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拍出超越周星馳的喜劇神作,只有這傢伙!

2020-04-13     門徒電影

在當下,喜劇之王的標籤已被過度濫用。

縱觀影史喜劇演員不勝枚舉,但敢稱王的屈指可數。其原因就在喜劇並非藉助浮誇神態、滑稽表演、小丑裝潢,便能在電影殿堂占據一席之地的。

要知道藝術門類里,喜劇本接近正劇、更接近悲劇。其核心並非是讓演員歇斯底里的自嘲、讓觀眾囫圇吞棗的發笑。喜劇創作的真正目的是鞭撻更是抨擊,正如莎士比亞創造《威尼斯商人》、契訶夫創作《小職員之死》等喜劇,縱然從手法上戲謔、荒誕,可內核卻是反階級、反極權。

可將喜劇小說搬上電影螢屏時,由於人們忽略了喜劇本質,於是呈現形式上過於注重追求戲劇、誇張、詼諧,由此也讓喜劇片成了低一等的電影類別。

可實際上喜劇更能詮釋表演、也更有機會觸碰電影天花板!

在電影藝術里就有三位喜劇演員,真正通過肢體跟作品演繹不僅讓喜劇片做到了既能詼諧、幽默的傳遞喜悅、又能辛辣、鏗鏘的抨擊人性底色、時代弊病,讓喜劇片成為電影類別中最接近天花板的藝術品。

其中一位自然是周星馳,在作品中他以極致化無厘頭戲謔、詮釋了內心的荒蕪與貧瘠,如《回魂夜》中飾演精神病人Leon。

在影片中周星馳以看似偏執的瘋癲,反擊了外界因《大話西遊》嘲弄其小丑的言論,同時也將天才孤傲的底色顯露在大眾面前。

另外兩位自然就是「默片雙雄」基頓跟卓別林。

其中估計基頓很少人了解,在默片時代他曾與卓別林並駕齊驅,並不動聲色的表演風格、差異性的笑果對比被稱為「冷麵笑匠」,其中《福爾摩斯二世》《將軍號》《七次機會》均是他留給時代的喜劇佳作。

當然,在我心中喜劇之王依然是卓別林。世人皆知卓別林,正如世人皆知上帝。破禮帽、牙膏胡、大頭鞋、鴨子步,此外手拄一根拐杖,當這個形象映襯在我們腦海里,世人皆知他代表的就是卓別林。

可在時代浪潮里,卓別林卻也被禁錮在這個「角色」中。

世人皆知他是喜劇大師、皆知他經典形象。

皆知他於時代、於電影的非凡意義,可是當他被簇擁到神壇、當他被鐫刻在時代相框里、當他被寫進《認識電影》《雕刻時光》等電影必讀書里。

他也不再是個人,只是個符號。我們只知他鑄就了默片時代的輝煌、只知他開創了「麵包舞」、「懸崖木屋」、「吃麵條」等被效仿百年的喜劇橋段、只知他創作的《淘金記》《摩登時代》《大獨裁者》等作品是偉大的經典。

可又有多少影迷真看過,然後了解他呢?

或許對卓別林而言,再多擁躉不如得一知己。

這是卓別林的悲哀、更是影迷們的悲哀。悲哀的不是他門前鞍馬稀、作品無人問津,悲哀的是當他作品被捧上神壇、同時也被束之高閣了。

如今,我邀你與我一同解讀卓別林的《城市之光》,邀你一同走進這位影史大師的世界,邀你目睹卓別林作品歷經百年後,其作品依然能煥發於時代、依然能對當下電影起的推導意義。

《城市之光》是卓別林生涯最重要的作品,沒有之一!

縱然該作哲思性上不如《凡爾杜先生》、戲劇性上不如《摩登時代》、批判性上不如《大獨裁者》,同時也並非卓別林自己最鍾愛的作品。可《城市之光》卻很好兼顧了以上所有特徵、並秉持了其開創的「劇情喜劇片」內核。

節奏輕快、戲劇性強、同時還兼顧人文、包裹愛情餘韻,於是時隔百年再看《城市之光》,它仍有讓人捧腹、讓人落淚、讓人回味的魅力。

同時,《城市之光》也是卓別林最後的無聲影片。

上世紀二十年代末,《唐磺》《爵士歌王》等有聲電影出現,也預示著無聲電影即將壽終正寢,而如當時默片大師梅里愛、格里菲斯等人,也不得不放棄積累多年的「影像蒙太奇」轉而嘗試有聲電影。

這時候卓別林卻選擇了「逆天改命」,執導《馬戲團》後卓別林反潮流的決定拍攝默片《城市之光》,要知道當時好萊塢已是有聲電影天下,可卓別林卻不惜與電影老闆反目也要以默片形式拍攝。

與其說是卓別林頑固不化,倒不如說他還在堅守。縱然有聲電影出現會將電影藝術帶向新世界、其電影形式、技法也將有巨大飛越與革新,可在卓別林看來默片才是普世藝術品。

要知道唯有默片才是將攝影、音樂、燈光跟表演完美嫁接到一起的藝術品,而這種藝術雖然沒有聲軌,卻可以跨越種族、地理、語言邊界,不設限的抵達每一位熱愛電影人的心房裡。

最後事實證明,卓別林的叛逆也是有底氣的。

一般而言,在無聲條件下默片要過多倚重肢體語言營造觀感,畢竟默片本源於舞台啞劇表演,必須通過滑稽動作、誇張神態構成整部作品視聽。

可卓別林卻開創了「劇情喜劇片」,也就是不純粹依靠肢體跟動作,而是通過貫穿始末的劇情軸敘述,然後再附以戲謔、險象環生的橋段從而讓觀眾沉浸在電影世界裡。

在這方面《城市之光》可謂「劇情喜劇片」集大成者,在《城市之光》有個核心劇情軸,那就影片中卓別林飾演的流浪漢,邂逅一名盲人賣花女後暗生情愫,於是陰差陽錯下必須假裝富翁救濟賣花女。

