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還是個孩子」
在中國,每當孩子放了錯,我們常會聽到大人說一句話:「他還是個孩子,算了吧。」這句話看似是解圍,其實更是一種縱容。
知乎上有個問題「熊孩子的家長平時是怎麼教孩子的。」
一個護眼康復中心的老師講述了自己與熊孩子家長的交流過程,她向家長反映孩子不聽話、不配合治療。
但家長卻說:我覺得還好啊!她還是個孩子,只要她不犯什麼大的問題,我覺得都還好啊!
這就是熊家長的心理,只要不出大問題,不殺人放火,就沒事。
正是這種縱容,在一步步毀掉自己的孩子。
你總是把「還是個孩子」掛在嘴邊,那孩子就永遠把自己當「孩子」;
你總是用「孩子還小」為他開脫,他就永遠以為自己「還小」,不用承擔行為的後果。
每個孩子都處在這樣的十字路口,往左走,是成為一個善良的、有品德的人,往右走,就可能一步一步地滑入到犯罪的深淵。
父母的底線在哪裡,孩子未來的方向就在哪裡。
2
「給個面子」
有位大學教授在課堂上問學生:「你們覺得中國人流傳至今的傳統是什麼?」
「孝順、禮儀、謙讓、仁義、誠信……」
「都不是……是 ——『給個面子』。」
中國的歷史有多長,面子的歷史就有多長。自古以來,之所以「打狗看主人」、「立貞節坊」等這些面子工程讓國人趨之若鶩,是因為它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一個人的社會地位。
但話說回來,太愛面子,還真不是一件好事。
毫不誇張地說,這個社會99%的人都在為面子而活。
古人考取了功名,就要衣錦還鄉,光宗耀祖。如今,嫁女兒你得看男方家境門面、辦婚禮你得有豪華排場、全身上下都得是國外頂尖名牌……
於是乎,原本相愛的情侶被高昂的禮金拆散、豪華奢侈的婚禮排場大肆浪費、一個名牌包包把人折騰得營養不良……
外表無限風光,實則內心痛苦不堪。
面子問題上,既要拿得起,也要放得下。
有時候我們低頭,是為了看準自己走的路。
古人云:「大丈夫能屈能伸。」屈為隱忍,伸為坦蕩。當初韓信受到胯下之辱時,面對市井眾人的嘲笑,可以說是顏面盡失吧?但一個人能夠面對是非嘲笑而看得開的人,才能遇見未來的光彩。
3
「出門在外」
家裡老人常說:「出門在外,吃虧是福。」意思是一個人在外漂泊,不及在家有父母照料,多忍讓,才能過得平平安安。
三毛雜在西班牙留學時,就始終記得母親和她說過,凡事多忍讓有好處。
然而,很多時候,你的忍讓,容易讓別人得寸進尺,覺得好欺負。
直到有一天,室友們在她的床上喝酒打鬧,院長莫名地責罵她,她終於決定反抗。於是,大吵一架。院長讓她道歉,她不肯。
她想著:「這個宿舍,我盡的義務太多,現在豁出去,給它來個孫悟空大鬧天宮,大不了,我滾,也不是死罪。」
奇怪的是,她沒有滾,她沒有道歉,把父母那一套丟掉,那些習慣享受三毛的忍讓和付出的人,對待她的態度反而更好了。
有些人習慣了得到,便忘記了感恩,不是每個人都懂「良心」兩個字!
做人善良可以,但要碰到通情達理、知恩圖報的人,不然你的良苦用心就是浪費,不能一味的忍讓。
懂得什麼時候勇敢,什麼時候忍讓,什麼時候遠離是非之地,是一種智慧,更是一個出門在外的人必須要掌握的入世法則。
4
「都不容易」
三年前在外旅遊。半夜和朋友外出宵夜,在一家燒烤店被偷了錢包。
店主告訴我們附近有一個慣偷,專門偷外地人。通過查看店家的私人監控,確實是被他所說的那個慣偷偷走。
我們在附近找到了那個小偷,是個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
面對監控,他無處抵賴,把錢包還給了我們。
可能是怕挨打,他可憐巴巴地告訴我們:父母雙亡,和年老的奶奶一起生活。沒有經濟來源,出於無奈才偷東西的。
考慮再三後,我們還是報了警。
警察了解情況之後,甩了一句「錢包找到了,那就沒事兒了嘛」後就準備離開。
我們不答應。
警察很不耐煩地教育我們:「大家都不容易。你們又沒什麼損失,就算了嘛。半夜三更的,你們早點去休息,明天好好出去玩;我們也要回去休息。他雖然是個小偷,但是情況我了解,家裡窮。都不容易的。」
警察走了,小偷也走了。留下我們在陌生的街頭面面相覷。
是啊,都不容易。但這能成為一個身強力壯的年輕人在大街上堂而皇之行竊的理由嗎?
