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末的時候,幾個朋友帶著孩子去大明家聚聚。
大人們在客廳喝茶聊天,幾個孩子就在外面的院子裡玩兒。都是六七歲大的小孩兒,很快就熟稔起來。只有大明的兒子一個人坐在餐廳裡面安安靜靜地看書。
大明對孩子說:「外面天氣這麼好,快和小朋友們一起玩兒去!」
連說了兩遍,孩子都只應了一聲,絲毫沒有把屁股挪開的意思。大明火氣上來了,面露慍色,只是當著我們的面不好太發作。他提高了嗓門說:「我說話你沒聽見嗎!」
孩子媽也站起來拍拍孩子的肩膀:「走吧,媽媽陪你出去曬曬太陽。」孩子這才不太情願地站起來,跟著媽媽出去了。
大明嘆了口氣對我們說:「我這兒子說他木訥吧,學什麼都比別的孩子快。但就是太內向了。每天不是看書、練琴,就是一個人想些奇奇怪怪的事情。從來不太願意和別的孩子一起瘋玩。連學校的老師都說他太不愛講話了。」
他知道我是做教育的,於是轉過來問我:「你看現在有沒有什麼培訓班,可以把他這個內向的毛病給治了。」
我想,內向什麼時候成了一種病了?
無獨有偶,我以前有一個學生朵兒也是一個不太愛說話的女孩子。孩子的媽媽為了讓孩子變外向,沒少操心。
孩子喜歡學鋼琴?不行,有時間得先去報名口才演講班和小小辯論社;
孩子想去游泳?也不行,參加集體運動才能變外向。
孩子的媽媽甚至拜託我,上課的時候一定要讓朵兒多發言,不管她會不會、喜不喜歡,就是要千方百計強迫孩子多說話。
結果呢,孩子的性格沒什麼大的變化,反而和媽媽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差。
對於很多父母來說,外向的孩子能言善辯,待人接物也更加熱情。他們覺得這樣的孩子不僅現在討大人喜歡,長大以後也有更強的競爭力。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2
我的高中同學小文就是一個很靦腆的男孩子。那個時候他就坐在我的後面,但一直到高二,才和他漸漸熟悉起來。在這之前,我們一個星期說的話兩個手就能數過來。
但是彼此熟悉之後,你就會發現小文是一個心思極其縝密的男生,智商和情商都很高。他也從來沒有因為自己的性格而感到困擾。
大學畢業以後,小文進了當初還名不見經傳的一家創業公司。
當時在公司裡面有不少能言善辯、心思活絡的。而小文因為性格內斂,一開始在領導面前並不出挑。後來小文對我說,我也知道自己不像別人那樣能說會道,所以為了能在公司裡面生存下去,只能默默地努力工作咯。
於是,老闆漸漸發現,儘管小文說得不多,但是做起事來卻相當靠譜,用起來得心應手,很少會出紕漏。因此每次需要用人,老闆第一個就會想到小文。
更重要的是,小文的心思很細,情商也高,儘管他不像有的人那麼熱情,但是不管老闆還是同事,和他相處的過程中都覺得非常舒服。
舉個簡單的例子,每次有同事群發郵件通知,很多職場新人看到就過去了,而小文一定會回復收到確認。而每次小文給同事或者客戶發了郵件,也一定會打電話或者發簡訊確認對方有沒有收到。
一來二去,小文成了公司裡面有口皆碑的能人。
正因為如此,入職幾年後他就平步青雲進入了公司的管理層,還得到了一部分股份和期權。
前兩年,小文所在的公司上市,現在他幾乎快算得上我們同學中身價最高的人了。
美國有一項歷時30多年,針對社會精英的研究。他們發現,內向型性格的英才是外向型性格英才的3倍;IQ越高的人,內向型的傾向就越強烈。
而歷史上也有很多性格內向、不擅長交往,卻最終成功的例子,比如畢卡索、卓別林、奧黛麗赫本、聖雄甘地、巴菲特、比爾蓋茨等等等等。
學者蘇姍·凱恩在研究了大量內向者之後,說:「內向者天生善於把注意力集中於內在的精神世界,這使他們擁有高超的洞察力與理解力。他們善於將外部信息進行整理吸收,變為自己的內容,而不是簡單的全盤接受或否定。」
外向的人需要通過與人交流來獲取能量,而內向的人則需要獨處來獲取能量。而正因為向內追求力量,內向的孩子其實擁有更強大的專注力。當他們拒絕不必要的社交和消耗,而一心一意鑽研自己的領域的時候,他們成功的幾率也就變大了。
3
因此,內向其實並不是孩子的問題,出問題的恰恰是作為父母的焦慮。很多父母希望通過各種方法幫助孩子變得「外向」,本質上是這個社會對於內向有著一種根深蒂固的偏見。
其實孩子的性格往往在兩歲之前就已經定型了,任何改變孩子性格的努力都是殘酷而且徒勞無功的。
著名心理諮詢師武志紅,就是一個性格內向的人。上大學的時候,他曾花了五年的時間,強迫自己改變性格。他嘗試和他人多交流,說話時刻意變得風趣幽默。
但是武志紅後來說:「外向而幽默的『我』只存在了四五個月時間,後來我覺得好累,也覺得那不像是我自己,於是又變了回來。」
比起改變孩子的性格,尊重他們原來的樣子反而會更有利於他們成長。
心理學家早就發現,「內向」「外向」只是描述人格的兩個面,並沒有哪個更好哪個更差。只要孩子能夠表達清楚自己的觀點,能夠進行正常的交往活動,沒有社交障礙,那麼內向的性格就毫無可擔心之處。
父母的強行改變,才會給孩子帶來困擾和傷害。
4
家有內向的孩子,爸爸媽媽應該怎麼做?
首先,尊重愛孩子的愛好,給孩子鍛鍊的機會。
內向的孩子天生在創造力方面更有優勢,因此,父母可讓孩子多接觸不同形式的藝術、音樂、科學、文學以及各種體能活動,讓孩子自由發展。爸爸媽媽們也可以鼓勵孩子與同樣興趣的小夥伴交流,漸漸的,孩子就會越來越自信。
其次,我們要給孩子適應的時間和空間。
內向的孩子對周遭的人、事、物都非常敏感,父母不應打擊孩子的自尊心,如指責孩子太內向、沒出息。這種責備會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
我們要對孩子有足夠的耐心,不要給孩子貼各種負面的標籤,多帶著孩子去體驗與人交往的快樂。父母們要相信,內向的孩子一樣能夠擁有精彩的人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