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哆啦A夢育兒
我們常說「態度決定一切。」良好的學習態度有助於學生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在人的身心發展過程中,小學時期是各方面迅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因此也是學習態度形成和轉化的最重要的時期。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之源,也是影響小學生學習態度的重要因素,而家庭教育方式又是家庭教育中的一個重要側面。在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教育下,學生將會產生不同的學習態度,因此,正確的認識家庭教育方式對於城市小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有重要意義。我們從家庭教育方式對小學生學習態度形成的重要性方面進行分析,希望引起大家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的高度重視。
學習態度的含義和特徵
所謂學習態度,一般是指學生對學習及其學習情境所表現出的一種比較穩定的心理傾向。它通常可以從學生對待學習的注意狀況、情緒狀況和意志狀態等方面加以判定和說明。學習態度一般由認知、情感、行為傾向三種心理成分構成。認知成分是指學生對學習活動和所學課程的一種帶有評價性意義的理解。反映了學生對學習的價值觀。認知成分是學習態度的基礎。情感成分是指學生伴隨認知而產生的一種情感、情緒體驗。它是學習態度的核心,因為情感本身就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態度。如喜歡或厭惡、熱愛等。當學習對象、學習內容或學習效果滿足了學生的主觀需要時,學生會產生積極肯定的情緒、情感。情緒的反應是「快樂」。快樂是指一個人盼望和追求的目的達到後產生的情緒體驗。當這種快樂體驗時間久了,生就會產生一種對學習的喜歡的相對穩定的情感。因此,學習態度中的情感成分非常重要,有了快樂積極的情感,才能有動機去繼續投身於學習活動中,才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行為傾向成分是指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對學習做出的一種心理準備狀態。認知、情感和行為傾向是相互協調,相輔相成的。
1) 習得性
學習態度是一種穩定的行為傾向,但同本能行為傾向不同,因為本能行為傾向如飢餓想吃是一種經遺傳而得來的,無須後天習得的行為傾向。而學習態度則需要後天的學習。因此,這恰恰說明後天教育,特別是家庭教育對學生學習態度有極其重要的影響;
2) 對象性
學習態度是由一定學習對象引起的,它總是針對某種特定的對象和學習情境而言。所以,學生很可能對學習語文有積極熱情的態度,但卻對數學持一種消極的態度;
3) 穩定性
學習態度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由不穩定到穩定的過程,一旦形成了穩定的態度,則很難轉變;
4) 內潛性
態度是一種穩定的行為傾向,是行為的準備狀態,但並不是行為本身。學生的學習態度如何是通過學生的外顯行為表現推測出來的。如果學生在課堂上聽課時三心二意,東張西望,那麼他的學習態度就不認真。
學習態度調節學生的學習行為。當學習對象符合學生的學習態度時,學生會表現出積極的學習行為。例如,學生非常喜歡畫畫,所以當上美術課時,學生表現的積極性和熱情度很高。相反,當學習對象使學生產生厭惡的情感時,學生則表現出抵制、消極的行為。積極的學習態度能使學生的學習取得良好的效果,並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從而激勵著學生繼續以熱情、飽滿的心態去學習。這樣,學生的學習過程形成一個良性循環,不斷促進其學習進步。否 則,則會形成惡性循環。
學習態度是通過後天學習所得的,是經過長期潛移默化的影響,由不穩定到穩定,由模仿到內潛積累的結果因此,我們應該緊緊抓住學習態度形成的關鍵時期,以正確的教育方法來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積極的學習態度,否則消極的學習態度一旦形成就很難糾正。我們往往更重視老師對學生學習態度的培養,而忽視父母這一角色在學生學習態度形成中的重要性。但家庭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方式對小學生學習態度的形成有重要作用。正確的家庭教育方式即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的需要,遵從兒童的天性,讓兒童成長在充滿民主、和諧、快樂、自由的家庭環境中。在這種家庭中,父母既重視身教的榜樣示範作用,又注意言教的語言說服和情感陶冶作用,讓學生在無意識中形成一種積極端正的學習態度。相反,不正確的家庭教育方式則阻礙生的身心發展。例如,專制型的家庭教育方式會使 學生自尊心受挫,形成一種自卑的心理,總是認為自己什麼都不會,於是也就喪失了學習的熱情,最終以失敗告終,嚴重者則使學生產生習得性無力感。溺愛型學生過於以自我為中心,父母對孩子有求必應,使孩子沒有承受挫折失敗的堅強意志,一旦失敗則難以自我調節。放任型家庭中,父母對學生完全放任自流,不管不問,使孩子對學習的態度也可能像父母的教育態度一樣,不在乎自己的學習,沒有責任心和自覺性。
總之,家庭教育方式不同,學生的學習態度也截然不同,家庭教育方式對小學生學習態度的影響是巨大的,不容我們再束之高閣。
(本文由哆啦A夢育兒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