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爺是一位喜歡熱鬧的人,平時早上、傍晚定時定點都要出門溜達,和街坊鄰居聯絡聯絡感情。最近新冠肺炎盛行,在家捂了一段時間終於呆不住了。可是他就是不聽孩子們的勸告,不戴口罩就外出。他認為,自己身體很結實不可能被傳染;加上平時沒有帶口罩的習慣,覺得很是憋悶;另外每四小時要換一次口罩,覺得太過浪費。雖然也有鄰居來提意見,但張大爺就是固執己見,孩子們為這事很是頭疼。
當遇到這樣的情境時,我們怎樣才能讓父母意識到戴口罩的重要性,並身體力行?首先,應該了解老年人為什麼會不聽勸告一意孤行的原因。認知活動退行性變化是老年期心理發展總趨勢的一個特徵。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感知覺出現衰退,記憶變化、思維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內在的精神活動以及受人尊重的需求,表現出以自我中心的特點,使很多人老年人不希望被人擺布與安排生活,有意無意保持一些自己已有的習慣和行為方式。其實這麼看來,老人不見得是不願意遵守規則,而是特有人生階段的生理心理狀態所決定。作為家屬以通俗易懂或者圖文並茂的形式向老年人普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主要症狀、易感人群以及危害性,並與老年人回憶過往相似經歷與成就、經驗。另外不妨試試簡稱CBT的認知行為療法。在心理學界,這是解決問題最簡單快捷的科學理論與方法。
CBT的原理很簡單,它基於認知三角。一點是感受,是指面對事件時的情緒或者身體反應。一點是想法,也就是你對事件的認識。另一點是行為,也就是你是怎樣處理事件的。認知三角形的每一個點都會影響其他兩個點,三點之間相互影響。我們想讓父母戴口罩,只從行為一個點改變的效果一定不如從想法、行為一起改變。但是現實中,我們容易將想法和事件混淆,如果有「覺得、認為、猜測」等字眼,大家一定要辨識出哪些是想法而並不是事實。
想法改變
權威導向——儘量與父母一起觀看、收聽最新疫情消息(尤其是有具體數據的消極)及專家對疫情防護的建議。父母對兒女的建議不一定採納,但對醫學專家的建議依存性還是較高。觀看過程及時給父母強化媒體、專家的權威性。
榜樣導向——與親朋、鄰居溝通,將自我防護做的好的老年人錄製視頻或拍照,讓父母看到同齡人積極踐行抵抗病毒的真實事例。與此同時也讓父母看到不戴口罩不讓進超市、坐公交的實例。
行為變化
「老爸出門遛彎是戴一次性口罩還是N95口罩?」用這樣的迫選句式替換「出門記得戴個口罩」的說法,換個方式結果可能會完全不一樣,習慣形成之前也需要子女耐心、有技巧跟父母溝通。
當想法和行為都發生變化時,父母的感受、情緒也會發生正向變化,正性的情緒和感受又會再一次強化想法、行為,良性循環建立後戴口罩的問題自然會迎刃而解。
作者:遲 婷 甘肅省腫瘤醫院 註冊助理心理師(註冊號ZX-19-238)心理治療師
安花花 聯勤保障部隊第九四〇醫院 註冊心理師(倫理公示期),應用心理學碩士
來源:甘肅省腫瘤醫院
製作:甘肅省衛生健康宣傳教育中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Y3h6HHABjYh_GJGVcKw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