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芒果都市
綜合自浙江食品藥品監管、健康中國頭條、杭州交通918、家庭醫生、一分鐘健康養生等
這幾天儘量不要吃甘蔗!蕨菜也別采!它是唯一會致癌的蔬菜!
- 1 -
比毒蛇還毒
清明節前後千萬別吃這個!
作為一種清甜多汁的水果,甘蔗一直很受歡迎,但是最近朋友圈流行,這樣一個說法:「清明蔗,毒過蛇!」意思是清明前後的甘蔗,那簡直是比毒蛇還要毒!
聽起來真的非常嚇人,清明前後的甘蔗為什麼這麼可怕?
真相是——毒過蛇的並不是甘蔗本身,而是發霉變色的「紅心」或者「黑心」甘蔗!
所以,以下幾個問題
你一定要了解一下~
甘蔗中毒會致死嗎?
甘蔗霉變後會產生一種神經毒素,是青黴屬和麴黴屬等少數菌種產生的有毒代謝產物3-硝基丙酸,它對多種動物具有毒性作用,進入人體後被吸收,發病急,一般是十幾分鐘至十幾小時。
短時間內引起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導致腦水腫、頭痛、重者抽搐、四肢強直足呈雞爪樣、瞳孔放大;嚴重可導致缺血、呼吸衰竭死亡。還有部分因甘蔗毒素導致中毒的患者留下語言、運動障礙等後遺症。
只有清明甘蔗毒比毒蛇?
其實不該就「甘蔗中毒事件」拿「清明節」說事。若說清明節和甘蔗中毒的關係,那是和天氣變暖有瓜葛。春季氣溫不斷升高,黴菌等雜菌適宜生長繁殖,也是多數食物在常溫下不易保存的原因。
此季節的甘蔗容易霉變,霉變的甘蔗就有產生毒素的風險,不是清明節後的甘蔗比毒蛇毒,其實每年甘蔗中毒事件多發生在2月到4月,中毒的人群多為孩子。也就是說只要甘蔗霉變無論是在清明節前後還是其他季節一樣會導致」中毒死亡「事件
哪些甘蔗存在不安全隱患?
質軟、變色、酒味、長毛、紅心的甘蔗都不建議吃。如果發現甘蔗變軟,芯部比正常甘蔗顏色深,為褐色或紅色,聞起來有霉變味或酒糟味,這就是霉變紅心甘蔗,千萬不要買,買回來發現壞了也要及時丟棄。
很多人以為把甘蔗發霉的部分砍掉,再吃剩下的甘蔗就沒問題了。其實,這是個致命的誤區。據悉,病菌入侵甘蔗後,他的菌絲可以延伸,即使砍掉霉變的部分,剩下的甘蔗也有肉眼看不見的大量毒素。
那怎麼揀選好甘蔗呢?表皮黑中帶紅、光滑、有白霜的甘蔗,比較新鮮。
摸硬度:甘蔗的軟硬度,新鮮甘蔗質地堅硬,霉變甘蔗質地較軟。如果質地比較鬆軟的甘蔗那就要注意了。
看外觀和中心部分:正常的甘蔗外觀色澤光滑,如果甘蔗色澤差,在末端出現絮狀或茸毛狀的白色物質,切開後的剖面如果有泛紅黃色、棕褐色,或青黑色的斑點斑塊,表示已霉變,這樣的甘蔗最好別買!
鑑別有無異味:正常甘蔗榨出來的蔗汁汁多清甜,脆嫩爽口,具有甘蔗特有清香風味,如果聞到有酸餿霉味或酒糟氣味等異味,說明已經變質,這樣的甘蔗不能食用。
所以這段時間購買甘蔗的時候
千萬要多注意
不買、不吃發霉變質的甘蔗!
只要沒有霉變甘蔗還是好甘蔗照樣可以放心吃!- 2 -
湖南人尤其愛吃!現在正當季!
它是唯一被列為致癌物的蔬菜
很多人還不知道!
長期以來,野菜被不少人冠上了綠色、純天然、有機等稱號,但你可能不知道你吃的一些野菜,不僅不健康還會毒害身體——比如蕨菜。
蕨菜,唯一一個被列為致癌物的菜
說到蕨菜,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它的口感又脆又嫩,清香滑潤,是最受歡迎的傳統春季野菜之一。但大家可別被蕨菜萌萌的樣子迷惑了!它可是迄今為止被發現的唯一會致癌的蔬菜!
其實,早在1983年,日本科學家的研究就顯示:喜好吃蕨菜的地區,胃癌、食道癌等惡性腫瘤高發。有關專家表示,蕨菜致癌的罪魁禍首,是一種被稱作「原蕨苷」的物質。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把它評級為2B類致癌物(對人類可能致癌)。
(圖源 /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官網)
偶爾嘗嘗鮮倒不必過於擔心,但一定不能長期大量食用!建議炒菜或煲湯前,先用開水把蕨菜焯一下。還有,蕨菜性寒,脾胃虛寒的人不宜食用。
總的來說,作為唯一一個被列為致癌物的蔬菜,蕨菜的致癌性目前證據不足。
不過,生活中有3樣食物
卻是實打實的會致癌
還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列為
「1級致癌物」
因此,碰到這些食物
大家一定要能避開就避開~
這3種常見食物,能不沾就不沾
霉變食物
研究發現,溫暖濕潤的地區,尤其是食用玉米、花生多的地區,肝癌的發生率相對要高些。可能的原因是,這些地區的人們往往容易吃到霉變的玉米、花生等。霉變食物中含有一種黃麴黴毒素,又叫黃曲黴素,是得到確證的強致癌物,可以誘發肝癌。
中國式鹹魚
鹹魚在用高濃度鹽腌制及暴曬後,會產生較多的亞硝基化合物(多為亞硝胺),亞硝基化合物是強致癌成分。當然,鹹魚致癌,但要吃到亞硝胺的致癌劑量,可能性不大。不過,還是不建議大家吃鹹魚、臘肉、酸菜等腌製品。
酒精
酒的主要成分酒精(即乙醇),其在體內的中間代謝產物乙醛,都是妥妥的致癌物!
·不建議喝,如果喝要注意適度。」
·啤酒,每天不超過300毫升;紅酒,每天不超過150毫升;白酒,每天不超1兩。
·酒的質量也得注意,要戒酸、戒濁、戒生。
小編:依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iJWFWnEBrZ4kL1ViQdg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