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微風不燥,偶爾一場降雨又舒緩了熱氣,這時候的北京最適合遛彎兒,從前門到後海,從大悅城到西單,北京城可太好逛了,TO君曾經做過的「 北京文學散步路線 」是時候重新拿出來跟大家分享了。
翻開中國近現代文學史,有一批作家,他們曾經生活居住在北京,作品也多有描述京城的風情和人事。後來,這些文人的作品被傳頌,改變成話劇、影視劇,從而有更多人知曉,讓人對北京這座城市多了一份遙想,也對這些文人走過的足跡產生不少好奇。這一次,TO君選取了民國時期那些聲名顯赫的文化大家,梳理這些文人的作品、生平和在京城的足跡,向大家推薦一條「北京文學散步路線」,去看看他們在 城市中的足跡,以及作品中描寫的地方。
1
沈從文愛逛琉璃廠
湘西青年沈從文,懷揣著領到的最後一次軍餉,來到了北京,希望尋找他的信仰和希望。這位青年剛到北京時,落腳的地方就在今天的楊梅竹斜街,湖南的酉西會館。
只穿著單薄衣裳的沈從文,住在酉西會館裡一間又濕又霉的小房間裡,但是他一點都不覺得這段日子辛苦,反而滿懷著好奇心,探索著周圍的一切。「恰好住的地方是北京前門外一條小街上,向右走就是文化的中心,有好幾百個古董店。現在看來,可以說是三千年間一個文化博物館。」。沈從文喜歡在前門和琉璃廠一帶,一邊逛一邊看這裡的「活文物」,這段經歷為他後來打下了文物歷史研究的基礎。
今天再逛逛楊梅竹斜街、琉璃廠一帶,還是會收穫頗豐,新型的文創、傳統的筆墨紙硯,這一帶都能找到。
2
梁實秋是民國美食活地圖
說起來生活情趣,散文家梁實秋絕對算是大拿。尤其是寫「吃」,他的《雅舍談吃》簡直是一本最經典的關於「吃」的教科書。
梁實秋就讀的陶氏私立小學,現在只剩下了門樓
出生在內務部街的大宅院裡,念的是私塾,梁實秋打小就跟著老饕餮的家父,吃遍了京城的各種美食。說起來北平的美食,梁實秋心心念念,尤其是出遠門回來,下來火車的第一件事,行李都來不及放下,就奔去前門吃爆肚。
梁實秋喜歡玉華台的湯包,致美齋的煎餛飩,信遠齋的酸梅湯,寶華春的鴨三吃……
現在還有跡可循的梁實秋筆下的老字號,還有全聚德和便宜坊的烤鴨,但是梁實秋其實更喜歡吃便宜坊賣的一種用剔骨肉炸的丸子,這種肉丸子夾在燒餅里,上學的時候當早點,真是愜意。
梁實秋筆下還寫到京城的烤肉,烤肉宛和烤肉季想起來依然令人垂涎。
吃烤肉分為「文吃」和「武吃」,文吃就是店家把肉烤好之後直接給你端上來,但武吃的架勢可不一樣,一群人圍著一張大桌子,一條腿還要踩在長條凳上,一邊烤一邊吃,非常豪邁。這種「圍爐」的吃法頗有些北方游牧民族的感覺。
烤肉宛中間搬過地方,但是烤肉季自從在後海銀錠橋旁安家落戶之後,這麼多年一直沒有挪過地兒。
最後還要說一下樑實秋對京城的醬菜的喜歡,「北平的醬菜,妙在不太咸,同時又不太甜。糧食店的六必居,因為匾額是嚴嵩寫的,格外的有號召力」。時至今日,六必居的醬菜依然是不少人的生活必備。
3
老舍筆下的「北京最美一條街」
為什麼說老舍先生是京味兒十足的作家,你看他在《 駱駝祥子》里,借著祥子的眼睛,描寫了「北京最美的一條街」。不論你多少次走過這段路程,不論春夏秋冬,從文津街到五四大街這一段路,都絕對是老北京的精華風景聚集地。
老舍先生是這麼描述的:「這兒什麼都有,有御河、有故宮的角樓、有景山、有北海、有白塔、有金鰲玉蝀橋、有團城、有紅牆、有圖書館、有大號的石獅子,多美,多漂亮。」
如果你從文津街開始散步,首先能看到國家圖書館古籍館,然後穿過橫跨水面的金鰲玉蝀橋,正好欣賞北海的白塔,穿過「最小的軍事防禦」團城,迎面看到故宮的角樓,連同綠柳碧水一起,正好是絕佳的取景地,再繼續往前走,接連路過中國美術館、北大紅樓(現在的新文化運動紀念館)……這條最美的散步路線,最美的時節當屬春秋,不論逛多少次都不會膩。
