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男教師占比越來越少,不僅僅是因為工資收入低下

2020-02-21     軼工坊

據教育部公開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專任教師數量為1673萬人,與1985年相比,人數增長了約79%。



專任教師數量快速增長的同時,女教師占比也越來越大,學前教育專任教師中女教師占比一直保持在93%以上,截止2018年,女教師占比高達97.84%;普通小學女教師占比從1997年的48.28%上升至2018年的68.75%;普通中學(初高中)女教師占比從1997年的38.16%上升至2018年的55.82%。

中小學女教師占比上升幅度很快,就代表男教師占比正在快速下降,這讓我想到前不久與一位剛參加工作不久的中學男教師的對話,那位年輕男教師苦笑著說,他考編的那年,被錄取的11名中學教師中,只有他一個男的,其他10名新錄教師都是女的。

一方面是中小學難以招錄到男性教師,另一方面不少中小學男教師流失也非常嚴重。特別在鄉村中小學,年輕的男教師們,要麼想著調離現在的工作崗位,到城區更好的學校任教,或進入其他體制內單位;要麼想著離開單位,到社會上闖蕩一番。



男教師稀缺,歸根結底是年輕男性不願意到中小學,尤其是不願意到鄉村中小學任教。至於為何中小學難以吸引年輕男性加盟,很多人認為是教師工資太低,部分人據此建議提升教師工資。甚至有人直言「把教師工資提升到月薪兩萬,一定能解決男教師稀缺問題」。

不否認,大幅度提升教師工資,的確會吸引到優秀男性人才的加盟,這從發達地區部分中小學教師招聘中可以略窺一二。比如早前深圳某區以接近三十萬的年薪招聘教師,報考人員中就出現了不少男性面孔。倘若「教師工資提升到月薪兩萬」真的被推廣到全國,肯定能在很大程度上緩解「男教師稀缺」的問題,畢竟在三四線城市,中小學年輕教師的月薪普遍只有三四千元。

但大幅度提升教師工資顯然是不可能的,且不說國家財政負擔不起,即便國家財力允許,作為體制內工作的公辦學校中小學教師崗位,工資變動也必須要符合一定的規律,不能無節制地上調。況且從明面上看,中小學教師的工資收入已經達到與公務員收入相當,單獨上漲的空間已然很小。



事實上,在工資收入以外,還有至少三個因素制約著大量男性教師進入中小學。

第一個因素:女性比男性更細心、更有耐心,更適合教育未成年的孩子

女性天生比男性更感性、熱情、溫柔、有耐心,這些是教育孩子和有特殊需要的人所需要的重要品質。當整天面對一群未成年的孩子時,女性更容易表現出包容,她們不會輕易被激怒,也不會輕易表現出要放棄某個孩子的想法。但男性就不同了,相當多的男性在教育孩子時會表現出不夠細心、沒有耐心,這在年輕男教師中表現得更為明顯。

第二個因素:男性普遍對教師職業無感

男性對教師職業興趣不大,可能與教師職業專業化程度與水平沒有得到社會完全認可有關。在很多人看來,教師雖然被稱為專業技術崗位,但沒有工程、計算機、醫學等領域工作的專業性強,這導致從事教師職業的男性目標感很差。眾所周知,男性是「目標性動物」,一旦他們目標明確,就會用心去做,而一旦他們的工作沒有目標感,就一定會提不起興趣。



第三個因素:男性認為自己從事教師工作,會得不到足夠的尊重

傳統意義上認為,女性占據主導地位的行業往往比男性占據主導地位的行業所受到的尊敬程度要低一些。簡單地說,大量女性從事中小學教育工作,而大量男性「遠離」中小學教師職業,暗含著該職業受尊敬程度較低。鑒於這樣的認知,越來越多的男性不願意走上三尺講台,他們認為若到中小學任教,就很難得到足夠的尊重。

如此看來,中小學男教師占比越來越少,不僅僅是因為工資收入低下,還與整個「教育生態」有莫大關係。所以,想吸引男性從教、留住男性教師,提升薪資是其一,改善「教育生態」,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專業發展機會,讓男性感受到教師職業的獨有魅力,更為關鍵。



不管怎麼說,「男教師稀缺」會給中小教育帶來負面影響是一定的。因為中小學校的孩子們,不只需要從女教師那裡學到感性、柔美,也需要從男教師那裡學到理性和陽剛。只有男女教師比例適當,才有助於學生性格的培養。

當然,我們都清楚,中小學教師隊伍男女性別的均衡,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實現的,至於能不能實現,何時能實現,就讓時間來驗證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j-gUbHABgx9BqZZIO_1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