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我對《奧本海默》不感冒,我們欠羅布泊一個「史詩級」讚美

2023-09-18     電影番茄

原標題:抱歉,我對《奧本海默》不感冒,我們欠羅布泊一個「史詩級」讚美

《奧本海默》上映後,在全球範圍內掀起了一場猶如核爆的觀影熱潮。

影評人盛讚諾蘭有鬼斧神工;

觀眾讚嘆奧本海默如天神下凡。

坦誠講,番茄也第一時間去追了這部巨製。

時值第二次世界大戰,奧本海默作為曼哈頓計劃的首席科學家,確實憑藉著超人的智慧和毅力,力挽狂瀾的推動著歷史的齒輪。

奧本海默猶如將火種帶到人間的普羅米修斯。

當巨大的蘑菇雲騰空的那一刻,我們或許可以說奧本海默為世界帶來了和平,但他同樣也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

核威懾,它從來不是噓聲的恫嚇,而是最真實、最恐怖的威脅。

在日本遭遇美國的核打擊後,以美俄為首的兩大陣營開始了瘋狂的核競賽。而當時的中國也同樣被核威懾的陰影所籠罩。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趕到了三八線附近。

同年11月,時任美國總統的杜魯門就曾公開過「美國正積極考慮使用原子彈「的言論,一時引發了全世界和平人士的聲討。

1953年,板門店談判陷入僵局,美國新任總統艾森豪再次威脅將在朝鮮半島使用原子彈,並挑釁的讓尼赫魯將他的原話轉告給中方。

最終,美國沒敢在這場不義之戰中發動核打擊。

但當時的中國知道,原子彈就是懸在我們頭上的一柄利劍。

想要不被欺負,中國就需要擁有自己的原子彈。

今天我們就回顧一下,在當時那個內憂外患的年代,我們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誕生的幕後故事——

《橫空出世》

01、武震乾坤

剛剛從朝鮮戰場上榮歸的馮石將軍接到了一個指令:製造原子彈!

馮石是戰爭年代的孤兒,鐵馬崢嶸數十載,從來都沒怕過什麼

可是看了廣島、長崎被摧毀的紀錄片,馮石第一次感到害怕了。

他想起了朝鮮戰場上自己的士兵被美軍的凝固汽油彈燒成了火人,亦想起美軍俘虜叫囂著讓志願軍等著嘗嘗原子彈的滋味。

馮石比誰都清楚:武器落後,就要挨打!

就這樣馮石帶上了自己的兵,他們直接改道遠赴戈壁,開始為中國的原子彈製造計劃打前站。

蘇聯支援的專家曾給過馮石建議,將實驗的靶場設立在敦煌。

這些專家略帶嘲弄的說:中國不需要千萬噸量級的炸彈,蘇聯完全可以保護中國。

馮石目光如電。

此時的他內心無比篤定,必須給國家找一個更大的靶場,必須讓國家擁有可以匹敵美俄的力量。

於是,他把目標對準了被蘇聯人喻為「死亡之海「的羅布泊。

馮石將軍的角色原型,正是張蘊鈺上將,他曾為中國的「兩彈一星「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58年,張蘊鈺被任命為核武器試驗靶場的主任。

他曾經說過:2萬噸的炸彈支撐不了一個6萬萬人口的民族。

而《橫空出世》也精準還原了張將軍當時力排眾議,將我國核試驗靶場從敦煌改為羅布泊的史實。

老戲骨李雪健則將一個同時擁有偉大格局,卻又心細如髮的將軍形象演繹的淋漓盡致。

能將荒無人煙的沙海構建成設施齊備的基地,馮石身先士卒,他打樁時的號令聲甚至蓋過了嗚咽的狂風。

而看著入駐戈壁的學者們太過操勞之時,馮石又細緻的將最優渥的生活條件留給他們。他甚至會囑咐司機慢點開車,只為了讓科學家們在車上能小憩一會。

在片中,李雪健飾演的馮石有一處大段的獨白。其中,有對逝去戰友的追憶、有對殘暴敵人的痛恨、亦有對研發原子彈的決心。

他的情緒從平靜到傷感,在傷感中以壓抑不住憤怒,而最終憤怒又變為激昂。

李雪健對情緒精湛的轉折處理,將那個崢嶸半生的馮石演活了,俠骨柔腸中難掩其鐵血、堅毅以及對家國的忠誠,他演繹的馮石將軍用八個字足以概括:心有猛虎,細嗅薔薇

02 、文通寰宇

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的海歸博士陸光達,同樣接到了中央的召見。

國家希望他能擔任中國核計劃的首席科學家。

當年一起留學的同窗,在國外的優渥環境中早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有的甚至已經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提名。