他走上偷盜的路,真的不是大家縱容的?
為了弘揚善良,我們很多時候忘了是非。也忘了懲惡本來就是楊善。而對惡無原則的包容,則其實也是一種惡。
如果一句「都不容易」壞人就應該被原諒,誰的生活又曾容易過呢?
5
「有話好說」
在中國,兩個人一言不合要打起來的時候,往往就有個人上來勸架說:「有話好說,君子動口不動手。」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別衝動,好好溝通,慢慢把道理說清楚。
溝通,70%是情緒,30%是內容。沒有良好的情緒,心裡話就說不出來,真心話就聽不進去。
有話好說,意味著誠心實意,用平和的情緒,用誠懇的語氣。
治得了你脾氣的,是你愛的人;受得了你脾氣的,是愛你的人。
有時,生活就是一種妥協,一種忍讓,一種遷就。並非所有的事情,都適宜針鋒相對,鏗鏘有力。
學會與人溝通,學會控制脾氣,學會調整情緒,千萬不要對最愛你的人發火,千萬不要讓你最愛的人傷心!
6
「大過年的」
一年就盼這一天,兒孫全都聚身邊。過年,可是中國人的頭等大事。
過年時候,你是否聽過這樣的話:
熊孩子拿了你的玩具,砸壞了你的手機
——「大過年的,不要和孩子計較」;
過年催款不還錢,還振振有詞
——「大過年的,還催著還錢,是不是太傷感情了」;
觸犯到你的底線甚至傷害到了你
——「大過年的,生什麼氣,好好過年最重要。」
一句「大過年的」,仿佛可以解決一切矛盾。
人們都喜歡大團圓的場面,國人尤甚,甚至有些自欺欺人。
特別是每逢吉慶的日子,更願意以此為藉口,展現善良,包容醜惡。
「大過年的」,這熟悉的句式讓人想到最近很流行的一個詞——中國式寬容,仿佛站在道德的至高點,即使別人已經觸犯到你的底線甚至傷害到了你,依然要求你去包容原諒。
然而作惡的人卻並不挑時間。
以為大過年的惡人就不會作惡,以為大過年的我們就應該對一切予以寬容,那只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幻想。
過年並不應該就意味著沒有底線的縱容。不要去搶屬於別人的利益,但也不能縱容別人搶自己的。這才是應該奉行的公平原則。
7
「多大點事」
都說治癒難過最快的方式,是去找一個人聊天。
以前,遇到任何不開心的事,我也會立馬和朋友說一說,聽聽他們的安慰。
可漸漸地,這些安慰的話就變成了一種負擔。
在中國,當一個人遇到坎坷的事情,陷入在不好的情緒中時,在一旁圍觀的人很喜歡說句:「多大點事,至於嗎?」
自己正經歷著巨大的痛苦與委屈,於是迫不及待地想找人分享,欲獲得感同身受的認可與同情,但最後基本上都是同一個結果:沒有人能真正懂得你所經歷著的委屈與憂傷。
大多數時候,我們那些驚天動地的殤,在別人眼裡都不過是隨手拂過的塵。也許一個人出生的時候都以為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是為他一個人而存在的,當他發現自己錯了的時候,他便開始成長。
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一個人能完全懂得另一個人,而明白了這個道理,你會快樂很多。
把這些字組成一句話,就是:哎呀,多大點事,大過年的,出門在外都不容易,還是孩子,有話好說行不?給個面子,算了吧!
這些話帶著中國特有的人情世故,每念一遍,這些日常小事便歷歷在目地出現在腦海里,既讓人哭笑不得, 同時又引人深思,這七句話真的能擺平一切嗎?需要我們理智、辯證地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