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控制欲強,樂于格式化全國人民大腦!

2022-05-14     哲學園

原標題:漢武帝控制欲強,樂于格式化全國人民大腦!

漢武帝控制欲強

樂于格式化全國人民大腦

張宏傑

鳳凰歷史:您在書中寫到了 漢代能當大官的知識分子一般精明而滑頭,比如幾個同事私下裡商量好了怎麼辦,但上了朝,一聽皇帝的口風不對,馬上就有人背叛同事來討好皇帝。您認為是什麼原因導致 漢代以後知識分子越來越依附於權力,在皇帝面前爭寵?為什麼先秦士人能保持人格的獨立?

張宏傑:秦始皇以前,中國社會雖然動盪、混亂、征戰不休,但是 卻是自由、開放、多元的。一個知識分子在這個國家實現不了自己的抱負,感覺這個國王不尊重知識,不尊重文化,他可以到另一個國家去施展。 現在他沒的選擇了,他只能生活在一個皇帝之下,他沒有了逃亡的自由。

如果說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是 「誅身」的話,那麼漢武帝的獨尊儒術就是 「誅心」

元光元年,漢武帝召集全國著名學者在長安開會,討論帝國的思想文化建議問題。儒家大學者董仲舒建議說,現在全國沒有一個統一的思想,「師異道,人異論」,百家之言,各不相同,老百姓感覺沒有主心骨兒。他鄭重建議: 「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

漢武帝欣然接受。顯然,格式化全國人民的大腦,是這個控制欲極強的政治強人樂於做的。

這一決策對後世影響之深遠,只有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和隋煬帝發明科舉制可以相仿佛。 它取消了思想上的競爭,杜絕了思想進化的可能。如同青春期的孩子,被提前終止了發育和生長。思想被剪去了翅膀,由鷹變成了雞。從漢武帝開始,直到晚清,幾千年間中國再沒能出現一個堪與先秦諸子比肩的大思想家。

漢代知識分子為保護既得利益 不怕別人嘲諷

張宏傑:先秦知識分子大都是理想主義者。他們不迷信權威,也沒有禁區,以君王的師友自居,將自己的「道」凌駕於君王的「權」之上。合則留,不合則去。獨立不懼,瀟洒絕塵。

而漢代知識分子的性格與先秦士人相比發生了明顯變化。因為「獨尊儒術」,許多儒家大學者成了漢代的高官。匡衡、張禹、翟方進、公孫弘等人都「以儒宗居宰相位」,就是說,因為學術地位高當上了宰相。 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都精明而滑頭。一舉一動,都為了保護既得利益,不怕別人的冷嘲熱諷。(「皆持祿保位,被阿諛之譏。」)比如公孫弘,他「年四十餘乃學《春秋》雜說」,憑著這張「文憑」當上了公務員。入朝之前,他擺出一副鐵骨錚錚的架勢,動不動就批評幾句朝政,由此獲得了知名度。進入官場以後,卻很快「成熟」起來,以「曲學阿世」而聞名。每次召開御前會議,他都順著皇帝心思,附合皇帝的決定,不肯堅持原則。有時候,幾個同僚私下裡商量好了怎麼辦,但上了朝,一聽皇帝的口風不對,他馬上就背叛同事,討好皇帝。(「每朝會議,開陳其端,使人主自擇,不肯面折廷爭」。「嘗與公卿約議,至上前,皆背其約以順上旨」。)因為這樣兩面三刀出賣朋友,他順利地登上了相位。

即使你不想要什麼級別地位,想清清靜靜做學問,漢代也不是一個好的環境。 漢武帝允許你思考,但是只許用一種方式思考。「獨尊儒術」否認了認識的無限性,圈定了思想的範圍和方向。漢代知識分子的一個共同特點是教條迷信、思維僵化,缺乏個性和創造性。他們把孔子當成了頂峰和終極,漢代知識分子都「好褒古毀今」,奉孔子之言為金科玉律,不敢越雷池一步。他們終生囿於章句之學,老於雕蟲之術。