可對於回國的陸光達,國家卻只能給他開出「一輩子隱姓埋名「的條件。

陸光達深知,並不是祖國有意為難他,而是國家在核競賽的方向上已經沒有了退路。

陸博士義無反顧的扛起了這個重擔,他不僅放下了榮譽,更告別了相濡以沫的妻子,就是為了幫助國家爭分奪秒的研製出自己的原子彈。

在科研期間,蘇聯單方面撕毀了技術馳援的協議。

看著陸光達的同僚認真的鑽研圖紙,蘇聯的專家信誓旦旦的聲稱,以中國當時的算力根本無法完成原子彈核心技術中浩大的計算工程。

可陸光達偏偏不信邪。

中國人沒有計算機,那我們就用算盤去打。數以千記的科學家和數學家們,就用著那一粒粒算盤珠,去攻克著一道道世界級的計算難題。

辦公室內的學者們面臨的條件,甚至比戈壁灘上的戰士們更艱辛。用陸博士的話說,他們的演算紙甚至可以鋪滿整個羅布泊。

由李幼斌飾演的陸光達,其原型正是「兩彈元勛「鄧稼先。也正是鄧老率領團隊完成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指導完成核試驗的爆轟模擬實驗。

《橫空出世》中,李幼斌將那個一心為國,鞠躬盡瘁的科學家刻畫到了骨子裡。

對於核試驗工程,陸光達的要求甚至達到了吹毛求疵的程度。最初羅布泊基地內條件艱苦,修建設施只能使用鹽鹼水。可為了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陸光達硬是要求進行整體返工,力求整個工程萬無一失。

可就是這樣一個認真到極點的人,卻常常忽視自己的身體。因為不適應戈壁的環境,陸光達的雙腳常年浮腫,即便這樣他也捨不得更換一雙大碼的膠鞋。

李幼斌最廣為人知的角色,或許是《亮劍》中的「大老粗「李雲龍,但他飾演的陸光達博士卻擁有著另一種截然相反亦令人無比欽佩的」亮劍「精神。

03、萬眾一心

毫無疑問,《奧本海默》是一部近乎於傳記體的電影,影片強化了奧本海默的個人英雄主義。

有人評價諾蘭的這部作品「又白又男「,歷史中為美國核計劃做出巨大貢獻的傑出女性角色亦淪為男主的背景板。

但《橫空出世》所聚焦的不是某一個英雄人物。

而是將那個年代下,具有強大民族精神的中國群像進行了完美的演繹。

抗美援朝的士兵剛剛回國,他們甚至來不及回家探望父母妻兒,就跟隨著部隊來到了茫茫戈壁灘。

他們接到了一句話的任務:不准問去哪,不准問幹什麼。

但是,沒有人有一句怨言。

面對羅布泊的極端天氣,戰士們飲鹼水、笑西風、戰黃沙。

他們憑藉著超人般的毅力,在死亡之海中構建著整個中華民族的新希望。

年輕的學者們亦是如此,他們放棄了更加優渥的工作生活條件,響應祖國的號召同樣來到了羅布泊基地。

缺水斷糧對戰士們已是巨大的考驗,而對於這些學者們更是煉獄般的折磨。

但是,沒有人選擇退縮。

學者們與戰士同甘苦、共進退、抗天災。

縱使是累到吐血,他們也依然堅守在基地的科研一線,力保原子彈試驗萬無一失。

馮石將軍和陸光達博士不只是兩個人。

他們更是整個原子彈科研團隊的代表,是那個年代中華民族的縮影。

有的人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但不敢問出來。

那時的人圖什麼,為什麼那麼傻?

番茄想說,我們無法理解那一代人,我們更沒資格去質疑那一代人。

生活在當今和平的中國,我們無法理解,落後就要挨打,甚至被打到家破人亡。我們無法理解,目睹至愛親朋死在侵略者屠刀之下的那種恨。

生活在當今富足的社會,我們無法理解,落後就要受窮,甚至要窮到流離失所。我們無法理解,親歷妻兒老小在貧窮和飢餓中的那種痛。.

即使我們對那一代人心存敬畏,心懷感恩。其實我們亦無法真正的感同身受。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那一代人比我們更加懂得,只有國家真正的昌盛與富強,我們中國人才能過上幸福的日子。

當某些鍵盤俠和公眾號大肆吹捧《奧本海默》之時,番茄想在此提醒各位:

奧本海默是一位偉人,《奧本海默》是一部優秀的電影。但他們僅能提供給我們的是學習和欣賞的機會。

真正值得我們敬畏和景仰的,是我們中國「兩彈一星「的功勳們——鄧稼先、錢三強、趙九章、錢學森、張蘊鈺、孫家棟......

除了這些閃光的名字,還有更多的數不盡的無名英雄!

04、尾聲

《橫空出世》沒有花哨的特效和恢弘的場面,如果以現在的眼光看,他用原子彈研發里程推動劇情發展,甚至不算是好的電影構思。

但我們應該理解這部影片背後的東西。

好的作品,靠的從來都不是技巧。

真的能穩居神壇的作品,是能給觀眾提供強烈精神共鳴和情感支持的作品!

也希望所有中國人認真觀摩這部能夠追憶歷史、敬仰英雄的真正優秀作品。

(電影爛番茄編輯部:鷗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f35c1216b59bc5c88fbc4498647dc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