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家長會對孩子說:「你只要做個普通人」,這點芬蘭人做到了

2020-04-19     大白的育兒經

教育,是每個家庭永恆不變的主題,「教」是教會孩子豐富的學識,「育」是培養孩子做人的品格。無數的家庭把孩子送出國外,希望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但如今,因為疫情的傳播,更多的學子選擇返回國內發展,更多的家庭留學計劃也隨著疫情擱置。

《他鄉的童年》是一部記錄不同國家孩子生活的記錄片,拍攝者軼君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常年從事國際新聞報道的她,也同樣感受到育兒的艱辛和焦慮,於是她走訪了日本、芬蘭、印度和英國等不同的國家,探尋每個國家在育兒方面的獨到之處,也引發了許多網友的思考。如果是因為疫情暫時擱置留學計劃的家庭,也可以當作參考。

對於芬蘭,我們的印象可能是北歐、極光,但是在這個只有500萬人的國家,卻被譽為是「教育最強國」。在2018年的幸福指數調查中,芬蘭是列在榜首的國家。高收入高福利,教育醫療養老免費,在這個「幸福」的國度中,貌似不用努力,就能過上很不錯的生活,為什麼他們還能被譽為「教育最強國」呢?


拉妮老師和「現象」課程

拉妮是赫爾辛基小學的三年級教師,天還沒亮,她就要登上開往赫爾辛基的火車去上課。八點,赫爾辛基小學響起了上課的鈴聲,與刺耳的上課鈴不同,這裡播放的是交響樂,孩子們在美妙的樂章中迎來了新的一課。不僅僅是交響樂,老師們還可以放饒舌、古典樂和民歌,用樂曲代替鈴聲,正是走向自由和創意的第一步。

拉妮老師教的是現象課程,主題是「年齡」「時間」和「我」。我們在國內很少聽到過「現象教學」這一概念,其實這也是芬蘭所特有的,由芬蘭國家教委會在2014年提出。在拉妮老師的這節課上,她會引入藝術、數學和生物知識等多項課程。「現象教學」,即由一位老師獨立完成跨學科教學。相當於這個老師兼顧了數學老師、音樂老師和美術老師等多重身份,那拉妮老師究竟能夠勝任嗎?


在另一個沒有圍牆的課堂,拉妮老師給了我們答案。她帶領孩子們來到森林,給每個孩子都發了一張色卡,上面包括四個色塊,讓孩子們去森林裡去尋找跟這個能夠匹配的顏色。通過尋找,孩子們才知道原來森林並不是單一的綠色,而是有各種各樣的顏色,大自然就是一個最好的插畫師,把五彩繽紛悄悄地融進景色里。

完成了色卡的任務,孩子需要去尋找氣味,尋找不同的植物去形容它們的氣味。孩子們不需要知道植物的名稱,在這裡它叫什麼名字都可以。通過這種觀察和尋找,孩子的想像力自然而然就被激發出了。據拉妮老師說,上一節「現象」課,學生們在森林裡學習了數學。


芬蘭,為何有如此高的幸福指數?

前一陣,曾經有描述芬蘭人生活的漫畫很火,畫師是芬蘭漫畫家Karoliina Korhonen,它的作品《芬蘭人的夢魘》被稱作是對芬蘭人的最好詮釋。漫畫里的主人公馬蒂,是一個典型的芬蘭人,他在車站排隊一定會和別人保持一米的距離;看到鄰居出門,會害羞地躲在門後,等鄰居走了才出來。他低調內斂、喜歡安靜,重視私人空間,不會用無聊的閒扯煩別人。


其實,馬蒂也代表了整個芬蘭的生活氛圍。芬蘭社會透著樸素的氣質,拒絕喧囂浮華,回歸本來面目。在芬蘭的大街上,很少能看到奢侈品牌商鋪,這無疑也減少了人與人之間的攀比。70年代的教育改革讓所有芬蘭的中、小學都納入到政府範圍里,由國家出錢讓每個孩子都上得起學。如同一個正向循環,芬蘭把錢用在人身上,人都變成了人材去賺錢。

每一個芬蘭孩子出生後,都可以得到一個百寶箱,裡面涵蓋了所有新生兒會用到得物品,小到新生兒指甲剪,大到孩子的包被棉服,孩子的父母幾乎不用再買任何關於孩子的物品。並且,每一年這個百寶箱都會升級,以應對每年不同的需求。忽然想到,今年會不會增添防疫類的物品呢?人,是國家最寶貴的資源和財富,芬蘭大量投資在學校和家庭,真正實現了「以人為本」。


芬蘭父母的愛,是讓孩子回歸生活

於爾基,是芬蘭比克西集團亞太區總裁,在全國納稅排行榜上處於前列,他的妻子是華人,兩人育有一子一女。對於子女的教育,於爾基的方式很難和富養搭上邊,他讓孩子們去麥當勞和星巴克打工,以賺取零花錢。兒子15歲的時候想買一雙特別貴的喬丹鞋,於爾基提議讓孩子自己送報紙攢錢。送報紙,準備三個小時,送出去兩個小時,五個小時可以賺到15歐元。

於爾基說:「中國的孩子工作很努力,學習也很拚命,但是如何把學到的知識應用於實踐,在這個環節似乎脫節了。而芬蘭的教育更注重常識教育,那些常識與創意,正是讓芬蘭成為最「幸福」國家的基礎教育。」常識教育,即在生活中學習,再將所學的內容應用到生活中去,這也體現了「學以致用」的道理所在。


當軼君問一個芬蘭孩子什麼是成功?孩子的回答很令人意外,他說「這裡沒有成功,如果你有一個妻子有點錢,你就已經算是成功的了,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好。平等的,沒有人是最好的。」在芬蘭,孩子可以選擇去讀大學,也可以選擇邊讀書邊工作,不會沒有出路,也不會沒有考上大學就是世界末日。

當我們的家長執著於學區房時,芬蘭人的回答是:最好的學校,永遠是離家最近的那一所。住在鄉下的馴鹿人,從沒有想過去大城市,每個人都過著自己喜歡過的生活。這是芬蘭,一個把自由和創意過到極致的國度,一個喜歡慢悠悠享受生活的國度,他們沒有競爭意識,卻悄悄地讓自己的幸福指數飆升到了全球第一。


芬蘭人注重現象教學和常識教育,這些來源自生活的知識,最後又被他們實踐回了生活。雖然國情不同,但是我們也從能其中汲取一些能量,讓我們加以改進。最後,「未來真的不是只有一種樣子」,我們從芬蘭教育中看到了另一種可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fqMEoXEBnkjnB-0zZo8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