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詩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能講具體些嗎?
我們知道,凡屬口訣,都是為了幫助我們學習、記憶比較複雜難懂知識的時候,用相對簡潔明了的方式為我們指出知識點之間的共性。這是一種最簡單的學習方法,像我們記化學元素表,背物理公式,都有一套比書本枯燥知識更有意思的說辭,像順口溜一樣,方便好記。
「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就是這樣兩句話,用來簡單形容近體格律詩的平仄格式,方便初學者在寫格律詩的時候進行自查、自糾,儘量避免出現格律錯誤。
但是這只是一種籠統的總結,我們要真正學明白格律知識,首先要學會平仄基本格式,然後就會發現,這種順口溜總結方法雖然大部分情況下是正確的,但也有例外。
我們隨便選首格律詩來做例子說明,避免全是理論,複雜難解。就用五絕典範,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講格律詩,這首最好了,大家都熟悉。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現在用最簡單的平仄標註方法,一二聲平,三四聲仄,標註出這首詩的平仄關係: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要注意,在古時候有入聲字發音,這首詩中「白」、「日」、「入」、「欲」、「目」、「一」都是入聲字,所以都是標註仄音。
看首句「仄仄平平仄」,這是四大基礎平仄格式中的「仄起仄收」格式。而我們如果系統地學習過古詩平仄知識,就知道格律詩總共也只有四種基礎格式,這四種基礎格式都是由首句第二個字定起,首句尾字定收,再通過「對」、「粘」規則推導出整首格律詩的平仄。
如「仄仄平平仄」,根據「對」的關係,我們得到第二句的平仄「平平仄仄平」,再根據「粘」的規則,得到第三句的平仄為「平平平仄仄」,再用「對」的規則得出尾句平仄。所以「仄起仄收」的正格應該就是: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我們看到「欲窮千里目」的「欲」字卻是仄聲,但是因為這是處在句子的第一個字的位置,所以按照「一三五不論」之說,這只是平仄用字的靈活變通,並沒有出律。
也就是說,所謂「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都是針對四種平仄基本格式和實際寫詩中字詞靈活運用來說的。
格律詩嚴格在於平仄交替、對、粘、押韻、對仗這些規則都必須遵守,但是就單句的平仄來說,最主要、最基本的就是平仄交替。因為漢語作為雙音節詞彙,兩兩交替發音變化是保證詩句抑揚頓挫的基本方法。所以如果一個句子平仄不是兩兩交替的,我們稱之為「失替」,這是最根本的出律,除了僅有的幾種拗救成功之外,都一律排除出格律詩範疇,劃入古體詩。
如何兩兩交替呢?
我們看「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是不是第二個字和第四個字的平仄正好是相反的?我們可以隨便找出一首格律詩的句子來驗證,沒有不合格的。而五絕的「二、四」位置,七絕的「二、四、六」位置我們稱之為律句的關鍵位置。
相信看到這裡,大家對「二四六分明」這句話就完全理解了。作為格律詩的句子,在二四六位置上的平仄必須是相反交替的,「分明」就是要清清楚楚,一點都不能混亂。我們可以去看所有的近體格律詩,這一點是必須做到的,這是格律詩最基本的平仄交替規則。
同樣,這也就給我們鑑賞格律詩帶來了便利。如果一首號稱五絕的詩,有哪一句在二、四位置上出現了同平或者同仄,也就是「失替」,那說明這位舊體詩人水平非常一般,甚至沒有入門。
那麼「一三五不論」是不是就是在一三五位置上平仄隨意呢?從這句話的理解上來說是這樣的,但是我前面就說了,所謂口訣、俗語必然有他不嚴謹的地方。
這句話嚴謹的是「二四六分明」,「一三五」大的原則上是不論平仄,但是如果因為不論而出現了格律詩嚴禁出現的「詩病」,那也是不允許的,會造出出律的結果。
打個最簡單的比方。「黃河入海流」平仄為「平平仄仄平」,如果我們不用「黃」,而換一個仄聲字,比如「大河入海流」,聽上去也不錯,但是平仄變成了「仄平仄仄平」,這在格律詩中除了韻腳之外,整句只有一個平聲,這就是「孤平」,是嚴重的詩病,這一句出律,就導致整首詩不是格律詩了。
注意,是不是格律詩只是一個劃分標準。並非格律詩就一定好,非格律詩就不好。
近體格律詩只是在中國古詩汪洋中的一座小島,不喜歡格律的同學別爬上去就好。但是想學習格律詩的,就一定要遵守格律詩的規則。
這個標準,最基本的就是「二四六分明」,「一三五不論」是在標準之上的相對靈活,不代表可以隨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