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家學寶」每天收穫專業家庭教育知識
(圖片來自網絡)
家學寶主筆團 | 兜兜
近日,一個7歲女孩,因為吃飯慢被媽媽關進臥室,用鐵棍毆打了近一個小時。期間女孩父親多次要求送醫,均被妻子阻止,自己還被打了耳光。
下午6點左右,孩子經搶救無效死亡,這個本該上一年級的小女孩,生命永遠停止在這個暑假。
(圖片來自網絡)
搜集資料時發現,近些年,網上的虐童致其死亡事件,數量之多,陝西、彬縣、西安、蘭州、昌吉州、南通市、義烏、杭州、重慶、河北、東莞、深圳、上海、四川、惠州、膠州都曾爆出虐童致其死亡的案例,手段之殘忍,更令人髮指的是很多此類事件的施暴者都是孩子的親生父母。
親生母親對自己的孩子如此施暴,真的僅僅只是因為孩子不聽話嗎?
我們從這些事件的經過中發現很多時候,孩子的某一行為只是家長暴力行為的誘發點,更深層的原因是這些父母把力量弱小的孩子當成情緒垃圾桶。
甚至有時候孩子明明是懂事聽話,而在憤怒的家長眼中,孩子就是個用來發泄情緒的拳擊沙包。
那麼家長的這些情緒來自哪裡?又為何會發泄到孩子身上?
試著從家庭結構方面分析這個問題,從開頭那個「7歲女童因吃飯慢被親媽打死」案例中我們看到,雖然7歲女童被母親暴打時,父親一直在場,但似乎並沒能勸說成功,反而使情況向更糟糕的方向發展下去,沒能救了孩子的命,自己還挨了一耳光。
有很多類似的甚至是常見的事件:
孩子不聽話,父母一方生氣的教訓孩子,父母另一方在一旁勸說、拉架,非但控制不了局面,反而會使局面更加失控。
從這些細節中不難發現,拋開施暴的一方父母性格暴躁等因素,孩子在某種程度上其實是父母失敗婚姻的犧牲品!
心理學上這樣認為:90%的人覺得對別人不滿的問題,其實都是自己的問題。
對生活的不滿、對婚姻的不滿、對伴侶的不滿,怨氣積攢到了一定程度,不加以疏導,就將所有的矛頭都對準到了孩子身上,當孩子有一丁點兒小錯或者不聽話時,就成了發泄怒火以及不滿情緒的替罪羔羊,家暴孩子已成了家常便飯。
孩子,成了這段失敗婚姻里,最無辜的犧牲品。
(圖片來自網絡)
為什麼?因為孩子在家庭角色中處於弱勢,更容易打罵也更好掌控。
這些沒有還手之力的孩子,承受著一再的攻擊和暴力給他們帶來的不可彌補的傷害。
有研究表明:
「家暴出身的孩子,暴力傾向明顯增加,自殺的可能性也比普通孩子高。」
奧地利的心理學家阿爾弗蕾德·阿德勒曾說過: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曾經看過一段話,每每想起都還是很揪心:
「我背後的兩塊蝴蝶骨上,有兩大塊青斑,看到過的人都以為是胎記。其實,那是我爸打出來的。在我小時候的記憶里,沒有不被打的日子。吃飯慢了要被打,想買玩具要被打,回家晚了半小時要被打。背上的那兩塊青斑,就是因為經常被打,淤青的時間久了,後來就再也消不掉了。
小時候以為,所有的小孩都是這樣的。直到我慢慢長大上了中學,才知道有的同學是從來沒有被打過的。
原來,只有我一個人是這樣的。」
瓊瑤在小說《梅花三弄》中說:
「一場失敗的婚姻,就是一場悲劇;結束一場悲劇,等於開始一場喜劇。」
但很多人沒有瓊瑤帶著孩子,也敢果斷結束婚姻的勇氣,即使婚姻再失敗,他們也要死撐下去。
牆外人不解,為何整日因為雞毛蒜皮爭吵都不離?為何整日大打出手鬧得滿城風雨都不離?牆裡的人揉著哭紅的雙眼,聲淚俱下,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要不是為了這個孩子,這婚我早就離了。
為了孩子,一切都是為了孩子,一句「可憐天下父母心」,就成為你們維持一段不幸婚姻的最佳理由?
