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elababy被「圍剿」3年後:兒子遭「網暴」,8000萬片酬也涼了......

2020-07-16     喵姐種草

原標題:Angelababy被「圍剿」3年後:兒子遭「網暴」,8000萬片酬也涼了......

Angelababy要糊了嗎?

近期有博主爆料,baby的片酬低於二線明星,但導演還是不願意用她。

對比以前拍攝《孤芳不自賞》的時候,即便是摳圖也能狂攬8000萬。

如今一部報價低至1000萬,可以說是斷崖式下跌。

關於baby,太多真真假假的爆料難以分辨,像是片酬這種隱私,任憑一兩句傳言不能當作實錘。

不過就目前baby的作品和曝光來看,確實肉眼可見的flop了。

猶記得在《奇遇人生》綜藝里,baby曾經說過想要留下一部被人記住的好作品。

然而自2020年以來,baby已經播出的影視作品為0,僅剩《跑男》綜藝幫忙吊一口氣。

隨著創造營決賽的錄製被臨時取消,粉絲的佛繫心態也來到了一個臨界點。

有一小批事業粉開始著急,在微博上跪求:

事業搞起來、劇本找起來!

難道你想當一個綜藝咖嗎?

你想一輩子被扣上花瓶的稱號嗎?

甚至更有過分的粉絲,把原因歸咎於baby三歲半的孩子「小海綿」身上,痛罵他是媽寶,連累baby......

爭議過後,粉絲等來的不是baby重燃鬥志,反而是一句略帶「喪氣」的回應:

說實話,有點失望。

但其實不止baby,還有很多人也提到過「無戲可拍」的遭遇。

現任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濮存昕,在這個行業摸爬滾打多年,是一位演過不少經典作品的老戲骨。

在採訪中,被問及未來是否有影視規劃的時候,他表示:

「影視作品沒有我的活兒」

自2016年後,廣電影視劇備案的數量連年下降。

2019年,65%演員無影視劇播出。

2020年,大部分劇組因為疫情暫停開機。

整個行業形勢不容樂觀,從演員到影視作品都深受影響。

大眾又稱之為:影視寒冬

1

先說說演員吧。

前幾年,影視行業高速發展時期。

劇本數量供過於求,但凡有點流量都被各大劇組搶著要,一年兩三部來回軋戲。

楊冪在2012年的時候,一年上了9部電影,6部電視劇(包括配角和客串)

很拼,但這卻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

畢竟,很少人能夠承受這麼大的工作強度。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有不少演員因為分身乏術,便開始思考如何抄捷徑走小道。

替身、摳圖、念數字。

從前,這三大現象又被稱作「娛樂圈三寶」,是某些演員心照不宣的「財富密碼」。

劉海洋爆料某劇中,男主女主一起搭戲不超過10天,剩下的都是替身。

導演郭靖宇在《射鵰英雄傳》發布會上爆料,某小鮮肉簽合同時規定只能吊8次威亞。

歸根到底一句話:

錢太好賺。

而影視寒冬對於這些劣跡演員來說,最大的打擊就是,劇本變少了。

僧多粥少,你拿什麼去爭。

憑藉多年摳圖的本事嗎?

甚至越來越多演員、導演開始站出來發聲、譴責、抵制這種行為。

吳京談濫用替身現象:

「不會你就要去學,我覺得這是一個演員的基本道德。如果你不會還要裝裝樣子濫用替身的話,那觀眾是為你買票還是為替身買票?」

劉琳談濫用摳圖現狀:

「以前我可能會生氣,但現在更多的是無奈和擔憂,我們演戲是因為我們熱愛表演,但是現在有些孩子未必真的那麼愛表演,他們愛的是表演以外的東西」

《甄嬛傳》的導演鄭曉龍更是直接下軍令狀:

「用數字來代替台詞,在我的劇組裡絕對不允許,你必須要背台詞!」

想走捷徑?很抱歉告訴你,其實這是一條死胡同。

只有跑龍套的實力,卻想要拿主演的片酬,可不就把自個兒的路堵死了嗎?

