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雞賣138元還供不應求!「雞司令」帶領500多人脫貧!啥秘訣?

2020-01-09   中國鄉村之聲

貴州的黔西南州,被徐霞客譽為"叢立之峰,磅礴數千里,為西南奇勝"的天下奇觀——萬峰林,每年會吸引大量遊客。但萬峰林代表的卻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平坦的耕地非常稀少。大山深處,由於交通不便、信息滯後、產業稀少,2015年,黔西南州有58萬群眾依然生活在貧困中。

產業扶貧,是黔西南州公安局對每一個定點幫扶工作點的要求。選產業,幫助農民種植、養殖、銷售,這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關係著貧困戶的脫貧成果。


黔西南州公安局派駐在豬場坪鄉堡上村的第一書記向陸燦,是一名偵查員。

堡上村山高坡陡,幾乎沒有平整的耕地,向陸燦在網上查詢了所有的高效益農作物品種,又篩選出適合當地種植的品種,最終把目標鎖定為藥用牡丹。藥用牡丹在純自然的野生狀態下生長,除了要付出一點勞力外,幾乎沒有什麼成本。

向陸燦說,藥用牡丹1畝1年大概就能收入3500元左右,為了避免當地貧困戶承受種植失敗或遭遇市場波動的損失,他先尋找了有一定經濟基礎,又有志於發展新產業的致富帶頭人,種植成功並建立銷售鏈條後,再來帶動更多的貧困戶種植。同時,他還聯繫了醫藥公司簽訂了合同,讓村民們沒有後顧之憂。

幾十公里外的者顙村,同樣在謀划著產業扶貧的文章,村子裡建立了巴西菇產業,1015位貧困人口因此踏上脫貧的道路,這裡的種植戶告訴記者,300平米的巴西菇大棚,一年就能賺上2萬多元,比種植玉米效益高多了。

在貧困戶家裡進行調查

在黔西南州的辣椒樹村,公安部派來的另一位駐村第一書記李建華被稱為「雞司令」,他在這裡發展起了年產15000隻烏金雞的產業,帶動當地500多名貧困人口脫貧。烏金雞是有著1300多年養殖歷史的苗族鬥雞,也是烏雞中的「戰鬥雞」,有著很強的滋補功效,是產婦坐月子時的好滋補品,因此當地也把它叫做月子雞。

樊陽升也看上了烏金雞產業,把它引入到西隴村,把這一少見的烏雞品種打造成第二個扶貧產業。

烏金雞養殖場

半野生環境下,200多天養出的烏金雞,品質遠遠超過普通的烏雞。因此,在烏金雞品牌逐漸打響後,每隻138元的售價已供不應求。養殖場聘請的6名貧困戶,月工資也達到3000元左右。

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西隴村第一書記樊陽升告訴記者:「到年底,這批雞賣出去後,我們再整體核算利潤。利潤是四三二一的分配機制,四是下一年的再投產;三是分配給93戶老百姓 ;二是給村裡村集體經濟積累;一是用於周邊的管理成本。」

來自公安系統的扶貧幹部,把自身的行業特色和當地實際情況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在貧困山區里乾得風生水起。
2016年至2019年,黔西南共實現兩個貧困縣摘帽,581個貧困村出列,43.5萬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從13.7%降至1.1%。我們有理由相信,脫貧路上,有了一個個「金色盾牌」的守護,再崎嶇的道路終將化為坦途。


圖文來源:央視財經

轉載編輯:李雨楠 // 責編:楊瀅 // 監製: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