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在支撐聖誕節的「中國化」?

2019-12-24   阿傑傳承閩南文化

今天就是聖誕節了

大家收到了

紅帽子白鬍子老人送的禮物嗎?

雖然是西方的節日

但是聖誕節還是過出了

「中國風」

比如送平安果

寓意「平平安安」

比如送橙子

寓意「心想事成」

還比如白鬍子紅帽子老爺爺的

文字遊戲

博大精深的語言文化

讓聖誕節充滿了獨特的中國味道

不過阿傑覺得

在中國過聖誕最魔性

還是方言版的聖誕歌曲

一起來感受下?

北風呼呼地吹
誰會從這裡經過
聖誕老伯伯
禮物背了一大袋
有運動鞋 有尪仔冊
也有糖果加麥芽糖
實在是夠多的
快點來拿 快點來拿
一人有一個
樓上樓下街頭巷尾的
大家開開心心歡喜搭夥一起去
邊唱歌邊跳舞
還可以講笑話
最重要的是要感謝聖誕老伯伯

換上閩南語也毫不違和

不得不感嘆閩南語強大的包容性

但是你知道嗎?

閩南語之所以包容性強

是因為所屬的閩南方言種類

真的太多了!

具體有多少種?

跟著阿傑一起來了解下吧~

(以下排名不分先後)

廈門話

廈門話在閩南語中具有獨特地位

為什麼呢?

據《八音定訣》、《渡江書》記載

廈門話雖然不是最早誕生的

但卻是將漳州、泉州等閩南語腔調

融合的閩南語標準音

廈門話有效的促進了閩南地區的交流

並且作為早期西方教會詞典讀物的記音

對閩南語的對外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泉州話

泉州作為閩南地區

歷史最久、人口眾多、經濟發達的城市

最早定型了閩南方言

作為宋元時期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

流傳在外的閩南語也基本示意泉州口音為主

對閩南語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時,閩南方言的第一部韻書

清《匯音妙語》

也是在泉州編成的

像類似高甲戲、梨園戲、布袋戲

等地方戲曲以及南音唱腔

也是以泉州話為標準音

漳州話

漳州作為泉州之後閩南第二個「州」

閩南話的發展史也很悠久

明清年間

隨著漳州港的興起

大批東南亞人定居漳州

帶有漳州地方腔調的閩南話

便這樣流傳到了東南亞地區、台灣省

馬來語、印尼語中借鑑了許多漳州音

在《匯音妙悟》後

漳州也有了《十五音》

漳州有名的文化傳承

薌劇

也是在錦歌的基礎上發展形成

龍岩話

龍岩話也是閩南方言的一種

屬於閩南方言中的「西片」地區

因為受到了客家方言的影響

所以具備了客家方言的一些讀法

如古全濁平聲字讀為送氣音

(貧、才、全、期等)

如古章組字讀為洪音

(唱、成、聲、上等)

包括詞彙上,也有客家讀發

(灶下>廚房、禾>稻子、自家>自己等)

莆仙話

莆仙話也是閩南方言的一種

這段歷史還得從宋代說起

莆仙話分布於原莆田、仙游兩縣

因該地明清時屬於興化府

所以古稱「興化話」

但興化府的前身可是

宋代的興化軍

在設立興化軍之前

莆田一直是泉州管轄的

雖說莆仙話從泉州話中分出

受到閩東方言影響後日漸不同

但作為閩南方言的變種語言

也是閩南與閩東地區的一個過度方言~

大田話

大田地處閩南方言區的西沿

大田話和泉州的德化話相近

但因為地處多種方言交界區

所以部分詞彙也受到了閩中方言的影響

台灣閩南話

台灣的居民主要來自漳泉移民

從閩南地區的移民占據全島80%人口

所以講的自然大多也為閩南方言

現在台灣所謂的「台語」

其實就是閩南方言

因為台語歷來稱呼漢藏語系中的

壯侗語(包括壯族、傣族、布依族等語言)

已經是學術界共識

台灣閩南話因為與廈門接觸密切

所以和廈門話口音也最為接近

潮州話

相信很多閩南人都會覺得

閩南人不論是日常飲食還是過節習俗

都與潮州地區相似

因為這兩地本就「源出一家」

潮汕一帶的人口是宋元之後

從泉州、漳州、莆田等地遷徙入住的

所以自然講的是閩南方言

但是因為潮汕地區處於廣州

所以在對外傳播時

一般說「潮州話」而非「閩南話」

浙南閩語

在浙江省東南部的沿海地區

也有使用閩南話的地區

主要分布在蒼南、泰順、玉環等地

大約有100多萬的閩南話使用人口

那為什麼浙南地區會講閩南話呢?

原因在於在明清時期

泉州、漳州等地有人因捕魚、燒瓷

經閩東地區像浙南地區遷徙

所以形成了現在的浙南閩語地區

海南閩語

在海南島上通行的閩方言

俗稱「海南話」

有些學者稱為「瓊文話」

作為海南省的主要方言

約有600萬人使用,占全島80%

海南閩語也一樣源於宋元時期

由遷徙的漳泉等地閩南人帶來的

但因為海南話在當地與黎族語產生了變異

所以現在的海南人已經很難聽懂閩南話

閩南方言除了在上述的

10大主要區域流傳

在江蘇、江西、廣西、四川等地

也都有著面積不大的方言島

並且在東南亞國家廣為流傳

可以說,閩南語作為一種「出圈」的方言

是中國傳統語言文化中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

也是值得閩南人傳承與學習的優秀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