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天在知乎上看到了這樣的一個熱門問題
「孩子考到了約定的成績,可我不想兌現給他遊戲充值的許諾了怎麼辦?」
原來這位爸爸答應孩子,如果期末考試能進步,就給孩子的遊戲充值588元。結果成績出來後,孩子真的考了第三名。但是爸爸卻後悔自己了,他認為給11歲孩子的遊戲里充500多塊錢是害了他,後悔當初允諾的太乾脆了。
其中有兩條高贊的回答,
一條說「很多家長說孩子不好管,這孩子太不聽話,這孩子太叛逆,孩子離家出走,甚至孩子自殺跳樓跳橋,看看吧都是你們這樣的父母給帶歪的……」
另一條的回答是「您一點都不是您所說的那樣因為覺得是給遊戲充錢才不捨得,您就是單純的不捨得把那588花在你認為不值得的事上。你後悔的,是當初沒有討價還價把獎勵的目標定高一點。」
這讓我想起了另一則新聞,
貴州清鎮一個二年級的小男生期中考試只考了77分,為了鼓勵兒子,男孩的媽媽答應他如果考到90分,就給他買輛單車。
結果男孩期末考試不但考到了90分,還拿到了獎狀。孩子開心的走路大搖大擺,走出了「六親不認」的步伐,媽媽也在第一時間就帶他去買了單車,小男孩騎著新買的單車,開心極了。
兩個父母的不同做法對比,立見高下!
然而這兩條新聞的評論中有一個非常相似的地方,就是很多網友吐槽自己的父母。
「我爸就是這樣,一次一次許諾一次又一次食言,後面再也不相信他了」
「騙還好,遇到老媽心情不好的時候,打一頓都有可能。」
「一直被騙到大,做不到的就不要承諾。我現在很難去相信別人。」
「我以為只有我被騙,原來大家都一樣。」
作為父母們,為了激勵孩子,都非常喜歡給孩子許諾:
「你考到100分,我帶你去海邊玩。」
「你考到前三名,我給你買球鞋。」
「你成績提高了,我就帶你去迪士尼」
…….
孩子一旦實現的父母的要求,父母卻有了各種藉口:「忙死了,沒時間」、「買什麼玩具,你都多大了,買參考資料吧!」。如果孩子不開心,還要被父母扣一頂不懂事,不聽話的帽子。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曾經做過一個針對中小學生學習和生活現狀與期望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小學生最不滿意父母的12種行為中,「說話不算數」排在第一位。
很多父母對自己的不守承諾不以為然,熟不知你的背信已經在孩子的心中種下了失望的種子。
就像文章開頭的那位爸爸,這500多塊錢,不會成為孩子沉迷網絡的導火索,只會成為你信任崩塌的第一步。
02
記錄片《鏡子》里有這樣一句話: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父母就是作畫的人,白紙變成什麼樣,關鍵在父母。
在孩子的眼中,父母是他們最親近,最信任的人,父母許下的每個承諾里,都承載著孩子百分百的信任和期待。
但是隨著父母說話不算數,這些信任被一點點消磨殆盡。最終只剩下滿滿的失望和對立。
1、孩子對你不再信任
記錄片《鏡子》片中有一個故事讓人印象深刻。
高一學生家明一心想當流浪歌手和背包客,父母不同意,他就輟學在家,不願意和父母說話,脾氣也變得很暴躁。
家明的父母不能理解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和自己溝通,家明的內心卻藏著對爸媽深深的失望。原因就是來源於父母的說話不算數。
家明控訴「他們說考完試我可以想幹嘛幹嘛,可是考完試以後,他們又說等他們有時間請假再帶我去,他們說話不算數,就跟逗小孩一樣。」
家明表示:自己早就不相信父母了,所以已經沒必要溝通了。
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是無條件的,父母的每一句話,他們都會銘記於心,句句當真。一旦孩子發現父母的說話不算數,就會對父母越來越失望,不再相信父母,甚至拒絕與父母溝通。
你的不守承諾將孩子對自己的信任徹底摧毀。
2、父母的威信將會受到影響
2018年2月,溫嶺一個12歲的小女孩小燕離家出走。面對民警的詢問,小女孩委屈大哭:「我爸爸太虛偽,答應我的事情做不到……」
原來,小燕的爸爸為了鼓勵她好好學習,承諾她期末考試達到90分就帶她去看海。小燕為了能去看海努力學習,期末考試全部達到了爸爸的要求。
但是,當她把成績單拿給父母時,父母卻說「這麼冷的天,看什麼海啊!」
小燕想不通,為什麼自己實現了自己的承諾,努力達成了目標,爸爸卻言而無信?
