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我們通常把對孩子的養育稱為「教養」,並且認為,對一個孩子展開教養是父母必不可少的責任與義務。中國古代的童蒙讀物《三字經》中就有「子不教,父之過」的說法。但是,「教」往往是無效的。
我們在前面說過,孩子是半張白紙。這張紙的另一半在孩子出生之前,就已經由上帝畫好了,這就是孩子的先天稟賦和特質。這是父母無論如何也沒辦法教的。而且,即便是在剩下的這半張白紙上,父母也不能為所欲為。
彼得·鈕鮑爾(Peter Neubauer)還找到了一對剛出生就分開,被不同的養父母帶到不同的國家撫養的雙胞胎。這對雙胞胎久別30年後重逢,表現出了驚人的相似性。他們都有明顯的強迫性特質:精心打扮自己,異常準時,還有潔癖,頻頻洗手以至於雙手泛白。
當鈕鮑爾詢問兩個人為什麼會生活得如此嚴謹時,兩個人的回答卻大相逕庭。哥哥將一切歸因於養母。他從小生活在一個秩序井然的家庭中,養母嚴格要求他,每一樣東西從哪裡拿的,就必須放回哪裡去。而弟弟卻回答說:「我必須這樣做,因為我媽簡直懶死了。」
還有一種說法,說孩子是複印件,而父母是原件。
從而,孩子的問題,根源就在父母身上。這種說法不無道理,但一定要記住,父母去「複印」的時候,拿的不是一張全然的白紙,而是已經被上帝占用了一半的白紙。「複印」出來的效果,顯然更為複雜。
美國心理學家朱迪斯·哈里斯(Judith Harris)寫過一本在心理學界引發強烈爭議的名為《教養的迷思》的書,此書對「教養假設」提出了嚴重質疑,認為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人格發展沒有長久的影響。
朱迪斯引用的一個例證是聾啞人的孩子。
多數聾啞人只能選擇與聾啞人結婚,但他們生的孩子90%以上具有正常的聽力。這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失了很多關鍵的體驗。比如,當他們因為恐懼或疼痛大叫的時候,沒有人跑過來安慰他們;當他們牙牙學語時,好不容易發出「媽媽」「爸爸」的聲音卻沒有人鼓勵他們。
除了最基本的要求之外,聾啞人家長几乎不跟孩子進行交流。
哈佛大學的語言心理學家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為朱迪斯站台助陣說:「在許多社會中,除了偶爾的要求或斥責之外,母親是不跟尚未學說話的孩子說話的。因為,小孩子根本聽不懂你在說什麼,為什麼要白費力氣呢?與美國2歲的孩子相比,這些社會中的孩子在語言發展方面顯得很遲緩,但結果卻是一樣的,即最終他們都變成了流利的母語使用者。」
滋養型親子關係
史蒂芬·平克還為朱迪斯提供了另一個例證。
第一代移民對移民國家的語言、風俗習慣、專業知識一無所知,但他們的孩子絲毫不受影響。移民的後代在操場上玩耍的時候,能夠很好地學到語言,然後就開始嘲笑自己父母的語法錯誤。
教養假設的奉行者、行為主義心理學開創者約翰·華生自信滿滿地說:「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讓我在特定世界中將他們撫養成人。我保證隨機挑選一個,就能把他訓練成我想讓他變成的行家——醫生、律師、藝術家、大商人,哦,甚至是乞丐和小偷,無論他的才智、愛好、性情、能力、素質以及他們的種族如何。」
顯然,這是格格不入的兩個極端。本書並不贊同華生將人視同為嚴密的機器的「教養神話」,也不完全贊同朱迪斯的「父母教養無用論」。
任何一個孩子,都帶有與生俱來的天賦。如果給你一粒西瓜籽,你能種出一棵蘋果樹嗎?顯然是不能的。但是,父母的養育方式也絕不是對孩子的人格毫無影響的。朱迪斯所稱的技能類的能力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人格表現,實質是人的自適應能力使然,而一個人的自適應能力和他的感受系統密切相關。
父母的養育方式會對孩子的感受系統造成極大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與孩子的發展階段關聯極大。0-3歲、3-6歲、6-12歲都是父母可以發揮作用的階段,越是早期,影響越大。到了12歲之後,孩子主要就受身邊的同伴影響了,父母幾乎起不到什麼作用了。
所以,真正的問題不在於父母的養育方式會不會對孩子造成影響,而在於父母什麼樣的養育會對孩子造成良性的影響。這也正是本書所要論述的核心。
滋養型親子關係
只要你懷著「教」的發心動念,就很容易陷入「控制型父母」的窠臼。因為「教」這個詞,本身就蘊含著強烈的傾向性。
「教」的意思就是,我教給你,我教,你聽。我教的東西,當然是你不知道的。也就是說,我是對的,你是無知的。所以,教養明顯是一種不平等關係,是一種居高臨下的關係,是一種壓迫感很強的關係。這自然會對親子關係造成傷害。
在《孟子·離婁上》中,公孫丑問孟子:「君子不親自教育自己的兒子,這是為什麼呢?」孟子回答說:「因為情理上行不通。父親教育兒子必然要講正道,如果兒子做不到,父親就會動怒。一動怒,就傷了感情了。兒子會說:『你用正確的道理來教育我,但你自己的做法就不正確。』這樣,父子之間傷了感情,就壞事了。
古時候,相互交換兒子進行教育,父子之間不求全責備。相互求全責備,會使父子關係疏遠,父子關係疏遠,沒有比這更不幸的了。」
我們往往期望孩子能夠超越自己,成為比自己更優秀、更成功、更幸福的人,但另一方面,卻又希望孩子聽話懂事,完全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如果孩子真的對父母言聽計從,完全按照父母的想法去做,完全複製父母的思想和經驗,他最多只能成為和父母一模一樣的人。這不是和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目標南轅北轍嗎?
況且,任何一個父母,都不可能完美無瑕,都不可能完全正確,你怎麼就敢理直氣壯教育孩子,甚至要求孩子必須完全按你說的去做呢?
滋養型親子關係
更重要的是,現在的社會發展大環境和以前完全不一樣了。在一個充滿確定性的社會,父母長輩的經驗確實是管用的。但現在的社會日新月異,網際網路新技術成為生活的標準配置,年紀大的人,越來越不能適應。曾經很管用的經驗,已經變成了老黃曆。
有很多問題,甚至父母都要向孩子請教到底是怎麼回事。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身為父母的我們怎麼還能老方一貼,擺出一副權威的嘴臉,要求孩子必須完全聽自己的呢?
如果孩子真的這樣做了,他還能不能適應社會的挑戰呢?他還能不能具備獨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呢?
新書《親子滋養》
滋養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養育方式,父母充分考慮到孩子的天性和發展階段,不自以為是,不強迫,用一種相互滋養的方式讓親子共同成長。
所以,滋養(Nourish)和教養(Nurture)是完全不同的。讓我們來看看這兩者的本質區別。
文/陳禹安,已取得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