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中國年代劇」排座次:《闖關東》第7,《一年又一年》第2

2024-06-19     電影聚焦

一直以來,年代劇就獨得央視恩寵。

近幾年口碑爆棚的年代劇,像《人世間》《父輩的榮耀》等都是在央視首播。

最近央視又有「大動作」。

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作家徐則臣的小說《北上》改編的同名電視劇,很快將登陸央視播出。

以京杭大運河為背景,講述了從清末到現代,生活在京杭大運河沿岸老百姓的生活變遷與精神追求。

年代劇向來受到觀眾的青睞,相信《北上》的播出,又將引領年代劇的收視熱潮。

乘著《北上》的東風,今天我們也來盤點十部經典的國民級年代大戲,以饗各位年代劇的觀眾。(排名僅代表個人意見)

No.10《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

《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播出於2000年,改編自劉恆的同名小說。

在此之前,小說在1999年還被改編成了同名電影,由馮鞏、丁嘉麗主演。

和電影版相似,劇版同樣以輕鬆幽默的風格,講述了大雜院裡張大民一家生活里的喜怒哀樂。

劇中張大民圍著一棵樹搭起了一間房,這一看似荒誕的舉動,其實來自劉恆的真實經歷。

劉恆是胡同里長大的孩子,長大後結婚生子也是在胡同的院子裡。

當時他為了蓋房子結婚,砍掉了院裡的葡萄樹;沒想到結婚後不久,葡萄樹又重新發芽長了出來。

這一奇妙的經歷讓劉恆一直念念不忘,後來就變成了小說里一個重要的情節。

如今再看,劇中的每個角色都如此鮮活,梁冠華扮演的張大民貧嘴饒舌,但又開朗隨和,得到了很多觀眾的喜愛。

此外,大雪、大雨等配角的人物形象也都非常豐滿,使得整部劇具有很強的生活氣息。

No.9《大染坊》

相比於《父母愛情》《琅琊榜》《闖關東》等大名鼎鼎的作品,《大染坊》算得上「山影出品」中的一個冷門。

《大染坊》播出於2003年,由王文傑執導,侯勇、薩日娜、孫儷、高明等實力派演員主演,講述了乞丐出身的陳壽亭,創辦青島大華印染廠的艱辛歷程。

雖然只有短短的24集,但在央視播出時卻創下了平均9.4%的收視率,並且在第24屆飛天獎中獲得了包括優秀長篇電視劇二等獎在內的五項大獎。

據山影當時的負責人張宏森回憶,為了製作《大染坊》這部劇,不僅花費50萬從編劇陳傑手裡買來劇本,還為此背上了1000萬的巨額債務。

為了還原劇中近代民族工業的歷史風貌,攝製組斥巨資搭建了染坊、辦公室、帳房等場景,還從全國各地收購印染機器。

這些機器都是各大印染廠淘汰下來的陳舊設備,為此,劇組還專程從上海聘請了一位師傅負責設備的維護與保養。

場景搭建好之後確實震撼,連《鐵達尼號》製片人都讚不絕口,稱其為「亞洲第一棚」。

2016年,《大染坊》續集開拍,但剛一播出就因為劇情太爛被吐槽,最終以3.8的低分慘澹收場。

No.8《父母愛情》

《父母愛情》算是年代劇中的「遺珠」。

播出時反響平平,幾年後才被網友發掘出來大放異彩,口碑評分不斷上漲,成為視頻平台新晉的「養老劇候選」。

大家對於這部劇已經相當熟悉,劇中的很多情節都是根據原著作者劉靜的親身經歷創作而成。

因此在這部劇的角色人選上,特別是飾演父親江德福的演員,編劇劉靜十分重視,還因此與導演產生分歧。

在拍攝之前,孔笙就定下了演員郭濤飾演江德福,而劉靜得知後提出了反對意見。

她認為郭濤的形象不符合自己筆下父親的人物特點,而這一觀點起初也得到了女主角梅婷的同意。

梅婷從劇本人物出發,認為能讓大小姐安傑芳心暗許的軍官應該是相貌堂堂的,還嚮導演推薦過柳雲龍來飾演。