在這個核心軸中,影片先是營造了看似離奇但卻暖心的戲劇衝突,也就是兩個邊緣人在罅隙中將彼此當做光亮、謀求慰藉。

至於喜劇橋段,也就在這種「偽裝」中孕育而生。

卓別林必須偽裝富人,來救濟盲人賣花女,而就當劇情「一籌莫展」的同時,富豪的出現無疑解決了卓別林的困境。

一次意外卓別林救了醉酒後想要尋死的富豪,深受感動的富豪將其當做兄弟,邀其去別墅居住、並帶他混跡舞廳跟派對之間。可以說這個荒誕設計無疑讓劇情柳暗花明,同時更衍生了諸多的戲劇笑料。

其中主要笑料多是流浪漢踏入權貴紙醉金迷地的「生疏感」,一邊他竭力體驗著人上人的生活,一方面又因為生活差異弄得啼笑皆非。

其中卓別林經典的「吃麵條」、「吹哨子」橋段也在此誕生,在這個階段縱然戲謔不斷、笑料十足,但輕鬆愉悅中卻充斥些無助、悲涼。

那就是富豪每次清醒,都代表貧富友誼的無期徒刑。

在本就荒誕設計中,為了將戲謔進行到底,卓別林又特別讓富豪酒醒後便失憶,於是每次酗酒後的過命交情、到白晝便要重新被打回原形,也就是這個設計下,讓影片懸念交織著憧憬,電影始終充滿戲劇張力。

整個電影可以說不斷顛倒,白晝富豪將卓別林如流浪狗般趕出家門,到了夜晚富豪又一次次熱情將其請回豪宅。

就這樣卓別林一直遊走於貧困跟優渥間搖擺。

不得不說這個設計真的很巧妙,整部電影因這個設計不斷顛倒、喜劇橋段也多源於這個設計而產生,而因這個設計卓別林也經常深陷救助賣花女的闊綽與窘迫間,可以說很好影響了劇情軸心不斷牽引觀眾。

能拍出超越周星馳的喜劇神作,只有這傢伙!

不過,卓別林設計的高明之處還不止於此!

原本富豪角色在卓別林1921年自導自演的《有閒階級》里就出現過,只不過這次在《城市之光》里卓別林又對其進行了「深加工」。

前面提到影片誕生正值美國經濟危機,於是卓別林也將社會現實融入到影片里,其中富豪角色就是關於時代的縮影。

在電影中設計的富豪反覆無常,看似是為製造笑料而做的努力,可深層次的更是為詮釋當時金融危機下,社會上層跟勞動者間敏感複雜的關係。

當時金融危機挾帶著資本階級對立,而上層對勞動者的態度更是時而曖昧、時而嚴厲,《城市之光》中卓別林就有意詮釋這種「階級曖昧」。

也很顯然,這種階級曖昧總不會長久。

一次次顛倒後,階級間難以消弭的差距終要爆發。

「階級曖昧」期間卓別林黑夜通過富豪救濟來救濟賣花女、白天依託自力更生拚命努力,期間就衍生了「打拳擊」經典橋段。

在這方面得益於劇情牽扯人心,《城市之光》中打拳擊橋段也體現了別樣新意、一邊是拳擊比賽下的有趣呈現、一方面則是觀眾因劇情而期待勝利。

可惜拳擊失敗導致了卓別林自力更生破滅。

於是卓別林最後不得不求助於資本主義的「仗義疏財」,這時候黑夜來臨富豪一擲千金,眼看卓別林能藉此幫助賣花女恢復光明。可「資本曖昧」卻在富豪清醒後瞬間破產。

最後卓別林被迫下只能奪錢而逃,偷偷將錢送給了賣花女,可這段滑稽的「階級曖昧」後流浪漢也因此鋃鐺入獄。

不斷顛倒、清醒、嘲弄,實則是對社會的批判。

卓別林《城市之光》最精湛的,就是將這種社會批判以如此詼諧、諷刺的方式呈現,而這也使得整部作品充斥戲劇衝突同時,亦不乏聚焦時代、聚焦社會的時代光輝。

同樣值得讚譽的是,電影在堆滿喜劇色彩、社會諫言同時,亦包裹著人文核心著墨,如主軸線的邊緣人報團取暖,賣茶女跟流浪漢的相互慰藉、縱然現實不常有,但電影中足以暖動人心。

而電影最溫情片刻,莫過當賣花女恢復光明、當流浪漢刑滿出獄,兩人在花店門前不期而遇。那時卓別林眼中貧困賣花女開起花店、賣花女眼中的富豪卻是如此衣衫襤褸。

可當兩人溫情相對,無言卻已勝過一切。

最後《城市之光》也沒有辜負卓別林的叛逆。

縱然在當時《城市之光》拍攝歷經波折,拍攝歷時三年創下了卓別林歷史之最、縱然影片誕生於美國的經濟危機時期,市場低迷。

可逆潮流的《城市之光》仍憑藉精妙構思、詼諧設計、暖心結局,打破了無聲電影的市場困境,最終影片世界範圍內大獲成功。而迄今影片誕生近百年,其成就更不言而喻。目前該片不僅被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典藏、更被奉為影史喜劇電影不朽的經典。

而此次推薦這部佳作,並非只為告訴你神壇上有此佳作,更是要告訴你這部作品應該被銘記、但更應該被讀懂、被珍惜。

也唯有這樣,或許才不負卓別林的用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izIadnEBfwtFQPkde-b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