殊不知,當你們在孩子耳邊說這句話的時候,孩子成為了你們情緒的發泄口,孩子成為你不幸婚姻的替罪羊、拖油瓶。
當你們用這個理由來死撐一段失敗婚姻時,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孩子,都是一種不負責任。而在這個過程中,又有多少父母,真正關心過孩子的感受。
孩子的成長是夫妻共同的功課,只有在高質量的婚姻中,孩子得到的愛才會是健康的。而好的婚姻一定是兩個人一同經營的,在婚姻中相互尊重,彼此成就。
(圖片來自網絡)
先做好夫妻,再做好父母。孩子成長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相愛。
武志紅老師在書中這樣寫過:有問題的家庭結構,常可歸到一種模式上:一個焦慮的母親,一個缺席的父親,和一個有問題的孩子。
這樣的家庭結構在網絡上被稱為 「守寡式婚姻」和「喪偶式育兒」。
前段時間劉濤和楊爍主演的電視劇《我們都要好好的》,就把中國常年存在卻一直被忽略的「守寡式婚姻」和「喪偶式育兒」描述的淋漓盡致,入木三分。
劇中劉濤飾演的女主向自己的好友哭訴,丈夫在婚後心裡只有工作,而自己放棄了大好前程,每天扎在家裡的一畝三分地里,除了帶兒子,就是做家務,沒人和她說話,也沒人在乎她的情緒,她覺得自己被孤立,被遺忘,為時7年的家庭主婦生活,讓她甚至開始失去自我,繼而是抑鬱、崩潰。
而這崩潰換來的還是老公的不理解和婆婆的刁難,很多人站在道德制高點為媽媽戴上必須服務於家庭的道德枷鎖,卻沒人看看這枷鎖下,是媽媽們多少的血淚與汗。
這種情況下媽媽很容易因為不省心的孩子而情緒崩潰。但是,請在對孩子發火前先搞清楚你究竟在「氣什麼」:
氣自己怎麼就沒辦法把孩子的事情處理好;
氣自己無論怎麼做都得不到老公和家人的認可;
氣自己在帶孩子的同時,什麼事情都做不了,還被孩子牽著鼻子走。
很多媽媽面對著生活的一地雞毛,在煩躁的情緒到來之時,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發火的真正對象其實是自己!
當媽媽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和不認同的時候,就特別容易暴躁和發脾氣。而往往承擔媽媽情緒失控後果的人,是孩子。
所以,我們在發脾氣的時候,想清楚自己到底在氣什麼?這樣對自己以後面對情緒失控時的管理非常重要,對我們宣洩情緒後的急救措施也有幫助。
一個暴躁的母親背後,孩子不省心是一個原因,最大的原因還是父親的缺席。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
「一個爸爸每月要賺多少錢,才能撐起一個家?」
一個高票回答讓人為之動容:
「撐起一個家」的關鍵詞既不是爸爸也不是錢,「撐起」是關於勇氣,而「一個家」是關於愛。
對於一個家庭來說,爸爸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支撐媽媽。爸爸的參與,是給媽媽最好的情感支撐。
「女子本弱,為母則剛」,大多數的媽媽在生完孩子後,都能迅速讓自己進入角色,日復一日的磨練中,為孩子吃飯、穿衣、睡覺、生病忙前忙後,同時也得處理大大小小的家庭瑣事。
為了家庭,媽媽不得不把自己活成一個超人。
可是媽媽再能幹,也會有疲倦、懈怠的時候。這個時候,爸爸適時搭把手,或是一句簡單的關心,媽媽都會感覺到體貼和暖心,內心也會重新充滿力量。
在兩性心理學中也提到過,女性最大的心理需求其實就是安全感和理解。
爸爸們首先要做的是理解妻子的情緒,明白她的情緒來源,多參與到孩子的教養和家庭的責任分工當中,不要事事都做「甩手掌柜」。
(圖片來自網絡)
一個和諧穩定的家庭,需要經營,靠的是夫妻雙方的付出和熱情。而一個和諧穩定的家庭,更能成就一個身心健康、性格樂觀、人格發展健全的孩子。
所以,別再當「隱形爸爸」了,做個不缺席的丈夫,也做個不缺席的父親。
做爸爸,是一份無法取代的工作。
歐巴馬曾說過:「我不會做一輩子的總統,但我一輩子都要做好一位父親。」
說出這番話的他並沒有食言。
女兒學游泳,他親自當教練;孩子放假時,抽時間也要帶孩子去遊樂園,一起享受歡樂時刻;會認真對待家庭的每一個節日,比如女兒的生日。
即使在長達21個月的總統選舉期間,他也從來沒有缺席一次女兒的家長會。
工作固然重要,但是長遠來看,爸爸這個身份,才是一輩子的工作,並且無人可以替代。
(圖片來自網絡)
建議爸爸們多陪陪孩子玩一玩,研究表明,爸爸多陪伴的孩子會更聰明。
在孩子的學習教育上,多和媽媽一起商量;遇到孩子的問題時,別一上來就是指責「孩子都被你帶壞了」。
當你們指責為什麼結婚前溫柔如水的妻子,在結了婚後就脾氣越發暴躁的時候,想想自己有沒有盡到丈夫和父親的責任。
做好夫妻,再做好父母,別再拿孩子當情緒的發泄口,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長大,每個孩子都能一生平安。
家學寶編輯團隊以專業的心理學、教育學和社會學理論為支撐,原創圖文、音頻、視頻和測評內容,為您提供全方位的教養支持。家學寶——您手邊的家庭教育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