而孔笙面對編劇和演員的不同意見,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張。

孔笙選擇郭濤一是因為郭濤是軍人家庭出身,氣質上與江德福相符。

二是江德福這個人物的重點不是外貌,性格魅力才是這個人物的核心。

聽了孔笙導演的解釋,劉靜也漸漸改變了心中的看法,而梅婷也隨著對劇本的深入認識,以及和郭濤在劇組的相處中對導演的看法表示認同。

到了拍攝後期,郭濤在表演上的出色表現讓劉靜已然誠服,甚至坦誠表示早已經忘了郭濤在外貌上的「欠缺」,把他當做了真正的江德福。

No.7《闖關東》

《闖關東》同樣是山影出品,張新建、孔笙聯合執導的一部年代大戲。

2008年,《闖關東》在央視一套首播之後迅速火遍全國,成為各大衛視黃金檔的「寵兒」,至今還在各地電視台重播。

劇中除了李幼斌飾演的朱開山這個靈魂人物,最矚目的角色就是他的三個兒子,其中最讓人意難平的無疑是老二朱傳武。

朱傳武也是演員朱亞文演藝生涯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原本編劇高滿堂心中的理想人選是凌瀟肅。

無奈當時凌瀟肅忙於其他電視劇的拍攝,實在抽不出檔期,這才讓朱亞文成功「撿漏」。

朱亞文當時已經定下飾演小兒子朱傳傑,導演張新建偶然間看到朱亞文的照片,感覺他的氣質與傳武更加符合,就這樣彌補了傳武這個角色的演員空缺。

朱亞文在得到傳武這個角色後也付出了很多努力,比如為了塑造傳武那種野蠻生長的氣質,一直堅持健身塑形。

拍攝的空餘時間,他還經常找導演和編劇探討人物。

有趣的是,朱亞文為了傳武最後不被「寫死」,還拎著一盒大閘蟹拜訪編劇高滿堂,不過最終沒能改變傳武的結局。

不過也正是因為傳武的犧牲,使得這個人物更能震動觀眾,也讓更多觀眾記住了朱亞文。

No.6《九九歸一》

《九九歸一》與《大宅門》並稱為電視劇家族年代劇中的「絕代雙驕」。

短短30集,就寫盡了從1899年到1999年,兩家人綿延百年的家族發展史。

與《大宅門》相比,這部劇在演員陣容上雖稱不上眾星雲集,但也是戲骨扎堆。

飾演鄭天壽的米鐵增,夏媽的扮演者徐秀琳,蔡老闆的扮演者張炬等,都是一級演員。

最為大眾熟知的當屬「天下第一嫂」王馥荔,她飾演的鄭太太是劇中不可或缺的經典人物。

鄭太太在生命的最後服食砒霜,以白灰敷面的一場戲,令人心生敬佩,也成為銘刻電視劇史的名場面。

此外,這部劇的演員中還有兩對夫妻搭檔。

一對是朱媛媛和辛柏青,另一對則是房子斌和楊雨婷。

尤其是朱媛媛和辛柏青這對,一個飾演刁蠻任性、貪慕虛榮的賈富貴妻子蔡小婉,一個飾演無惡不作的漢奸走狗袁德旺。

兩個角色都看得人牙根痒痒,可見這對演技派夫妻強大的表演塑造力。

No.5《茶館》

《茶館》改編自老舍的同名小說,講述了從清末民初到解放前數十年的歲月中,老北京一家茶館的歷史變遷和人性的善惡衝突。

劇版《茶館》由何群執導,陳寶國、謝鋼、周里京等一眾實力派老戲骨擔任主演。

在拍攝這部劇時,電影與話劇版的《茶館》珠玉在前,老演員于是之扮演的王利發更是難以逾越。

因此何群也是精挑細選,最終找到演技同樣精湛的陳寶國出演男主角王利發。

陳寶國沒有辜負導演所望,從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每個年齡階段的人物特點,心境變幻被他拿捏的入木三分。

此外,為了還原老北京的時代風貌,劇組在涿州斥資5000萬搭建了一個150畝的攝影棚。

在棚里按照1:0.8的比例,搭建了兩家茶館、教堂、前門火車站、四合院等多個老北京經典建築。

電視劇播出之後,業內口碑和觀眾反響熱烈,雖然收視率未及預期,但演員們出色的表演和劇飽含老北京風情的建築風格,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如今再次重溫才驚覺,《茶館》能位列年代劇中的前列,不僅是因為嚴謹考究的美術置景和演員們精湛的演技。

