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學說是道家說法,是中國古代先賢提出的一種樸素的辨證唯物哲學思想。古代醫學家借用陰陽五行學說來解釋人體生理、病理的各種現象,並用以指導總結醫學知識和臨床經驗,這就逐漸形成了以陰陽五行學說為基礎的中醫理論體系。所以陰陽學說乃是中醫知識基本學,二者之間有分不開劃不斷的密切聯繫。
打開UC瀏覽器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陰陽學說的中醫應用具體可表現為以下五種:
一、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中醫學認為疾病的發生,是人體的陰陽關係由於某種因素之影響而失去相對的平衡協調,從而出現偏盛偏衰的結果。疾病的發生、發展,關係到邪正兩方面,正氣與邪氣,以及它們相互作用、相互鬥爭的關係,都可以用陰陽來予以概括說明。二、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 中醫生理學認為,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是陰陽兩方面對立統一協調平衡的結果。人體的生理功能,一方面表現為機體防禦邪氣侵襲的整體衛外功能,另一方面則表現為臟腑組織的功能活動。從機體的防禦機制來說,陽在外,為保護人體內部組織器官的衛外機能;陰在內,則為陽的物質基礎,並為陽不斷地儲備和提供能量補充。從臟腑功能活動來說,則五臟主藏精氣為陰,六腑能消化、傳導飲食水谷為陽。
對於人體整體生理上的陰陽關係,則主要強調其協調和平衡。
打開UC瀏覽器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三、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陰陽學說在闡釋人體的組織結構時,認為人體是一個對立統一的有機整體,其組織結構可劃分為相互對立的陰陽兩部分,且又彼此相互聯繫,密切合作。首先,就人體的部位與結構來說,外為陽,內為陰;背為陽,腹為陰;頭為陽,足為陰;體表為陽,內臟為陰。
應當指出,人體各部位、各組織結構、各臟器之陰陽屬性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它們常根據一定條件的改變而改變。
打開UC瀏覽器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四、用於疾病的診斷
陰陽失調是病理變化的關鍵所在,故臨床病證可概括為陰證、陽證兩大類。所以,臨床上對於疾病的診察,亦可以根據陰陽變化的規律來加以分析和辨別。中醫診斷學之望、聞、問、切四診方法,首先當辨別陰陽。
五、指導臨床治療用藥由於陰陽的偏盛偏衰是疾病發生、發展的根本原因,所以,調理陰陽,補偏救弊,使失調的陰陽關係恢復相對平衡,這就是中醫治療學的基本原則。由於病證不一,本質不同,故其治療方法亦多種多樣。中醫臨床根據協調陰陽的精神,提出了"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以及"陽病治陰,陰病治陽"等眾多的治療方法。
打開UC瀏覽器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中醫所代表的不僅是神奇的醫術,其中更蘊含著我們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所以要想學好中醫並非朝夕可成之事,一定要腳踏實地,還須的有專業人士的從旁指導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