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幼兒園頻頻被打,到底應不應該打回去?

2019-11-29     懷孕百科知識

有一位寶媽反饋說,自己的兒子最近在上幼兒園的時候,一直被同學欺負。兒子屬於那種性格比較溫和的孩子,根本不敢動手。所以,即使被欺負了,孩子也只能忍著。寶媽實在沒有辦法找過,欺負兒子的家長几次,但是並沒有用。所以,寶媽現在是一臉愁容,不知道該怎麼辦。

其實,關於孩子挨打,是不是要教孩子打回去?

這是一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命題說法,相對來說不一。

有很多家長支持打回去,並且舉了一個例子。

他說有一次在接孩子回來的路上,看見一個小男孩,哭哭啼啼的給自己的爸爸說,自己在學校被同學打了,小男孩的父親反應很直接,說:

你的手是幹嘛的?端豆腐的嗎?他敢打你,你為什麼不直接打回去?看你這麼窩囊,你才挨打的,我怎麼會有你這麼孬種的兒子就知道哭。

這位爸爸的反應可以說是,相當簡單粗暴的。對於這位爸爸的處理方法,我們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分析。

1,到底以暴制暴是不是能夠解決問題?

就像尼采曾說過的那句話,與惡龍纏鬥過久,自身亦成為惡龍;凝視深淵過久,深淵將回以凝視。

作為孩子的爸爸媽媽,沒有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溫潤如玉,更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暴力者同化。畢竟這個世界,終究是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如果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簡單地採用以暴制暴的方法,如果孩子碰見壓制不住的暴力的話,最終受傷的,還不是自己的孩子嗎?

2,在學校被欺負了,最後還要承受來自父母的指責,這無疑對孩子是一種雙重的傷害。

孩子在學校被欺負了,之所以告訴父母,是出於對父母的信任。在這個時候需要的是親人的安慰,並不是以暴制暴。如果這個時候父母並沒有給予孩子真正的關心,還指責孩子的話,孩子遭受了雙重暴力之後,父母終將不再是她的避風灣。

對於孩子來說,最大的問題就是孩子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中遇見事情可能只會一味逃避。信心也會受到打擊,面臨各種困難的時候,缺少解決問題的方向和方法。有一部分孩子會從此就相信,只要使用暴力,就可以阻止暴力的產生。那樣的後果想想都覺得可怕。

所以說,以暴制暴,父母真的能承受這些後果嗎?

當然也有家長,不支持孩子打回去,有一位家長講述了自己孩子的例子。

這位家長的孩子性格也是比較溫和,而且父母都是比較老實的本分人。孩子在學校被欺負了以後,回家告訴了媽媽,這位媽媽是這麼說的:

我們不惹別人別人就不會惹我們,人家為什麼老是打你?是不是你做了什麼不該做的事,下次躲著點兒,惹不起還躲不起嗎?

關於這位媽媽的做法,有很多家長也紛紛發表了看法。

我們首先分析一下這位家長的做法,這位家長,沒有安靜的去了解孩子的情況。他們心裡只是覺得孩子被打一定是有一定的原因。如果不是他先冒犯到別人的話,別人怎麼會打他?

我想說的是,自我檢討雖然是一種很誠懇的態度,但是必須有底線,有一個明確的度。要知道,現在青少年犯罪率是越來越高了。那時候,真的就是惡意挑釁。能遇到這種被欺負的問題很多的話,並不全是自身的問題。讓孩子永遠有一種最急的心理,這是一種非良性的教育。

如果孩子被打了,到底應該怎麼辦呢?我們看看這位家長,是怎麼處理的。

孩子在學校被打,父母需要彈性處理,不能「一刀切」

1、一定要了解事情的內幕

處理一件事情,如果不搞清內幕,那麼任何的處理措施都是盲目的,結果反而得不償失。對於孩子在學校被打也是如此,一定要先了解情況,爭取做到不冤枉別人,也不冤枉自己的孩子。

2、對待孩子被打,先禮後兵

孩子在學校被打,先要做到冷靜地分析問題,如果是自己孩子的問題,一定要加以正確的引導,如果是對方的問題,不能直接「以暴制暴」。要先禮後兵。

先讓孩子嚴肅警告對方。和老師對方家長積極溝通,用溫和的方法解決問題。如果沒有被重視,可以適當的還擊,不是為了「以暴制暴」。是起到一個警示作用,要告訴對方,自己也不是好被欺負的。當然這裡有一個點需要注意,要告訴孩子,保護自己的重要部位,也不能傷害對方的重要部位。

3、處理任何事情都要把握一個「度」

關節點是度的兩端,是一定的質所能容納的量的活動範圍的最高界限和最低界限。度是關節點範圍內的幅度,在這個範圍內,事物的質保持不變;突破關節點,事物的質就要發生變化。

處理孩子被打問題,不但要處理好問題,還要把握好度的「關節點」,任何事情超越了這個點,就會讓事情發生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所以要很好的控制處理事情的「度」。

作為父母,是一場任重道遠的修行,沒有捷徑,唯有且行且努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jRVjs24BMH2_cNUgnfw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