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思考就是最貴的逃避現實|隨筆

2020-01-05     思想假Kyle



01

前天去街里一家頗有好評的小餐廳吃份廣式蔥油雞,發現味道變淡了。


回去路上回想了會:不是味道變了,是我變了。


第一次去吃的時候,是味覺刺激最強的1次,再往後的任何一次都必然沒有第一次強,所以要麼改菜,要麼控制來這的頻率,或者飯店增菜。


一想到這點,就頓時明白為什麼那麼多大V寫文風格多多少少有些改變,風格不變就是等死。


02

知乎經常會有怎麼進行深度思考類的提問和回答,其實最簡單快捷的方法就是多維度切入。


很多小吃街都會面臨一種現象:乞丐挨家挨戶地乞討。


乞丐可是非常有底氣的:客人都在這。


老闆都不想影響生意,都會給點小錢打發了。


這種事都會成為現場客人的談資:服務員太遲鈍、乞丐太無恥......


從一個局外人,評論家的角度看問題當然沒毛病;如果能從局內人,從服務員和乞丐的角度看問題:會發現這同樣沒毛病,遲鈍和無恥一點都非常符合服務員和乞丐的個人利益。


03

私聊里一直建議讀者多讀理論。


學者從複雜的社會現象里提煉出規律性的理論,受益群體再綜合性地運用理論工具去解釋複雜/更複雜的社會現象。


很明顯:理論是中間環節。


04

如果你是學生,那就對學校的老頭好一點。


年輕人的成功是希望得到提攜,老頭的成功是希望有得意的學生,桃李天下;相向而馳是最容易得到最完美的結局。


05

關於選專業,我平生最遺憾的事就是高中選了理科,大學選了工科,畢業去當了工程師,最後卻操起了文科的活。


把專業當成以後的職業,只是個人的一廂情願,只是內心的執念,我們做的任何一件稍微複雜點的事,都不是小小的一個專業能夠解決的事,都需要幾個專業的知識配合。


所以建議選專業就該選工具性較強,對工作、生活最有幫助的,而不是最能成為職業的專業。


Ex,心理學、英語......


06

老忘記事情的人絕對不是記憶力差,是注意力差,注意力分配不均勻,所以這類人往往大事不忘,小事全忘。


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注意力外包,把所有待做的事,小到買菜,大到約會,一一記錄在備忘錄。(前提是備忘錄得是你平時較為關注的地方,而不是簡單地貼在牆上)


用這種方法,十幾年來從沒忘記過幾件事兒;有錢人的話就更簡單,直接注意力外包給秘書。


07

關於「時間很快」,剛剛跨進2019,很多人都有類似感慨。


細細地思考,會發現工廠擰螺絲的工人是感覺時間過得最快的,因為可回憶空間太窄,感官衝擊太低;


相反,如果去外地旅遊,哪怕是工作出差,是感覺時間過得最慢的時候。


需要訂酒店,訂機票,打的跟師傅砍價,在多個景點不斷切換,買手信,碰到奇奇怪怪的人......


一系列的新場景切換把時間一下子擠壓地很密集,對感官衝擊也很大,抱怨太陽太熱,景點坑人,飯店大媽很nice,隔壁房間太吵......


不斷切換場景,感官衝擊越大,時間真可以「延長」。


08

批評拜金的人,只是因為ta沒有把金錢等價於自由、愛情、尊嚴......


哪天終於等價,ta自然也變成被批評的人。


09

作為一名90後,太多的90後小夥伴跟我吐槽不想上班。


擺脫的方法如此簡單,卻又遲遲不肯開始。很簡單,擺脫總得有個代價,只要付得起這個代價,完全可以不上班;如果付不起,對不起,請繼續積累,直到付得起了,贖身走人。


Ex,很多上班族都有悄悄做個副業的習慣(俗稱小項目),積累個兩年,存半年生活費,等小項目成熟了,瀟洒地給公司留下一個背影。


10

很多60, 70後的父母,多多少少對子女有些控制欲,一方不肯罷休一方不肯妥協,不和諧就發生了(家庭和諧的人可能很難理解)


上策:積極溝通,讓父母妥協(勝率不高,女生常用)


中策:敷衍應付,權力植入(勝率相當高,時間慢,男生常用)


下策:拒絕溝通,逼迫妥協(風險較大,可能雙輸)


最有意思的是中策,因為社會存在一種權力關係,比方說誰掙錢多,誰社會地位高,大家都會聽那個人的,最起碼說話分量比較重。


而這種權力關係在關係網裡根深蒂固,很容易存在於家庭里,即使家庭關係不應該植入權力關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j1_zd28BMH2_cNUg9v2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