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宗為何會淪為失國皇帝?大臣怒批:你眾叛親離,該向天下謝罪

2023-04-09     尋根拜祖

原標題:唐代宗為何會淪為失國皇帝?大臣怒批:你眾叛親離,該向天下謝罪

唐朝有一項不光彩的記錄,先後有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唐僖宗、唐昭宗六位皇帝體驗過逃亡生活。

曾經留下「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兩段輝煌歷史的赫赫大唐,竟然淪落於此,讓人不禁唏噓。

六位皇帝中,以唐代宗失國最讓人惋惜和痛心。

當時「安史之亂」已經被平定,帝國本該迎來重振的大好時機,不料號稱「明君」的唐代宗卻自掘墳墓,再次將大唐拖進了深淵。

唐代宗失國,大臣當頭棒喝

廣德元年(763年)十月,唐代宗接到一個令他五雷轟頂的軍報:吐蕃人已經打到武功,距離京師長安僅僅一百里。

天吶,吐蕃人是坐飛機來的嗎?大唐帝國千里防線是豆腐渣嗎?皇帝都要被人家堵被窩裡了,軍報才送達朝廷,將軍們都幹嘛去了?

對不起,關中沒有防線,吐蕃人一路就跟旅遊似的沒遇到任何抵抗。更準確一點說,鎮守關中的將軍們要麼捂上眼睛,裝作沒看見吐蕃人,要麼打起白旗,主動當了帶路黨。

軍報也不是這時候才傳到朝廷,而是被禁軍總管、驃騎大將軍、太監程元振扣留了。

難道程元振是唐奸?還真不是,原來這傢伙害怕了,想隱瞞皇帝,妄圖憑一己之力解決問題。豈料他根本不是那塊料,將軍們不鳥他,紛紛倒戈,以至於局勢無可收拾了。

唐代宗大驚失色,趕緊發出勤王令。然而,反饋的結果讓他崩潰了,各藩鎮藉口百出,百般推諉,更有甚者趁火打劫,也舉起了反旗。

光棍不吃眼前虧,於是唐代宗攜家帶口逃亡陝州,當起了流亡皇帝。

吐蕃人兵不血刃占領了長安,府庫閭里、商旅集市被強盜們洗劫、焚毀一空,安史之亂後好容易恢復起來的京師繁華再度歸零。

不久,吐蕃人宣布擁立唐高宗李治的曾孫李承宏為帝,唐代宗則成了廢帝。

唐代宗的失國,性質要遠比唐玄宗時期還嚴重,它既面臨著外來的入侵,又面對著內部的背叛。如果不是後來郭子儀再造山河,大唐就亡在他手裡了。

此時距離唐代宗即位才一年半的時間,被後人譽為「明君」的他究竟做了啥,竟然將大唐帝國搞成這副德行了呢?

逃亡途中,太常博士、翰林待詔柳伉向唐代宗上了一道振聾發聵的奏疏,這道奏疏讓我們觸目驚心。

柳伉首先指出,唐代宗面臨著「四叛」:關中將帥不抵抗,引賊入寇;朝中公卿集體失聲,無人為國謀慮;三輔百姓趁火打劫,掠奪府庫;四方藩鎮無人勤王,冷眼旁觀。你這個皇帝是「內外離叛」,真的是孤家寡人了。

柳伉又指出,治病要開對方子,眼下您必須要做三件事:第一,殺程元振以謝天下;第二,將神策軍交給公卿大臣;第三,自削尊號,並下罪己詔。

柳伉甚至替唐代宗草擬好了「檢討書」,內容很勁爆:「天下其許朕自新改過,宜即募士西赴朝廷;若以朕惡未悛,則帝王大器,敢妨聖賢,其聽天下所往。」

如果你們願意給我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懇求你們趕緊招募勇士來救我。如果你們認為對我的懲戒還不夠,可以訪求聖賢取代我,天下就交給他了。

這道奏疏將大唐危亡的責任一股腦兒全都推給了唐代宗,就差指著他的鼻子罵「昏君」了。這就奇怪了,親手平定了安史之亂的唐代宗,明明是大唐帝國的功勳,怎麼就淪落成「過街老鼠」了呢?

我們要從一位功臣的死談起,此人就是山南東道節度使來瑱。

冤殺來瑱,唐代宗鑄下大錯

來瑱是平定安史之亂系列戰爭中的一位勛臣,在潁川保衛戰中,他面對誘降忠貞不二,並親自登城鏖戰,射殺叛軍無數,被人敬稱為「來嚼鐵」。

後來來瑱又轉戰南陽、襄陽,因功被提拔為山南東道十州節度使。

隨著地位的提高,來瑱卻上了朝廷的「黑名單」。那是一個忌憚軍功集團的時代,朝廷一方面需要他們對付叛軍,另一方面又時刻提防這些武將成為新的反叛勢力,即便郭子儀、李光弼這樣的功勳,也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排擠和打壓。

