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37屆國際地質大會召開,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以下簡稱「國際地科聯」)公布了全球第二批100個地質遺產地名錄,中國3地入選。其中位於廣西的「桂林喀斯特」上榜。
中國入選地名單
《植物龐貝城——烏達二疊紀植被化石產地》(內蒙古)
《自貢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四川)
《桂林喀斯特》(廣西)
地質遺產是忠實記錄地球46億年演化歷史的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料。我國3個地質遺產地此次入選,表明其科學價值和研究水平得到國際學術界一致認可,目前的保護狀況也受到國際社會高度肯定。至此,我國已有10個地質遺產地入選世界地質遺產地名錄。
據悉,第二批世界地質遺產地名錄是經全球17個國際組織的700多名專家提名、全球地學領域頂級專家評選,並由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最終認定。
喀斯特你了解多少?
廣西桂林喀斯特分布面積達2665平方公里,早在17世紀,明代著名地理學家、探險家徐霞客就探索了桂林岩溶的88個洞穴,並創造了「峰林」和「峰叢」兩個術語。
中國地質調查局岩溶地質研究所副總工程師陳偉海介紹,桂林喀斯特是大陸型塔狀岩溶的典型代表,展示了峰林和峰叢岩溶形態的共存和相互作用,是全球岩溶研究的重要參考。
溶洞、地下河示意圖
溶洞是喀斯特地區常見的地貌,是地下水沿著岩石的層面、節理或斷層溶蝕而成的地下空間。所謂「無山不洞」,桂林喀斯特區的大小石峰中發育有上千個中小型的溶洞。
溶洞中的石幔
溶洞之中別有天地,在這裡,水中溶解的碳酸鈣重新沉積,一點一滴積累。自溶洞底部向上生長的是石筍;自洞頂向下伸長的是石鐘乳;又有水自洞穴壁的裂隙中滲流,生長為珠簾一般的石幔。溶洞之中光怪陸離,是自然鬼斧神工的絕妙盛景。
桂林冠岩地下河
喀斯特地貌是自然鬼斧神工的傑作,是至柔之水和至剛之岩石在時間洪流中塑造出的奇峻壯闊的美景。而桂林地區發育完美的峰林和峰叢、星羅棋布的溶洞和蜿蜒的暗河,無不是喀斯特地貌的典範。
好文推薦
培育甘蔗脫毒種苗,讓「甜蜜事業」更上一層樓!
創新足可締造更多「神話」
「桂品出海」!廣西首份輸往馬來西亞東協原產地自助列印證書籤發
來源|新華社、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值班編輯| 鍾世佳
校對 | 黃小然
值班二審|李鴻熙
值班三審| 黃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