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車市在歷經了6月份的短暫喜悅後,7月份毫無意外地繼續走向下坡路,與此同時,一路高歌猛進的新能源汽車,在7月份突然之間啞火了,出現了罕見的負增長。
據中汽協數據顯示,7月新能源汽車銷量僅8萬輛,比上年同期下降4.7%,環比6月份的13.7萬輛的銷量更是下滑47.5%,這也是近年來,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速首次出現負增長,加上此前中汽協對2019年新能源汽車的銷量預測進行下調,這些都在表明今年的新能源車市場的增速將大大放緩。
7月份新能源汽車首次出現下滑的原因,主要還是受6月新能源補貼退坡過渡期結束的影響,其次,「國五」切換「國六」的政策一定程度上也有所刺激,尤其是非限購地區,「國五」車型降價幅度史無前例,會使一部分有意向購買新能源車型的消費者改變意願。
在今年3月26日,2019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正式落地,退坡力度堪稱史上最嚴,地方補貼直接給取消了,轉向扶持充電基礎設施,而國家補貼標準將降低約50%,預留了3個月的補貼過渡期,至6月26日正式結束。
又是透支惹的禍?
補貼退坡前夕,引發了一波電動車搶購熱潮,消費者為了享受即將消失的補貼,都爭先恐後地去購買新能源車,所以,6月份新能源車市迎來了爆髮式增長,據中汽協數據顯示,6月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15.2萬輛,同比增長了八成。
有趣的是,作為新能源車配套生產的動力電池裝機量數據卻出現異常,7月份,我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裝機量約4.7GWh,雖然同比增長了40.5%,但是環比卻下降達29%,這又是個什麼情況?
原來又是補貼退坡惹的禍,導致所有廠家趕在補貼新政開始實施前集中搶上牌,6月份出現上險數大於銷量的怪象,北汽新能源上險數環比增長2.9倍,江鈴新能源上險數環比增幅超6倍,上汽乘用的上險數是銷量的近2倍......
6月份透支了部分需求,並隨後導致7月份新能源汽車銷量的下滑,僅僅一個月時間,就從大幅增長轉到「告負」狀態,隨著補貼的外衣褪去,新能源車市場正由政策主導走向市場主導,還想靠補貼賺快錢的車企好日子一去不復返,「裸泳者」逐漸浮現。
換一個角度來看,如果把6月份透支的銷量,補回到7月份,其實新能源車的銷量也不算很糟糕,沒有補貼之後,中國新能源車市場到底有多大的真實需求?這個我們無從得知,但是太悲觀或者太樂觀都有會失公允。
畢竟就以往的經驗來看,新能源汽車市場具有上半年低迷、下半年銷量集中爆發的規律性,我們應該對下半年充滿信心。
「首負」不是壞事
補貼退坡後的第一個月,新能源車市場不出意外地迎來負增長,反映了我國新能源汽車跟隨政策走的現狀,但周叔認為,這並不是什麼壞事,反倒是市場的一個良性發展,過去,自主品牌借著國家大力發展新能源這股東風迅速占領市場,但產品還處於一個中低端階段。
而且,有不少車企是奔著補貼而去的,並沒有把心思都放在產品的研發升級上,彼時的外資車企在國內的新能源布局尚未展開,部分自主品牌新能源車猶如溫室中的花朵一樣,未能學會在逆境中探索新的生存之道。
新能源補貼「斷崖式」下滑,不但消費者的購車成本大幅度上升,車企的銷售成本也出現大幅度上漲,新能源整車利潤率也在不斷下降,不過,在如今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不少車企都選擇用自掏腰包的方式來保證吸引力和優勢。
但那只是一種權宜之計,也不是所有車企都有底氣去打這張「保價牌」,當然,對於車企而言,售價並非在競爭中唯一能體現的優勢,他們更應該打造自己的產品優勢,想著如何去通過技術進步去降低自身生產成本,這才是車企本身的硬實力。
畢竟價格是可以快速調整的,新能源車規模擴大後價格自然會被市場限制在合理的水平,但產品、口碑輸了就難以翻身。
補貼退坡產品應該向上
後補貼時代的來臨,對於新能源車企而言,或許只有提升產品力、升級技術來降低成本,才能生存下去,再者,他們急需解決續航里程、充電時間、電池壽命、安全等短板,才能與燃油車匹敵,補貼退坡之時,車企更要積極創新向上,注重技術和研發,打造出更好的產品,用戶體驗變得更好了,車企才能得到可持續的發展。
以國內新能源頭部車企比亞迪為例,雖然其1-7月的銷量依然增長了73.1%,但7月份1.66萬輛的銷量也首次出現下滑,同比下滑了11.84%,隨著補貼的退坡,那些依靠補貼存活的車企,接下來的日子將越來越難過,尤其是那些目前尚未實現盈利的新能源車企。
此前,中國新能源車市場主要由本土車企所主導,但現在,這個格局正在發生變化,合資車企在國內新能源車市場布局加快,特斯拉上海工廠年底即將投產,上汽大眾新能源汽車工廠計劃2020年建成投產,自主品牌車企壓力必定會增大。
以往,新能源車銷量前十名幾乎被自主品牌車企占據,但日產軒逸EV和起亞K5 PHEV卻進入了7月新能源汽車銷量排名前十的榜單中,這只是個開端,後續的自主品牌新能源車市場份額必定會越來越少,受到打壓。
不過,未來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前景依然是被看好的,補貼退坡後首月負增長,這是市場發展的規律,預計8月份補貼影響結束後有望逐漸上漲,加上7月份是傳統的汽車銷售淡季,新能源汽車後續經過短期下滑後,將重歸增長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