春秋俠客慷慨赴死 清代俠客最後成地主官僚

思想食堂 人文通識課

17位名師

5大專題 25堂課程

共計250講

帶你

洞察文明演進的歷史規律

理解社會運行的底層邏輯

掌握財富變遷的時代密碼

探索身心安頓的平衡之道

構建以人為本的認知體系

限時半價

鳳凰歷史:一個日本人發帖說:「我們尊敬古代的中國人,看不起後來的中國人。因為古代的中國人和後來的中國人很不一樣。」您同意這種說法嗎?您認為古代中國人和後來的中國人最大的不一樣體現在什麼地方?您認為是什麼原因讓中國人的國民性發生如此大的變化?

張宏傑:這話聽起來刺耳,細一想確實如此。如果仔細翻閱中國歷史,我們會清晰地看到, 古代的中國人和後來的中國人,似乎根本不是同一個物種。從春秋、到唐宋、再到明清,中國人的性格歷程如同直跌下來的三疊瀑布,其落差之大,令人驚訝。 源頭的中國人,品格清澈。唐宋時的中國人,雍容文雅。及至明清,中國人的品質卻大幅劣化,麻木懦弱,毫無創造力。

如果你不信,我在這裡可以隨手舉幾個例子。

先說尚武精神。春秋戰國時代,那些爭雄競長的大國,個個都強悍好戰。《詩經·秦風·無衣》的「注」中就說:「秦人之俗大抵尚氣概,先勇力,忘生輕死。」班固在《漢書》中也說:「秦之時,羞文學,好武勇」。連今天說著吳儂軟語的吳越地區,在先秦時代也是一片氣質剛勁的土地。《淮南子·主術訓》篇說:「越王好勇,而民皆處危爭死。」班固這樣描寫這片土地的尚武遺風:「(吳越)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劍,輕死易發」。

我們再來看看後來的中國人。在明朝萬曆年間到達中國的傳教士利瑪竇意外地發現,中國的男人都如此文弱。他在寫給羅馬的信中說,「很難把中國的男子看作是可以作戰打仗的人」。他驚訝地發現,這個帝國里最聰明的人看起來都象女人:「無論是他們的外貌氣質,還是他們內心的情感流露,他們看起來全像是溫柔的女子。要是你對他們尊敬禮讓,他們便會比你更加謙和。」居留中國的幾十年里,利瑪竇也看過上流社會的人打架,不過其情景卻讓他啞然失笑:「彼此爭鬥時表現出來的,也只是婦道人家的慍怒,相互毆鬥時揪頭髮。」「他們很少殘殺,他們甚至連想都沒有想過這種爭鬥的方式。這不僅是由於他們沒有什麼真正的男子陽剛之氣,主要是,他們大多數人連小刀之類的兵器都沒有」,「這些男人們不惜每天花費兩個小時來梳理他們的長長的頭髮,考究地整理他們的服飾,他們就這樣悠閒自得地打發著美好的時光。」

我們再來看看俠義精神。春秋時代,是中國俠文化的光芒最燦爛的時代。春秋時代的俠客,最大的特點是極端重視人格的獨立與平等。他們行俠仗義,不是為利,甚至不是為名,而是為了心中的一股豪氣。他們如同珍視眼珠一樣珍視自己的個人尊嚴,對「平等」兩個字甚至達到了敏感的程度。「孟嘗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飯不等,輟食辭去。」即使在座位安排這樣的小事上,他們也不能容忍任何的不平等。

思想食堂 人文通識課

17位名師

5大專題 25堂課程

共計250講

帶你

洞察文明演進的歷史規律

理解社會運行的底層邏輯

掌握財富變遷的時代密碼

探索身心安頓的平衡之道

構建以人為本的認知體系

限時半價

思想食堂 人文通識課

17位名師

5大專題 25堂課程

共計250講

帶你

洞察文明演進的歷史規律

理解社會運行的底層邏輯

掌握財富變遷的時代密碼

探索身心安頓的平衡之道

構建以人為本的認知體系

限時半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f594c780108627bec2588a06e88787b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