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容易吃壞人體五臟的食物,你卻每天都在吃

2019-08-02     國之健健康大講堂

現如今,養生不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很多年輕人也紛紛加入了「養生大軍」。人體的組成離不開「五臟六腑」,心肝脾肺腎等器官一旦出了問題,嚴重者甚至會丟掉性命!但很多人只知道每天泡泡枸杞泡泡腳,而身邊那些傷害身體器官的「殺手」,卻從不知道避開……

下面,小編就給大家盤點一下,心肝腎胃最怕的那些事兒~

腎怕「3白」

首先我們來說說腎。腎怕的「3白」,指的是這3種白色的食物:



1. 鹽

腎臟是主要的代謝器官之一。日常飲食中,95%的鹽是由腎臟代謝掉的,如果吃的鹽太多,腎臟的負擔自然跟著加重。

2. 糖

高糖飲食易引發肥胖和高血糖。肥胖會引起代謝紊亂,影響腎臟功能,研究顯示,肥胖者患腎病的幾率要比一般人高50%。

3. 肥肉

當然,不只肥肉,動物油(如豬油)、油炸食品、動物內臟等高脂食物,平時都應該少吃。

肝怕「5字」

1. 酒

酒精代謝產生的乙醇在體內積累,會導致肝臟損傷和炎症,引起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最終引發肝癌。

2. 蟲

肝吸蟲常藏在淡水魚生中。吃淡水魚生,很容易感染肝吸蟲。


3. 胖

人一胖,脂肪就會在全身各處安家,包括肝臟。

當過量的脂肪在肝臟堆積,超過肝重量的5%,就會形成脂肪肝,最終引起肝功能受損,甚至肝癌。

4. 藥

平時有點小病,很多人都懶得看醫生,自己隨便吃點藥應付。但俗話說「是藥三分毒」,毒的首先就是肝臟。

因為亂吃藥,有人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5. 霉

霉變的食物含有黃曲黴素,它是1類致癌物,對肝臟有強致癌作用。

胃怕「1事」

很多人只知道不良飲食習慣傷胃,卻忽略了負面情緒對胃的傷害。

建議:

生氣、緊張時,可以調整呼吸,專注地、深而緩慢地吸氣4~5秒,然後呼氣6~7秒,反覆幾次;有負面情緒時,要及時傾訴出來,才能疏散心中的怨氣,調整情緒。

心怕「1多」

心臟怕的這「一多」,就是熬夜多。

長期熬夜,會造成過度疲勞和睡眠不足,身體會優先把血液供給大腦等器官。

除了克服壞的飲食習慣,還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按點兒吃飯,養好胃

胃炎是胃粘膜炎症的統稱,到點兒了不吃飯,這時胃酸超過正常水平,而又沒有食物保護胃黏膜,使胃細胞反而被「消化」,引發充血、糜爛等炎症。

而過度的精神刺激會影響激素水平和胃蛋白酶水平,導致胃壁血管的痙攣性收縮,使胃粘膜發生炎症或潰瘍。胃被傷到極致的時候,就會出血、穿孔。想像一下,如果胃部變得像蜂窩一樣千瘡百孔,那得有多可怕啊?

很多人抱怨做不到按時吃飯。其實,這是都市化對人們自制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專家說。現代生活讓人們有了更多的自由,但也少了約束,容易放任自己的不良飲食方式。自己的身體還是自己說了算,只要你有足夠的控制力,按點兒吃飯,你就能養好胃。

少喝甜飲料養好肝

研究發現,哪怕每天只喝兩杯果汁或碳酸飲料,也可能造成長期的肝損傷。科學家發現,每天喝一升高糖飲料的人患脂肪肝的風險增加了5倍。

脂肪肝(尤其指單純性脂肪肝)怎麼跟高糖飲料扯上關係了呢?專家解釋,脂肪肝的誘發因素很多,而都市人高發的單純性脂肪肝則是以營養過剩為主要誘因。大魚大肉、多吃糖、不愛運動等,只要讓人發胖、讓攝入能量多於消耗能量的習慣,都可能誘發脂肪肝。

肝是儲存能量物質的「彈藥庫」,糖分進入肝內成為肝糖原,沒能消耗的就轉化成脂肪滴儲存起來,當肝內這種脂肪滴超過5%時,就是脂肪肝了。從解剖的角度直觀來看脂肪肝的形態的話,肝臟外表就像有一層淺黃的油膜覆蓋著一樣。因此,建議大家平時少喝高糖的甜飲料。

每天運動,養好腸

都市人上班坐電腦前、下班坐電視前,久坐不動導致的胃腸蠕動減慢也是便秘的一大誘因。針對這個問題,一來可以主動運動,多鍛鍊身體,幫助胃腸蠕動;二來可以被動運動,比如早起後用手掌以劃大圈的方式順時針揉肚子。

堅持吃早餐養好膽

長期不吃早飯會增加患膽結石的風險。「膽囊是儲存膽汁的場所,進食後,膽囊開始收縮,膽汁被排入腸道,幫助消化食物。如果不吃早飯,膽囊就不會收縮,膽汁一直儲存在膽囊中。」專家說。膽固醇一旦在膽囊中積累,時間長了就會凝結成狀如石榴籽的結石。所以,早餐一定要吃,而且要吃得健康。

飲食不要超標,養好胰

飽食後短時間內大量食糜進入十二指腸,一方面可能引起十二指腸乳頭的水腫和括約肌的痙攣,使胰液排出受阻,引起胰腺組織的炎症反應。另一方面,大量攝入乙醇促使胰腺外分泌增加,加上長期飲酒者常有胰液內蛋白含量增高,易沉澱而形成蛋白栓,致胰液排出不暢。

急性胰腺炎一旦發作,胰管會從平滑順暢變得粗細不勻、暗石密布。患者不但痛苦不堪,死亡率也比較高。人一輩子能吃的東西是有定量的。所以,為了生命和健康,就不要超支明天的食物了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hwI1WWwBUcHTFCnfrDX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