最重要的是它還原了年代劇最重要的」人物真實「和」歷史真實「。

這種對於真實的尊重,也正是年代劇打動觀眾的終極「殺招」。

No.4《無悔追蹤》

《無悔追蹤》是導演尹力在1995年執導的一部諜戰年代劇,由劉佩奇、王志文、孔琳等演員主演。

故事從1949年一直講到1988年,既是對特務的追蹤探查,更是對幾十年滄桑變化的生動呈現。

拍攝這部劇時,導演尹力原本屬意李雪健來飾演警察肖大力,但是李雪健當時沒有檔期,這才找到了劉佩琦。

王志文在劇中飾演反派間諜馮靜波,因為出色的台詞功底在片場贏得全場人員的「滿堂彩」。

但在拍這部戲的過程中,王志文意外受傷,腦袋被劃破了口子縫了十幾針。

但為了不耽誤劇組拍攝進度,王志文堅持拍戲帶傷上陣,最後圓滿完成拍攝。

不止是王志文,劇組其他演員也是如此,在拍攝「大煉鋼鐵」的戲份時正值盛夏,高溫天氣里煉鋼爐還得澆上汽油,猛勁地燒。

因為是冬天的戲份,演員們必須要圍在爐子四周,身上裹著大棉襖和棉褲,直到力導演一聲「卡」之後才脫掉棉衣。

但因為某些原因,這部劇一度被禁播,解禁後又收穫了新一代觀眾的認可和喜歡。

值得一提的是,馮小剛將開拍電影版《無悔追蹤》,由雷佳音和胡歌主演。

No.3《福貴》

「余華靠《活著》活著」。

這是網友們調侃作家余華的一句話,不過網友們所言非虛,《活著》每年的版稅確實也有好多錢了。

《福貴》這部劇正是改編自《活著》,但與電影版《活著》不同的是,劇中增設了很多情感戲。

比如福貴與家珍,鳳霞與二喜的愛情故事是電視劇版的一大亮點。

這部劇的兩位主角陳創和劉敏濤,當時還是名不見經傳的新人演員。

而就是這兩位新人,把福貴和家珍這兩個角色詮釋得十分立體,完全不輸電影版的葛優和鞏俐。

比如陳創在表演兒子有慶去世的那場戲時,情緒幾乎達到癲狂的程度,不斷地撕扯、吼叫、奔跑。

直到導演喊停,陳創一下子癱坐在了地上,情緒久久不能平靜。

劉敏濤則是在拍攝空當,每天觀察身邊的中老年女性的眼神和體態,晚上對著鏡子模仿練習。

最後她用眼神戲詮釋家珍從20歲少女的嬌媚到60歲時眼神迷離不清的狀態變化,舉手投足都與角色融為了一體。

精彩的劇本,再加上優秀的演員,共同成就了這部後勁十足的年代劇經典。

No.2《一年又一年》

《一年又一年》是獻禮劇,也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形式的年代劇。

這部劇講述了改革開放1978-1998年的二十年之間,百姓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變化。

劇中陳煥、林平平、陳小歐、何大海等角色的人生經歷,反映了改革開放之後第一代年輕人的奮鬥生活,也喚起了當時很多觀眾的情感共鳴。

特別是陳煥這個角色,經歷了許多重要歷史事件,也是知識分子在社會發展中的命運變化的代表。

飾演陳煥的許亞軍在劇本研讀階段就深深被這個人物的經歷和性格魅力所打動,並在第一時間嚮導演表達了自己對陳煥這個角色的喜愛。

在人物塑造的過程中,許亞軍曾多次向前輩演員請教表演上的細節,只是為了讓自己的塑造更符合七八十年代年輕人的精神風貌。

編劇最厲害的是,把每一年的大事,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甚至是一頓飯。

比如表叔前後出現幾次,正是反應了當時農村的變化,而表叔吃面也成為了本劇的名場面之一。

No.1《大宅門》

一生一著,一著一生,這是網友們對郭寶昌導演和他的《大宅門》作出的評價。

2001年,郭寶昌導演的《大宅門》播出,這部以他自己在大家族的生活經歷改編的電視劇在央視創下收視新高。

為了創作《大宅門》小說,郭寶昌四稿四毀,歷時數十年,終於在1995年完成了這部史詩巨作。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部劇開機過兩次。

第一次開機是在1997年,只拍攝了四集因種種原因驟然停工,這一停就停了三年。

這期間,飾演白景琦的陳寶國為了等劇組開工,不敢接其它的電視劇,生怕誤了《大宅門》的檔期,一度因沒有收入而被迫賣房。

此外,「二奶奶」斯琴高娃為了爭取飾演這個角色,一個月瘦身二十斤,最後成功打動了郭寶昌,如願飾演了這個剛強能幹的經典角色。

《大宅門》播出之後,首日收視率就達到15%,最高接近21%,最終登頂央視收視冠軍,創下了全國電視台三年以來最高的收視率。

由於篇幅有限,還有《年輪》《孽債》《人世間》等,許多優秀年代劇不能一一陳列。

不知在各位心中,哪一部年代劇是你的最愛呢?(撰文:皮皮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fbd0ccc26d6709729d78d2094bcf679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