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清北學子是很多人羨慕和佩服的對象,羨慕是因為他們可以考取我國最牛的2所大學,而佩服則是因為這些人在高考或考研中的分數了,特別是在金本科的社會認可度之下,清華北大的本科含金量有多高,僅僅從就業層面就可以看出來了,甚至像北京上海等城市對清華北大的學生直接有落戶的政策。
但是想在高考中考上它們又何嘗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從清北兩校這些年的錄取分數來看,在不少省份需要近700分的分數,這對於很多人來講簡直就是做夢一樣,而且從清華北大兩校在我國的錄取比例來看,在萬分之二左右的比例,能進入到清華北大的學生真可謂是人中龍鳳了。
而如果時間往前推幾十年的話,考上清華就更難了,比如在80年代90年代的時候本科率都極低的狀態之下,若是可以進入到清華北大學習簡直就如同買彩票中了500萬大獎一樣難,但對於那些實力彪悍的強者來說,這並不算什麼,畢竟無論多麼難的考卷,對於強者來說依然會考出好的成績,而在距離如今50多年前,王立群先生就志向於清華大學。
同時王立群教授也有這樣的實力,因為自己的成績一直很好,按照當時的平時模考考上清華真的算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但王立群教授卻因為當時的政審原因導致其最終無緣清華這所名校,甚至在成績還沒有出來的時候,他就去了鄉村小學成為了一名代課老師,而此前其志向於清華的土木工程,也算是該校的王牌專業了。
王立群老師紮根於農村小學,在這裡算是一位全能型的老師,其先後帶過多個科目,甚至連美術也要教,甚至自己還坦言當時為了教音樂自學的方式用了1個禮拜時間學會了腳踏式風琴,其前後在中小學執教14年的時間,也從一位18歲少年成長為了32歲的中年人。
王立群在77年這年趕上了恢復高考的好時機,但當時因為自己年齡太大的原因同時加上其他因素使得自己無法和普通人那樣參加高考,在第二年的時候,王立群老師多次打聽最終得知自己可以憑著原來的身份報考研究生,在這一年時間裡他又重新拾起書籍,不知疲倦的學習,最終考上了位於開封市的河南大學碩士生,他這樣的經歷在當時也算是傳奇了,沒有以高考考入大學的身份而是高中生直升為碩士生,足見王立群老師的能力有多強了,也說明了當時為了可以繼續讀書,自己也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和心酸。
不過進入到河大的王立群沒有因為自己的年齡大的因素失去優勢,在河大的讀研期間他孜孜不倦十分珍惜來之不易的讀書機會,最終順利畢業拿到了碩士學位證書,甚至因為表現得足夠優秀還直接留在了河南大學任教,此後從基層的講師開始做起,通過自己的努力最終成為了該校的博士生導師和正教授,而之所以能夠最終實現人生的逆襲,向我們展現出來了王教授自己對希望的不放棄,在有一線希望的情況之下,始終會抓住,同時那種努力的精神也值得很多的人的學習。
而王教授後來在河大任教過程當中, 一直潛心治學同時也培養出來了不少的優秀學生,他把自己的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傳遞給了自己的學生,同時王立群教授對待歷史採用了十分審慎和嚴格的態度,不會像一些人那樣的調侃和亂造歷史故事,所寫論文都有依據。
這點從百家講壇當中就可以看到,有人說百家講壇是王立群老師第二個轉折點,主要是通過這個舞台讓全國人民認識了他,不可否認這一點,但王立群老師實事求是而且務實嚴謹的歷史觀感染了很多人,同時他在《讀史記》和多部其他作品中都有精彩的表現和亮點呈現給了大家,讓大家更加深入了解了歷史,同時作為一位對中國古代國學研究很深的教授,如今也成為了名師大家,對此你是如何看待的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jYjpSHEBrZ4kL1ViDbT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