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都30了,怎麼還不要孩子?」

2019-09-25   慢慢科學育兒


文|樹樹&艾醒醒

中秋節休假期間,許久未見的閨蜜莉莉跟我抱怨,說自己又被催生了。

今年30的莉莉現在最怕回雙方父母家吃飯,長輩們總「不經意」提起誰家又生孩子了,每每此刻莉莉只能悶頭吃飯,大氣兒不敢出。

實在躲不過,她便用「還沒準備好」搪塞,結果自然是兩相不悅。

在長輩的認知里,結婚生孩子是人生的必經階段,孩子是必須要生的,晚生不如早生。同樣的條件,別人都可以,為什麼你們不行。

雖然催生大戲已經愈演愈烈,但莉莉夫妻還是準備推遲生子計劃。

不得不說,如今像莉莉一樣想法的女性越來越多,就算頂著山大的壓力,她們依然不想或暫時不想生孩子。

因為養孩子、養育好孩子,真不是件容易事!

電影《西虹市首富》中有一幕非常經典,王多魚夫妻準備把繼承的300億財產全部裸捐,可在簽字的一剎那,肚子裡的孩子踢了一腳。

夫妻倆決定給孩子留點錢,留多少合適呢?

於是兩人開始算帳,結果一算竟算出了長達幾十米的清單:

「你都30了,怎麼還不要孩子?」

孩子一生下來要有尿不濕、磨牙棒、奶粉、各種輔食;

孩子長大了,各種特長班都得學,還得請家教;

兒子搞對象要送女孩子小禮物,這錢要留;

結婚得辦婚宴吧,萬一丈母娘獅子大開口,彩禮又是一大筆錢;

婚房不能離城區太遠,裝修家電,還得買個小汽車……

這麼一算,現有的錢都不一定夠……

雖說是喜劇,卻折射著現實生活:養孩子,真的太費錢了。

去年有人做了一個養娃費用清單,大體算了一下一個孩子從出生到大學畢業要花多少錢。

這樣算完,把孩子養大成人大概需要65.7萬元……

果然,孩子這個物種美其名曰「小天使」,實際則是「碎鈔機」「吞金獸」。

難怪莉莉她和老公工資加起來小兩萬,可對於養孩子這件事,依然覺得沒底氣。

俗話說,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這個道理放在生孩子身上同樣成立,沒有足夠的儲蓄,生孩子就像手無寸鐵去打仗,到頭來苦了孩子,也苦了自己。

雖然養娃的成本不盡相同,但生孩子帶來的經濟壓力是顯而易見的,畢竟你把孩子帶到世界上,就要對他負責啊。

除了金錢上需要做足準備,一個孩子的到來也意味著生活、工作節奏的徹底變化。

以前夫妻琴瑟和鳴,小日子是蕭邦的柔美夜曲,當兩口之家變成三口之家,小夜曲瞬間變為激昂的交響樂。

二人世界不復存在,整日圍著孩子轉,旅行、看演唱會、甚至來個燭光晚餐都是難上加難。

尤其是女性,整個人基本拴在孩子身上了,個人空間被無限擠壓,連跟閨蜜出去吃個飯都心不在焉,更別提之前定期旅行的瀟洒生活了。

生了孩子,就意味著跟之前的生活徹底說再見。

人都會習慣呆在自己的舒適圈裡。熟悉的環境、熟悉的人和事,都會讓自己有一種「生活可以掌控」的安全感。

有了孩子,舒適圈被打破,能不能駕馭得了未知的生活,誰也說不準。

就是這個「說不準」,讓女性們面對生不生孩子的人生課題,有著道不盡的猶豫和迷茫。

如果說物質多寡是女人判斷生與不生的硬性條件,那伴侶靠譜與否無疑是軟性條件了。

從懷孕的那一刻起,女人就自動跳轉到「母親」模式,而男人呢,很可能孩子都會打醬油了,也理解不了「父親」兩個字的真正含義。

在這個快節奏、高壓力的社會,養育孩子的成本漸高,責任漸大,女人不斷逼著自己升級技能,反觀很多男人,他的思想和行動還是活在大清,「隱形爸爸」「喪偶式育兒」層出不窮。

在傳統觀念中,男人的職責就是賺錢養家,但一個幸福的家庭永遠不是只用錢堆起來的,花花綠綠的鈔票也鋪不成孩子健康成長的康莊大道。

更何況,現在很多男人未必擔得起「養家」這兩個字。

結婚三年,還沒有生子計劃的閨蜜這樣說:

我可不想養了一個「大兒子」,再養一個「小兒子」,等他什麼時候準備好當爸爸,我再考慮要不要當媽媽吧。

擔心伴侶不能和自己共同面對養育孩子的兵荒馬亂,這讓很多女性不得不慎重思考是否要迎接新生命的到來。

在數不清的催生大戲中,女人往往承受著比男人更多的壓力。

有一種話術十分常見:沒有生過孩子的女人是不完整的。

仿佛孩子只是一種自我實現的手段。

誠然,看著新生命的降臨與成長是種非凡的體驗,但這並非實現人生圓滿的必要條件。

對於一些女性來說,內心的充盈、人生的完美只取決於自己,她們更願意通過追求夢想,在擅長的領域馳騁來充實生命。

秦嵐被母親催生時,這樣回答:

媽,你覺得我現在過得開心嗎?一個人一輩子開心很重要,我們很慶幸,我們的人生已經很圓滿了。為了要孩子而要孩子這很無趣,為什麼不享受現在的快樂呢。

不試圖用孩子達成人生的「完整」。這是一種負責,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孩子。

人生幾十年,我們在其中不斷修煉自我,尋找生命真相,妄圖通過「生孩子」實現人生完整,從一開始就錯了。

生育從來不是女人人生的必選項,享受生命,讓其不斷豐盈才是永遠的課題。

當然任何事情都像硬幣,有正面,有反面,利弊得失同時存在。

你現在沒有任何拖累地追求夢想和自由,但未來說不定也要以同樣的勇氣接受孑然一身的孤獨。

又或者,前半生你可能因為那個小生命的牽絆失去了很多享樂的機會,但後半生也會比別人多一些陪伴與慰藉。

人生就是這樣,不管你選擇哪一條路,都會在享受眼前風景的同時,失去欣賞另外景色的機會。

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想要的,然後選擇你認為值得的,並做好為此承受結果的準備。

生與不生,最終的決定權都在自己手裡。

生與不生,都是為了更加幸福地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