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殲-10戰鬥機22歲了!
22年前的今天,1998年3月23日殲-10戰鬥機在四川首飛成功,作為我國自主研發三代機終於在技術和性能上接近國際同類標準。也使中國航空工業一腳邁入強國之列,在此之前的數十年間以仿製米格系列為主,不斷打補丁做改型的歷史終歸結束。
殲-10首飛
請記住兩位最具代表性人物,總師宋文驄、首席試飛員雷強,這是當天試飛結束下機場景。流的不僅是淚,更是為中國也有性能不輸國際同類水平的飛機而驕傲,為了這款機型無數軍工花了數十年時間才打造成型。
殲-10首飛
1970年5月,一支300多人的航空設計團隊一路從瀋陽進入成都,從611所這個代號開始用了五十年時間開創中國航空事業新篇章。
初創
成立之初還是以深耕殲-7為已任,但不限於此因為成飛還有自己的深化目標——殲-9戰鬥機方案,時代所限當時還是突出高空高速為主。空軍對它的性能要求是最大飛行速度2.6馬赫、最大升限26000米,後期改為最大升限23000米、航程2000千米。氣動布局方案有多種,包括腹部進氣、兩側進氣以及配套鴨翼布局,最值得稱讚的當屬鴨翼+腹部進氣因為這就是殲-10、殲-20得以成功的基礎。
殲9Ⅵ-Ⅱ兩側進氣外加鴨翼,整體感覺略顯生硬,但三角翼、鴨翼等整體布局已經要殲-10基本接近。當年計劃採用渦扇-6發動機,採用205雷達探測距離60-70千米,有效跟蹤距離45-52千米。裝備一門23毫米機炮,4枚PL-4飛彈(半主動雷達型射程18千米,紅外型有效射程8千米)。
殲9Ⅵ-Ⅱ
機腹進氣版就是妥妥的殲-10前輩,有了殲-9各型號的技術、經驗積累,隨後成飛於1986年立項,開始研製代號「十號工程」的殲-10戰鬥機。
殲-9機腹進氣版
那年我們沒有先進的研製手段,靠的是堅持和不懈的努力,終於在1998年將殲-10送上藍天。在此之前空軍只能以殲-6、殲-7、殲-8這樣的一、二代戰機充當主力,不要說和國際先進水平對比,就是跟一些小國空軍相比也屬落後。但是殲-10的出現讓我國航空工業立刻提升一個檔次,首次步入真正的航空強國之列,面對國際上同類三代機有了抗衡之力不再裸奔。
殲-10A戰鬥機
當然解決有無之後更是緊跟時代,在殲-10基礎上打造出更加先進的殲-10C戰鬥機,而且隨著國產發動機成熟殲-10也配上了矢量推力型以及太行大推力型。性能已經是三代機中的上乘之作,成飛更是給我們帶來了新的驚喜,直接以殲-20的出世將世界絕大多數國家甩在了後面。
殲-10C戰鬥機
殲-10C戰鬥機
殲-10的出現不是偶然,而是航空工業堅持不懈的結果,殲-20的出現也不是偶然,更是包括了無數科研人員的心血。在給殲-10慶祝22周年生日之際,同樣祝福中國軍工也預祝他們早日給我們帶來新驚喜,比如——轟-20。
殲-20戰鬥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