4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說起來朱自清,除了在北大哲學系讀書的三年多是常住在城裡的,其餘的日子,幾乎都住在海淀的清華園。最鼎鼎大名的《荷塘月色》就描寫的是清華園的荷塘,這篇文章幾乎每個學生都被要求背誦過吧。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這是朱自清的荷塘。現在的清華荷塘邊上,還立著一座朱自清的雕塑,望著荷塘風景。
只是不知道,現在的人們還有沒有這個雅興,在夏日的夜晚走過荷塘邊,看看這迷人的荷塘夜色。
6
魯迅的私家大柵欄地圖
要說魯迅先生不會享受生活,那一定是你還不知道他在大柵欄片區的生活模式。
首先,逛琉璃廠是首要大事。除了兄弟周作人說過,魯迅每個月都要上琉璃廠兩次,而且在魯迅的日記里,還記錄了更多他造訪琉璃廠的故事。魯迅絕對是琉璃廠的常客,每次都會購置大量的書籍畫冊,還會去相熟的幾家碑帖店,聊聊天,買點古帖回去。
琉璃廠跨過一尺大街(現在只剩下一個地面的銅牌路名了),就是楊梅竹斜街,當年最摩登的shopping mall青雲閣,就在這條街上,據說還是小鳳仙和蔡鍔將軍約會的地方。
魯迅在這一帶的路線是,在青雲閣喝茶休息,順便吃碗蝦仁棉;去昇平園浴池洗澡、勸業場理髮、致美齋小酌幾杯、瑞蚨祥買衣服、廣和樓看戲……這些行程放在今天,都讓魯迅絕對算得上「玩家」。
今天要去大柵欄一帶散步,不少老店只剩下了舊址,但是瑞蚨祥老字號、楊梅竹斜街的文創小店、琉璃廠的各種書店文物鋪子都還在,也絕對讓你逛得津津有味。
如果還不過癮,可以去大觀樓看場電影,這也是中國電影的發源地,整棟建築還保持地古香古色。魯迅搬家去上海後,最愛的娛樂活動就是,寫稿寫累了,和許廣平去看場電影喝杯咖啡。
6
張恨水工作的編輯部排長隊
魯迅和張恨水兩個人之間不對付,但是魯迅的母親卻是張恨水的書迷!因為張恨水的小說,情節引人入勝,講的也多是才子佳人的愛恨情仇,符合大眾口味,讀起來過癮。就算現在,不少娛樂類公號還在寫《金粉世家》里的金燕西和冷清秋……自然而然,張恨水有一大批自己的忠實讀者。
他在北京創辦《新民報》,一個人幾乎撐起來整個副刊的內容。當年他所在的編輯部就在今天東交民巷和正義路的交叉口——日本橫濱正金銀行舊址,現在改成了法院博物館。
關於張恨水寫小說的逸聞趣事很多,比如因為他愛打麻將,一旦上了麻將桌,十頭牛都拉不下來。但是報紙要下印刷廠,又催的急。於是張恨水命人拿來紙筆,左手繼續搓麻將,右手奮筆疾書,飛快寫完小說的新一篇章交差。
據說,當年有痴迷的讀者等不及他的小說付印報紙,太想知道後面的情節,甚至跑來東交民巷的編輯部,來賄賂編輯,希望能率先一讀還沒來得及送去印廠的小說。
7
北大紅樓往事多
今天對外開放為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的北大紅樓,在民國時候,連同這棟建築周圍輻射的方圓幾公里的範圍,可謂是新文化運動的核心圈,這片區域聚集著來自全國各地被新文化運動吸引而來的年輕人們。
除了沈從文一樣的農村青年,更有鼎鼎大名、從海外留學歸來的教授學者們,蔡元培、魯迅、辜鴻銘、李大釗、胡適、陳獨秀……他們的身影都出現在這裡。連同附近的中老胡同、銀閘胡同,都成為「教授一條街」。
PS: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東城區五四大街29號 (周二-周日9:00-16:00)
北京城的文脈如此深厚,絕不止這一次文學漫步可以涵蓋的。即使不去遠方,我們也可以帶著一本書,在這座城市散步、尋找、追憶。
讀者福利
我們將從文末留言中抽取5位讀者
每人贈送由達美中心提供的
普拉提工坊體驗名額+茶歇(每人2個名額)
時間:5月30日 下午13:00-14:00
地點:達美中心T5屋頂 時光花園
人數:每場15人
或許你還想看
你一定會愛上的四家書店
六項小眾刺激運動保你腎上腺素飆升(內含福利)
那些鮮為人知的黑科技好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fEgAU3IBiuFnsJQVPUA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