《小歡喜》里最擰巴的親子關係:「我是為你好」,是最可怕的控制

2019-08-08     教育有想法

​文 | 維尼媽媽沐瀅

閱讀需5分鐘


送走了《少年派》,我又迎來了《小歡喜》。

連李現的韓商言都沒讓我這麼一集不落地追,這種反應中高考題材的都市劇才真真兒是我這個老母親的最愛啊!

作為《小別離》的姊妹篇,《小歡喜》主角的人設和《小別離》沒什麼太大的差別,只是把話題從出國留學轉向了高考,一個家庭的故事也變成了3個家庭,3個孩子的高考眾生相。

雖說聚焦高考,但是最終落到根本的,是親子關係的話題。

因為,人與人的關係,決定著一切幸福和不幸。

我的一位師姐說,她接待的心理諮詢訪客中,80%為關係(夫妻關係、親子關係、同事間人際關係)而煩憂,可見,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的處理,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人是否能夠解開心結。


在這3個家庭的親子關係中,小陶虹飾演的宋倩和女兒英子的關係,真的是讓我越看越覺得擰巴,真真兒的「相愛相殺」,可這又是多少中國家庭的真實縮影呢!

控制欲極強的母愛,令人窒息

宋倩曾經是春風中學的金牌物理教師,同時也是一位單親媽媽,因為懷疑丈夫喬衛東(沙溢飾)出軌而離婚,獨自帶著女兒英子生活。

可以說宋倩的性格是非常強勢的。

口口聲聲同意讓前夫每個月見女兒一次,可是又對前夫和女兒的頻繁見面頗具微詞。


​高三剛開學的誓師大會上,英子想在氣球上寫下自己內心的理想:航空航天,但宋倩卻偏要在氣球上寫「考高分考上清華北大」。

最終一記清脆的爆響,氣球被搶炸了,英子委屈地哭著跑開。

宋倩又覺得自己做得很過分,想去彌補自己的過失。


​為了讓英子高興,宋倩表示要和女兒一起去看《碟中諜6》,其實英子已經和同學看過這部電影,但女兒為了讓媽媽高興,陪媽媽重新看了一遍影片,卻不料露餡了。

宋倩憤怒地離開了電影院,英子哭著表達了內心的想法:我只是想讓你高興。

這對母女,真的是越看越覺得擰巴。

彼此都想愛對方,但卻總是在孩子小心翼翼地伸出手的時候,碰到媽媽的滿身刺。

孩子在母親的強勢之下,懂事聽話得叫人心疼。

她希望媽媽理解並且接受自己的想法,但每次都會在剛剛見到一點點的希望時,瞬間轉化成失望。

喬衛東給英子買樂高星球大戰作為生日禮物,英子擔心媽媽發現,藏在了發小方一凡的家裡。

可是不想還是被發現了,當英子進門看到媽媽擺弄著樂高的時候,用她自己的話說,嚇得魂都飛了。

可是她沒想到的是,媽媽接納了她對樂高的喜愛,並且和她一起拼模型。

正當她以為媽媽真的完全接納的時候,卻看到媽媽換了一副面孔:掐著時間勒令她收起樂高,專心刷題。

英子準備天文館的雙語講解,並且已經向媽媽保證在高考前做最後一次講解,考試成績也肯定不能落下,宋倩依舊卻變著法的阻撓,甚至追到現場試圖把女兒從講台上拽下來……

可是又再事後覺得自己做得過分,還在家裡準備了設備讓英子過把癮!


這樣的母女相處,我看著真的覺得太累了!

母親陰晴不定,孩子永遠都要去猜媽媽的想法,小心翼翼地看著媽媽的臉色做事。

她們彼此都不能真正敞開心扉,媽媽一直在以愛的名義控制著孩子,控制女兒的愛好,控制女兒的生活,孩子的一舉一動都在她的透明玻璃窗監視之下。

她滿口是愛,卻滿目猙獰。

美國暢銷書作家帕萃絲·埃文斯在《不要用愛控制我》一書中說:愛,往往成了控制的理由,無視別人的存在,即使目的很好,結果卻不好。

在對孩子極強的控制中,父母往往會用以「我是為你好」的態度為出發點,但這個出發點僅僅是為了穩固父母的權威,一再塑造父母的這個「我」是絕對正確而不會出錯的。

但孩子都不是傻瓜,控制換來的則是孩子的更加叛逆。

英子為了拼樂高開始逃課,當宋倩發現這一切的時候,英子終於忍不住歇斯底里地喊出內心的想法:討厭媽媽!

