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坐骨神經痛」這個名詞,想必您不會感到陌生。它常出現在各類醫藥廣告和我們身邊親朋的口中。但這到底是一種什麼病?它對我們的身體有什麼樣的危害?我們又應該如何預防和治療這種疾病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揭開它神秘的面紗,聊一聊這個我們身邊「最熟悉的陌生人」。
坐骨神經來源於腰椎與骶骨處發出的神經根。幾條神經根以類似「辮子」的形式混合成為我們人體內最粗大的神經。它的主幹穿過臀部深處的肌肉,一路沿大腿後部、膝後部、小腿後外側走行至足背和小腳趾。神經在整個分布區域裡不斷穿越或跨過各種骨骼、肌肉、韌帶等組織。它所發出的分支管理著這些部位的感覺和肌肉運動。
嚴格說來,坐骨神經痛是一組疾病的症狀,而非一種特指的疾病。只要坐骨神經的分布區域出現疼痛,就可以稱之為坐骨神經痛。絕大多數的坐骨神經痛是因為坐骨神經周圍的組織發生了病變,導致坐骨神經受到刺激後出現的。醫生把這類患者歸類為「繼發性坐骨神經痛」,只要去除了刺激神經的原因,疼痛就會消失。只有很少一部分的坐骨神經痛是由於坐骨神經本身的病變導致的,這種患者屬於「原發性坐骨神經痛」。
坐骨神經痛的患者以中老年為主,其中男性更為多見。常見的病因包括臀部肌肉炎症刺激神經、腰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根、骨質增生擠壓神經根或神經干、腫瘤刺激、骨折、結核、坐骨神經區域內的手術、神經周圍創傷後的疤痕、女性懷孕後期子宮壓迫、神經炎症等。由此可見,引起坐骨神經痛的原因很多,疾病的變化也十分複雜。對於沒有專業醫學知識的普通患者,還是建議及早就診,千萬不要盲目的給自己按摩、吃藥,以免耽誤最佳治療時機。
說了這麼多,坐骨神經痛到底有些什麼表現呢?我們普通人如何判斷自己可能得了坐骨神經痛呢?一般說來,早期的症狀相對輕微,多數患者會出現臀部難以描述的疼痛不適或針刺感,有時也伴隨有酸脹感和下肢沉重感。不適感沿著大腿後側、小腿後外側、足背、小趾方向放射。有時伴有麻木感或者向小肚子、會陰區域擴散。病情進一步發展,會開始出現坐骨神經分布區域整體或局部的燒痛、刺痛、放電樣痛等症狀。也可能同時伴有麻木或腿腳無力。再嚴重者可能出現瘸行或無法行走,最終造成殘疾。這種症狀多在一側下肢發生,雙側同時得病的情況相對較少。病人的不適在行走活動、體力勞動後多有加重。如果病變位於腰部的神經根,患者在咳嗽、打噴嚏時疼痛也可能加重。部分患者夜間疼痛程度會超過白天。
之前我們說過,可以造成坐骨神經痛的病因太多了,所以它所造成的後果也可輕可重。輕的可能只有活動時腰腿酸困,不太影響生活。而病情重的可能發生肌肉萎縮、嚴重的下肢疼痛,喪失行走能力,甚至可能出現心理問題。最終為病人自己和周圍親友帶來痛苦。另外,患病的人無法正常工作和生活,需要有人照料,這又為家庭增加了負擔,給社會造成損失。所以,一旦我們懷疑自己或親朋患有坐骨神經痛,一定要及早到正規醫療機構的疼痛科、骨科等相關專科就診。
治病交給大夫,日常的預防和保健則要靠我們自己完成。以下我們從「衣、食、住、行」幾個方面給大家一點建議:穿著上,在寒冷天氣應避免腰臀及下肢受涼,注意保暖;飲食方面,需要禁煙、限酒,少食辛辣、油炸、刺激性強的食物;起居方面,應避免久坐,避免長時間坐在特別堅硬的物體表面,睡的床面應平整且不宜過軟;出行時,避免負重行走、避免進行劇烈運動,活動時間及行走距離不宜過長,以活動後不覺疲乏、不覺疼痛加重為宜。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坐骨神經痛的治療方法很多,尤其一些理療、針灸、中草藥等傳統療法常常可以非常有效的緩解疼痛症狀。但您在接受任何一種治療前,一定要在正規的醫療機構就診,讓醫生準確診斷並且評估病情。沒有明確診斷就開始治療,常常無法得到令人滿意的療效,浪費了金錢不說,耽誤了疾病的治療時間又白白遭受了那麼多的痛苦才是真的不值得!
以上就是關於坐骨神經痛的一些小知識,希望您在閱讀之後對這種疾病有更全面、更科學的認識,也祝您能身體健康,遠離病痛煩擾。
本文撰稿系蘭州大學第二醫院 王宏沛
王宏沛,主任醫師,蘭州大學第二醫院疼痛科主任。先後從事骨科、疼痛科的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30餘年,擁有豐富的臨床工作經驗。
來源:蘭州大學第二醫院
製作:甘肅省衛生健康宣傳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