段奕宏曾經預言:

從長遠角度來看,劣跡演員是必然被淘汰的,就算紅了又能走多遠呢。

演員們,正在進行新一輪的洗牌。

2

再來談談作品。

前幾年,影視作品數量多不勝數,尤其2016年創下新高。

根據《中國電視劇2016產業調查報告》表示:

2016年1—9月共備案電視劇892部、34946集,較2015年同期增長10%。

而數量提升帶來的後果就是,質量下滑

畢竟,大部分急功近利的作品,都免不了粗製濫造。

一部影視作品的生產速度能有多快呢?

王晶自曝親身經歷,他曾經賣出一部只有10個字的劇本。

只有一個片名和兩個主演名字,內容還沒想好,一星期後就要開機。

當然,這種做法風險太大,一般人學不來。

在影視寒冬下,不容樂觀的市場環境讓資本家趨於保守,影視劇數量也因此急劇減少。

對於他們來說,與其去挑戰一個未知的劇本。

不如把錢投在看得見的精品上,追求穩穩的幸福。

《都挺好》拍攝期間,姚晨就曬過演員圍讀劇本的照片。

好的演繹不能全依賴臨場發揮,還要仔細揣摩角色心理。

《小歡喜》於2019年播出,劇本卻早在2017年就開始準備了。

黃磊在參與劇本創作的時候,還手寫了大量台詞:

每句台詞我都認真斟酌,有些重要的台詞,差一個字語感就全變了。

《隱秘的角落》的原著《壞小孩》更為陰暗,有大量不方便搬上檯面的劇情。

編劇要想省事,完全可以選擇魔改或者一刀切,但他並沒有。

而是用一種極為隱蔽的手法,在保留了劇作核心的同時,也給了一個開放式的結局

至於到底是童話還是現實,取決於每個人的解讀方式。

爆款可遇不可求,但精品卻是可控的,那就是認真、用心去做好每一部劇。

一部作品要想成為「經典」,必然要經過時間的檢驗。

而時間,不會辜負有心人。

3

「演員無戲可拍」和「影視作品數量減少」這兩大現象。

看似是危機,其實都是轉機。

前幾年資本過剩的娛樂圈,確實呈現出一片繁榮。

但大家心知肚明,這樣的「繁榮」是畸形的、不健康的,它不過是一場騙局。

在追名逐利之間,很多人早就喪失了表演、創作的初心。

當資本抽身,就只剩下一地雞毛。

曾經創作了《娘》《破曉》等劇作的孫泱,在《廣電時評》雜誌社主辦的論壇中表示:

有時候忘掉商業反而能取得更大的商業價值。

張頌文,一個44歲的中年演員。

此前,他自曝接一部劇的打包價是一萬塊,而一部劇往往要拍好幾個月。

「中國99.5%的演員就是我,工作時間在18個小時左右,收入極低,被人不停地壓榨,頂多只有0.5%的演員他們真的是叫衣食無憂,真的這個行業特別不健康,但是對不起,好像沒有人關注我們這99.5%的人,就拚命逮住那0.5%的人,不停地說他們代表了這個行業。」

11年前,因為交不起市裡的房租,張頌文不得不搬到郊區的農村平房。

他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在老家,一個四線城市買上一套房子,可惜未能實現。

不過,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從《風中有朵雨做的雲》到《隱秘的角落》,張頌文的演技終於被大眾看見。

商業活動明顯變多,年薪2萬也已是過去式。

今天,張頌文買房了沒?

也成為了大家調侃的一個熱門話題。

說白了,商業這些東西。

在一個人實現自我價值的時候,自然會找上門來。

而對於張頌文來說,16年潛心表演的經歷,就是他最大的價值。

影視寒冬,就像是一場殘酷的試煉。

它是影視行業從青澀走向成熟的必然階段。

而優勝、劣汰,是永遠躲不開的發展規律。

正如冷凇在《廣電時評》論壇中所言:

「這中間可能會有痛苦、有一些陣痛,很快大家會回歸平常的心態去創作。」

如今,因為疫情等不可抗力因素,電影院關閉,劇組停機。

一切似乎都被上帝按下了暫停鍵。

但與其把窘境掛在嘴邊,倒不如利用這個空閒時間,好好停下來反思和學習:

「忙碌時我們可以說沒時間學習,有時間了,不是好事嗎?」

最後,作為一名觀眾我想說,真的很想去電影院看電影啊!

點個 「在看」,讓我瞧瞧有多少人跟我想的一樣 ~

素材來源丨網絡

編輯丨 想去電影院的HANA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ffVzWHMBfGB4SiUw9gL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