把孩子當「戀人」,是扭曲的親子關係

控制欲極強的母親,往往不能給孩子持續而穩定的母愛。

這樣的親子關係中,母親對孩子定位越過了母女、母子,而更傾向於將孩子看成自己的另一半。

宋倩就是以「談戀愛的心態」和女兒相處的。

看到女兒和爸爸的關係好,她會吃醋,看到女兒和同學的關係好,她也會吃醋。

在媽媽的眼裡,女兒不僅僅是自己的「作品」,更是只屬於自己的私有財產。


生活中,這樣的關係多見於母子。

最為典型的就是曾經被熱議的演員朱雨辰的媽媽和兒子的相處方式。

朱雨辰三四十歲了,可是朱媽媽依舊自稱帶鍋子進劇組每天早晨給兒子煲湯打掃衛生,一個人可以頂兩個菲傭,為了兒子可以奉獻出自己的一切。

於是,世間就出現了那麼多媽寶男、乖乖女。

電視劇《都挺好》里的那個「媽寶蘇」蘇明成也是一個傑出代表了!

已是人到中年的人,可以還依舊需要和母親保持著共生的關係,有一天媽媽離開了,孩子成廢物了,他既處理不好和家人的關係,也處理不好和另一半的關係。

電視劇《都挺好》

在這樣的家庭關係下,有的孩子會深感痛苦,但又習得性無助,不知道該如何走出和改變;

有的孩子習慣於被控制,但這使得他成年之後,遇到另一半時,會讓另一半感到痛苦和壓抑。

孩子不是陪伴陪伴我們走完人生路的那個人,另一半才是。

親子關係也不能等同於戀人關係和夫妻關係,母愛,應當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在孩子嬰兒時期給予及時的回饋,童年時期給予高質量的陪伴,在少年時期給予尊重和關注,但每個階段,作為媽媽,都需要再一次地放手,最終停下來,目送著孩子走完他自己的路。


教育的核心問題,是讓孩子以何種姿態面對人生


可以說,英子難得的學霸了,聰慧、懂事、有主見,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在清華北大和航空航天之間,她更傾向於通過後者來實現自己的理想。

「我為什麼活著」,這個人生終極哲學問題,在英子這裡沒有疑惑。


記得以前看《我是演說家》這個節目中,英語教師董仲蠡的一段演講刷屏,他在演說中曾經提到教育最根本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他輔導過10幾萬學生,學生們也逐漸因他「授業」而漸漸變成了「解惑」。

他經常遇到孩子們提出的關於人生抉擇的問題:

我是要繼續考研,還是去找工作?

我是出國留學,還是留在國內?

我學XX專業的,老師你說我今後能做點什麼?

董仲蠡感慨:「我以後應該做什麼,這種迷茫已經成了一種普遍現象……我們教了十幾年,學生學了十幾年,你們竟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

教育的核心目的,不是為了讓孩子刷高分考好大學,而是要讓他們從內心真正知道自己未來的方向,對自己有一個長遠的發展規劃。

英子給自己的規劃很明晰,在我一個看客的看來,要是自己家的娃十幾年以後也有這般的抱負和理想,並且一直在為這個理想努力,而且還是個妥妥的學霸,那我做夢都能樂出鼻涕泡來!

可是宋倩不知足,她把教育的意義本末倒置了。


她在無限放大高考的重要性和焦慮,在她看來,作為學霸,英子就必須是那個第一名,考第二名都是失敗的。考不上清華北大,英子的人生就是失敗的。

現實中,像宋倩這樣的家長並不罕見。

尤其是到了高三階段,每個焦慮的媽媽都會對孩子耳提面命:高三啦!

包括老師都在給孩子傳遞錯誤的理念:挺過高三最苦最累最關鍵的時期,上了大學,隨便你玩!

其實,高考也只不過是人生眾多階段中的一個,多年後驀然回首才發現:

高考固然重要,需要孩子端正態度去面對它,但沒必要無限放大高考的焦慮,給孩子傳遞「高考之後一切都結束了」的想法。

相比,我更喜歡電影《銀河補習班》中,鄧超飾演的馬皓文給兒子傳遞的理念:保持腦子一直想,高考結束之後並不意味著一切都結束了,學習狀態應當是伴隨一生的習慣。

電影《銀河補習班》

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坦然平靜地看待人生中將要經歷的一個又一個大考。

也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真的知道自己未來的路該怎麼走,在人生重大抉擇的時候知道自己該怎麼選。

眾多網友認為《小歡喜》中童文潔這個媽媽塑造得真實,但我覺得宋倩才是那個更為焦慮的雞血媽媽,是那個中國九百多萬高考生家長的一個縮影。

這個縮影投射在自己身上,看到我們與孩子之間關係的矛盾、控制、鴻溝和小心翼翼。

若有一個家長看到了並為之改變而努力,宋倩的存在,就是成功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kk2kdWwBvvf6VcSZyg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