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魚掉「有毒銀粉」?這層「銀粉」到底是什麼?真相來了

2019-12-10     紅廚

每年冬天,都是帶魚最肥美的季節。不過,最近關於「帶魚刷銀粉」的新聞被廣泛傳播,引起大眾的關注,還有「專家」說「掉銀粉的帶魚都有毒」。那麼,真相到底是怎樣的呢?(每日更新專業菜譜,助力廚師成長!歡迎關注「紅廚」)

掉粉帶魚都有毒?

新聞顯示,有老百姓買了一種「銀粉帶魚」:一摸就掉魚鱗,黏黏糊糊,洗出大量銀粉狀的東西。這種帶魚油炸時,一進鍋便冒出黑煙;在熬制魚湯時,還會有大量的銀色渣子浮面,食用後不久出現噁心等症狀,因此懷疑是商家在帶魚表面刷了銀粉。

消息一出,網友們都十分關注,有網友稱:「我洗魚的事後確實手上有沾上一點銀粉,還以為帶魚越亮白越新鮮呢……」不少媒體都有報道,還有「專家」表示:不宜食用。

那麼,凡是帶銀粉的帶魚都是有毒的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這種「銀粉」是什麼。事實上,一般帶魚身上的「銀粉」並不是被人刷上去的,而是一層由特殊脂肪形成的表皮,稱為「銀脂」。

這種銀白色的白膜含脂量占整條帶魚含脂量的20%-25%,而且含有大量不飽和脂肪酸,即卵磷脂,能促進細胞發育,增減記憶力。

據湖南師範大學從事魚類研究的張博士介紹,「銀脂」其中還含有一種抗癌成分6—硫化鳥嘌呤,它能有效地治療急性白血病,惡性腫瘤,都有治療效果。

因此,並不能說帶魚身上的銀粉都是塗料,它們身上的銀白色物質是正常現象,烹飪時也無需刻意颳去。

嚴重「掉粉」的帶魚能吃嗎?

帶魚魚體表面能刮掉「銀粉」固然正常,但如果「銀粉」很容易擦落就要注意了。

事實上,由於長時間運輸,帶魚會相互擠壓,而且運輸過程保險不當都會導致因銀粉脫落,而國內水產行業標準SC-T3102-2010中規定合格帶魚脫鱗不應超過體表的四分之一,消費者判斷帶魚新鮮與否也是根據表面有無銀粉,少數不法商家就會利用消費者這種心理,將銀粉脫落嚴重的、不新鮮的帶魚重新塗上銀粉。

因此,如果出現了「掉粉」十分嚴重的現象,則要注意了。

這兩種帶魚,更需要注意!

與銀粉帶魚相比,下面這兩種帶魚更需要大家擦亮眼睛。

第一種是福馬林浸泡過的帶魚。這種帶魚表面看上去顏色發亮、色澤飽滿,但聞起來會有明顯的甲醛那種刺激性氣味,而且全身發硬,蒸煮的時候還會膨脹、開花。

第二種是超出水產標準限定的非合格品。這種帶魚往往是因為不夠新鮮卻從不法渠道流入市場,魚體表面的魚鱗脫落較多、超過四分之一,色澤黯淡,眼球塌陷嚴重,角膜明顯渾濁,觸摸沒有彈性,除了帶魚固有的氣味,還出現其它明顯異味。

那麼,大家如何才能採購到新鮮帶魚呢?

首先要明確,新鮮帶魚表面呈灰白色或銀灰色且有光澤的,魚鱗不脫落或者少量脫落,但不能只以表面光澤、銀粉多少來判斷帶魚新鮮與否,關鍵要仔細觀察魚眼和魚鰓,而且聞起來沒有異味,肌肉有堅實的肉感。

新鮮帶魚的魚眼十分飽滿,魚眼乾癟的肯定不新鮮了;另外,還可以掀起魚鰓看看,魚鰓鮮紅、有粘連性的比較新鮮。

註:所有圖片來源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h2VL8G4BMH2_cNUg2eg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