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歲男童患上尿毒症,這三個不良習慣你卻還在讓孩子做

2019-08-29     金鷹卡通衛視

開頭:作者:月月媽

來源:月芽媽媽 (ID:vipb55)

在物質生活日益變好的今天,每個父母都會富養自己的孩子,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營養的成長。

可是你是否想過孩子也會因此出現健康問題呢?

這兩天正值元旦節假日,整個城市都沉浸在新年的熱烈氣氛中。

可是有對喬氏夫婦卻高興不起來,滿城的欣喜對他們來說更像是一種陰霾,讓他們覺得壓抑。

是生活的遭遇了困難還是人生的挫折呢?

都不是,是因為他們的孩子樂樂(化名)正躺在醫院的病床上接受痛苦的治療。

樂樂今年剛滿八歲,正享受著童年的樂趣。他原本是個健康的孩子,和其他同齡人一樣愛吃愛鬧。

可是就在半年前,從前胃口很好的樂樂開始吃不下東西。當時正值夏季,天氣炎熱很容易造成食欲不振。

所以喬媽媽也就沒把這件事放在心上,只是給樂樂買了一些消食片,但情況並沒有出現好轉。

一個月後的樂樂已經日漸消瘦,而且有時還會出現飯後腹瀉不止以及嘔吐的病症。

喬媽媽終於意識到情況不對,把孩子送到了醫院檢查。

經過醫生的詢問和相關檢測得出了結果:樂樂患了兒童尿毒症。聽到消息的喬媽猶如晴天霹靂,一下子癱倒在地。

為什麼才八歲的孩子就患上了兒童尿毒症呢?

兒童尿毒症又代表著什麼?

尿毒症這個病大家應該都很熟悉,有很多成年人都飽受它的折磨。因為尿毒症沒有完全的治癒方法除非是換腎。

但是兒童尿毒症卻很少有家長了解過,因為在大家看來這是個罕見的病症,與自己的孩子相距甚遠。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可是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青少年腎臟病患者已經超過了三百萬。其中兒童慢性腎衰竭的病例正以每年13%的速度在增長。

兒童慢性衰竭就是樂樂患的兒童尿毒症。

無獨有偶,這樣的事件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

前段時間,某地方醫院接收了一個因腹瀉送來檢查的十歲男童,結果令所有人出乎意料——兒童尿毒症。

開始也是原本喜歡吃東西的孩子突然變得食欲不振,但是家長並沒有放在心上,只是覺得孩子是胃口不好。

但是在孩子病狀日益加重的時候,家長才後知後覺,急忙送往醫院。

不過為時已晚。

腎臟是人體的「凈化器」,它不僅要排泄體內代謝產物和進入體內的有害物質,同時還要保留水分及其他有用物質,如葡萄糖、蛋白質、胺基酸、鈉離子、鉀離子、碳酸氫鈉等。

而兒童尿毒症已經是晚期的腎病,不僅要花很多的錢救治,孩子還得承受無法預估的痛苦,病痛也會一直折磨著孩子。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孩子患兒童尿毒症呢?

原因究竟是什麼?

又該如何防治呢?

以上的兩個新聞中孩子都有一個共同點,喜歡吃糖或者含糖量高的食物以及暴飲暴食。

但這只是原因之一,具體的因素如下:

1.尿路感染

兒童患尿路感染的情況並不在少數,主要因為有的孩子怕被老師或者父母責備,養成了憋尿的習慣。

尿液在膀胱中存留時間過長會滋生細菌,而這些細菌又會侵入孩子的尿路,從而引發感染,進而影響腎臟,導致腎功能衰退。

2. 暴飲暴食

孩子對於喜愛的食物都會無節制的食用,但是這些食物食用過多,有害或者有益的物質都會流入腎臟。這樣的情況會增加腎臟的壓力,損傷腎功能,兒童尿毒症也會不請自來。

3. 甜食吃過多

孩子都喜歡甜食無可厚非,關鍵是很多孩子在吃甜食時毫無節制,攝入過多。

糖分並不會導致兒童尿毒症的發生。但是甜食吃的太多會增加腎臟的過濾和排泄時間,腎臟長期以往就會出現功能性持續衰退的情況。

兒童尿毒症的症狀又有哪些呢?

1. 食欲不振以及消化不良。

2. 病情加重後會出現厭食、腹瀉、嘔吐的症狀。

3. 皮膚出現瘙癢,而且稍微的擦碰就會導致皮膚淤青。

4. 孩子在呼吸時有輕微的尿味。

預防又該從何做起?

1.在孩子出現感冒以及其他一些感染時及時處理,避免病情進一步的發展。

2.健康飲食、規律飲食。

3.在孩子發生意外的腎炎或者腎病的時候及時治療,防止更壞的情況發生。

4.關注孩子的飲食情況,切記不可自認為只是消化問題而耽誤了病情。

5.定期帶孩子做檢查,安全無小事。

得了尿毒症的孩子又該如何飲食?

1.攝入低蛋白的食物,減少腎臟的負擔,也能保持身體基本的需求。

2.多吃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如:胡蘿蔔、青菜等富含維生素B、C、D的食物。切忌不能食用粗糧。

3.及時補充水喝鹽。因為尿毒症的孩子會發生脫水和低鈉血症。所以及時補充這些很重要,但也要注意適量。

孩子的器官還在發育過程中,極其脆弱。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讓孩子健康規律的飲食。

守護好孩子,讓他們能夠健康的長大使我們每個父母最大的心愿。所以了解這些必要的知識也是為人父母必上一堂課程。

麥咭願每個孩子都能有個快樂無憂的童年,願每個家長都能欣慰的看著自己的孩子幸福的長大。

- END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hjYu8mwBJleJMoPMVAX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