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有痰是「化」不完的,只有減少痰液產生才是最好的祛痰法!

2019-05-22     營養師媽媽藍弧

作者:藍弧(V:lanhuyys),9年專注營養領域,倡導科學育兒和疾病的營養輔助調理

今天群里有媽媽問如何給寶寶化痰,咱們這vip群真是互幫互助的小家庭了,媽媽們都熱心給建議並分享自己經歷,有的說喝氨溴索,有的說煮梨湯,有的說化橘紅,我覺得特別好,起碼都挺靠譜的,咱們群里不會出現特別出格的推薦。


那麼到底如何給寶寶化痰呢,答案不是簡單的給個方法,我希望媽媽們都懂得原理,所以還是寫文章掰扯掰扯吧。


痰的形成


要化痰,咱得先弄清楚,痰是怎麼形成的。

說到痰,都覺得它是一種病理產物,是生病了才會產生,其實並不是!痰其實每天都在產生,只是平時感覺不到,生病了痰液增加才感覺到有痰。

所以其實痰分兩種,一種是生理性,另外一種才是病理性

生理性的痰,從鼻腔就開始分泌。


人的呼吸道是一條相通的管道,鼻~咽~喉~氣管~支氣管,從鼻腔開始,呼吸道隨時都在分泌黏液,正常情況下人卻感覺不到這些黏液的存在,只有在某些病理病態才能感覺得到。

這是因為在鼻腔裡面覆蓋著一層鬆軟的黏膜,黏膜上有很豐富的腺體,還有大量的纖毛覆蓋。

這些腺體能產生大量的分泌物,這些分泌物對人體有很大的保護作用,它們可以過濾空氣中的有害物質、沾住空氣中的大分子粉塵,它還可濕潤鼻腔防止乾燥,相當於人體的「空氣凈化器」哦。


那麼這些黏液產生後都去了哪裡呢?

這裡最大的功臣就是黏膜上的纖毛了,呼吸道黏膜的每個上皮細胞大約都有200根纖毛,這些纖毛時刻在進行規律的擺動。

它向內擺動時堅挺有力而快速,向外擺動時彎曲柔軟而緩慢,這樣就能把黏液往裡送,往裡就會隨著口水一起被吞進胃裡,人感覺不到,這就是「生理性的痰」。

但當病菌(比如細菌病毒)攻擊了呼吸道(也可能過敏),導致呼吸道粘膜受損、纖毛喪失正常的擺動功能後,就會怎樣呢?


結果是人體為了對抗病菌分泌更多的粘液,而這些黏液產生速度遠遠超過纖毛的處理能力,它們就會聚集在呼吸道上,黏液附在粘膜上刺激神經產生不適感,讓人不得不用力咳出它,這就是病理性的痰!


寶寶不會咳痰怎麼辦?


黏液附在咽喉導致呼吸道變窄,只能通過加快呼吸給身體供氧,這時候我們就會聽到孩子發出呼呼的聲音,就知道有痰了。

如果寶寶免疫低,經常受到病菌侵襲,呼吸道反覆感染,支氣管黏膜經長期刺激後處於損傷狀態,代償功能弱,就會表現為經常有痰,這種接下去就會發展成慢性支氣管炎,甚至肺炎!

好了,懂得了痰液產生的原理,那麼要「袪痰」,就得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 1、加快黏液排出(讓已生成的痰液加快排);
  • 2、稀釋痰液,恢復纖毛擺動(纖毛正常擺動才可促排痰);
  • 3、減少黏液產生(抗病菌,減少刺激),促進黏膜修復。


相對應可用的方法,我分析如下。


「袪痰方法」


第一點,加快粘液排出,屬於常規處理

也就是多喝溫熱水,做蒸汽浴,給寶寶正確叩背,包括前面群里媽媽說的喝梨湯,其實就是通過多喝水的方法,去滋潤咽喉,稀釋痰液以加快排出。


第二點,稀釋痰液,如何做到呢?

其實我經常推薦的一種藥物鹽酸氨溴索,它的作用就是減少粘液的在呼吸道的滯留,稀釋痰液。

當黏液減少,附著在黏膜上的纖毛也自然才能恢復擺動,纖毛恢復擺動,痰液就能更順利排出。

鹽酸氨溴索畢竟是藥物,能不用就不用哦,如果用也不用太擔心,它成分單一,相對安全,很多專家和權威機構都比較推薦這個藥。

(吃藥得吃在「刀刃」上,咱得確定寶寶確實是有痰咳不出來再吃,如果寶寶咳嗽前後明顯有痰音也沒有緩解,那就可吃;

如果寶寶咳嗽的時候有「呼嚕呼嚕」的聲音,咳嗽之後有明顯吞咽動作,並有噁心乾嘔(有時會吐出粘液),多半被咽下,不用吃化痰藥)


另外,還可以用陳皮或者化橘紅泡水喝,這些含皂甙類的物質有助化痰,包括鹽蒸橙子都是這類,原理差不多,看自己怎麼方便怎麼用了。

(製作方法:陳皮一小撮或者化橘紅片2-3片,開水沖泡3-10分鐘,可反覆泡至無味,建議6個月以後再用,小寶寶喝味道減淡即可)

如果是大人,我還推薦你們用淡鹽水漱口,漱口的時候需要讓鹽水在咽喉處多停留,也會有稀釋痰液的作用。


第三點,減少粘液產生,我認為是最關鍵的。

如果說前面兩種方式是「治標」(把已經產生的痰液想辦法稀釋或者排出),那麼第三點就是「治本」。

因為是從源頭處減少痰液的產生,只有幫助免疫系統對抗病菌,消滅它,減少刺激,才是從根本上解決有痰。


如何輔助免疫去對抗病菌,從營養學角度可用的有VC、乳鐵蛋白、免疫球蛋白等,可用來輔助調理。

以上方法用哪個請不要糾結,全部一起用最好,本就是從不同角度去綜合改善,不矛盾。輕度的,可能多喝點煮梨湯,甚至多喝水就好了,嚴重的,你得全部都用上儘可能去緩解了。

當然也得視具體情況合理就醫,避免過度醫療,也不能完全牴觸醫療,說到底最關鍵的還是要免疫力好,免疫好的孩子哪有這麼多事兒哦。


作者:藍弧(V:lanhuyys),10年專注營養領域,倡導科學育兒和疾病的營養輔助調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keBeBGwBmyVoG_1ZoO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