"言必信,行必果"是父母擁有威信的重要條件,說話不算數的父母失去了孩子的信任,也就失去了威信。
不信任父母的孩子,慢慢不願意接受父母的說教,父母的話,已經失去了應有的力度,很難引起孩子的重視和積極響應。
3、你的錯誤榜樣誤導了孩子
托爾斯泰曾說過:「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
父母總是說話不算數,就是一種撒謊,你的撒謊被孩子看在眼裡,會認為說話不算數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慢慢地,孩子也會變得言行不一,變成胡亂許諾,愛說謊話的人。
03
盧梭指出:「對一個人的教育,在他一生下來就開始了。他雖然還不會說, 不會聽,但已經在學習了,經驗先於教學。父母指引的航向,往往會在相當程 度上決定著孩子生命的航船駛向何方。」
所以作為父母一定要注意言行舉止,哪怕一點點小事,哪怕是一個小小的承諾,都會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
1、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輕易承諾
巴基斯坦前總統阿尤布·汗曾說過:「信任猶如一根細絲,一旦折斷了它,就很難再把它接上。」
1966年,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通過對一起案件的再審,確立了著名的「米蘭達規則」。
它要求警察在將犯罪嫌疑人拘捕後,在對其進行訊問前必須先告知四句話:
你有權保持沉默。
你可以不回答任何問題,否則你的陳述將會成為對你不利的證據。
你有權僱請律師為你辯護。
如果你無錢僱請律師,我們將免費為你提供律師。」
這也就是著名的「明示沉默權」,明確確定了話語的重要性。
同樣的道理,作為普通人,我們也應該對自己說過的每一個字負責,否則請保持沉默。
對孩子做出任何承諾的時候,要衡量自己是否可以接受,是否可以實現。不要向文章開頭的父親一樣,呈一時口舌之快, 等到發現自己做不到,才後悔自己的胡亂承諾。
2、哪怕只是隨口答應,也要努力兌現
英國著名政治家福克斯小時候,父親準備把花園裡的小亭子拆掉,重新建造一座大亭子。
福克斯對拆亭子非常好奇,想親眼看看亭子是如何被拆掉的,他告訴父親拆亭子時一定要叫他。父親也隨口答應了。
可是等幾天後,小福克斯回到家中,卻發現舊亭子不見了。他心裡很難過,小聲地對父親說:「你說話不算數!」
福克斯的父親聽到兒子的話後,認真地向兒子道歉:「爸爸錯了!我應該對自己說過的話負責!」並讓工人們在舊亭子的位置上,重新蓋起一座和舊亭子一模一樣的亭子,然後當著小福克斯的面,把「舊亭子」拆掉,讓小福克斯看看工人們是怎樣拆亭子的。
老福克斯總是說:「言而有信,對自己的言語負責,這一點比萬貫家財來得更為珍貴!」正是父親的影響,福克斯的「言而有信」在政界擁有較高的讚譽。
所謂「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父母一旦答應了孩子,就務必要實現諾言,而不要把對孩子說過的話當作耳邊風,隨意棄置不理。
說到做到,言而有信,這是一切良好親子關係的基礎。
3、一旦沒有實現承諾,及時向孩子道歉並解釋
心理學家羅達·鄧尼說過:「父母錯了,或違背自己許下的諾言時,如果能向孩子說一聲對不起,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自尊,同時能培養孩子尊重人的習慣。」
一旦沒有實現對孩子的承諾,父母不要不當回事,而是應該及時地向孩子道歉,說明情況,並想辦法補救。
這樣既可以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在意和尊重,也可以讓孩子理解父母,更信任父母。
托爾斯泰曾說:教育孩子的實質在於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則是父母影響孩子的最有力的方法。
教育任重而道遠,而教育是一點一滴積累的,所以各位父母,請從重視每一個承諾開始,做到言而有信,用自己的力量去影響孩子的成長。
我是木小暖,家有倆娃,職場媽媽。
我是一個愛好攝影的碼字工,喜歡用圖片留住生活,用文字記錄生活。
我是今日頭條青雲獎多次獲得者,我喜歡用我的文字與你分享育兒觀念。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請關注我的今日頭條號 木小暖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