於是唐肅宗一封調令下達給來瑱:解除軍職,入朝為官。

來瑱犯了一個錯,他不想入朝,於是便慫恿部下給朝廷上疏,請求讓自己留任。唐肅宗雖然被迫就範,但對來瑱的舉動深惡痛絕。

恰在此時,兩個人的告狀讓唐肅宗產生了除掉來瑱的念頭。這兩人分別是淮西節度使王仲昇,和荊南節度使呂諲,他們說:來瑱在當地收買人心,廣布恩惠,不宜久任。

這種話其實就是捕風捉影,難道讓來瑱在當地搞得民怨沸騰朝廷才高興?問題是,唐肅宗已經將來瑱定位為「不臣」了,於是唐肅宗藉機將來瑱的十州節度使消減為六州。

來瑱不傻,一打聽才知道是王仲昇和呂諲搗的鬼,不禁惡從膽邊生。正趕上王仲昇倒霉,被叛軍圍困於申州。負責增援的來瑱磨磨蹭蹭,結果導致王仲昇兵敗被俘。

來瑱正暗自高興,卻不料被自己人在身後捅了一刀。此人叫裴茙,是來瑱的行軍司馬,他悄悄給唐肅宗上書說:「瑱善謀而勇,崛強難制,宜早除之,可一戰而擒也。」

裴茙為何要背叛來瑱?其實跟王忠嗣、呂諲一個心思,都想謀圖來瑱的地盤和地位。但唐肅宗的眼睛被「一戰而擒」所迷惑,就想著如何除掉來瑱,於是便同意了裴茙的計劃。

不久前,唐肅宗因為同樣的錯誤逼反了劉展(依然是這個王仲昇作祟),如今又將來瑱逼上了梁山。

不過計劃還沒來得及實施,唐肅宗就駕崩了。唐代宗即位後,沒有及時制止這種危險的舉動,反而給裴茙下了一道密旨,催促他偷襲來瑱。

當皇帝當成一個猥瑣的小偷,實在讓人無語。

豈料裴茙剛一行動就被來瑱察覺了,二人兵戎相見,裴茙敗得很慘,還做了來瑱的俘虜。

唐代宗做得很絕,為了安撫來瑱,他把責任全都推給了裴茙,下旨賜死了他。

到這時候,來瑱也醒悟過來了:幹嘛非得留戀節度使職位?與其被朝廷忌憚,那還不如入朝,學習郭子儀不也挺好嘛。

於是來瑱做了一件非常坦蕩,卻給他帶來殺身之禍的舉動——放棄兵權,入朝為官。寶應元年八月,來瑱入朝謝罪。

唐代宗大為感動,武將放棄兵權就等於自縛手腳,如果不是一片忠心,是斷然不會這麼做的。於是所有的恩怨一筆勾銷,來瑱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名義上依然兼任山南東道節度使。

這事本該畫上句號了,然而陰魂不散的王仲昇居然又回來了。原來這傢伙「賊平得歸」,被程元振引為黨羽。

仇人相見分外眼紅,於是王仲昇誣告說,當年自己被俘就是來瑱與叛軍合謀的結果。程元振也跟在一旁煽風點火,說來瑱入朝以後一直不滿,老是說一些對皇帝您不恭敬的話。

唐代宗很糊塗,不加詳查就賜死了來瑱,並將他拋屍荒野。

來瑱之死,點燃藩鎮反叛的怒火

來瑱的死猶如驚雷一般震動了所有的藩鎮,以這個事件為起點,藩鎮從此走上了與朝廷對立的不歸路。

自從安史之亂爆發後,朝廷對藩鎮的猜忌日益加劇。客觀講,這沒什麼毛病,節度使們的權力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早晚還會製造新的安祿山。

問題是,朝廷始終沒辦法從制度上改變藩鎮做大的格局,而對藩鎮節度使的打壓,很容易落下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口實。而節度使們為了個人的利益和生存空間,必然被迫走上反抗之亂。

您可能會說,接受朝廷調遣,安享榮華富貴不好嗎?當然好,比如來瑱就是這麼想的,結局呢?

來瑱的下場告訴所有的節度使們:皇帝的承諾靠不住,握緊槍桿子才是保住富貴,乃至身家性命的唯一選擇。

所以,當李光弼接到調令時,他裝聾作啞,就是不聽宣召。接替來瑱的梁崇義,乾脆舉起了反旗。還有僕固懷恩,在忠誠與背叛之間反覆煎熬,最終被迫走上了反叛之路。

這就是國難當頭,所有人都作壁上觀,都漠視唐代宗流亡的原因。

史書將藩鎮背叛的責任歸結為宦官作亂,其實明眼人都能看出來,李輔國、程元振、魚朝恩之所以能呼風喚雨,原因就是他們一直在忠實地執行唐代宗的路線。柳伉提議誅殺程元振,其實是在給唐代宗台階下,唐代宗本人才是眾叛親離的元兇。

姑息養患,埋下亡國的種子

幸運的是,大唐帝國還有一位集才能、忠誠、智慧於一身的定國神器,他就是郭子儀。

郭老被唐肅宗、唐代宗兩代皇帝反覆蹂躪,卻依然忠心不改,他又憑藉在軍界神一般的威望,以及軍事才華,完成了再造大唐的奇蹟。

經此一難,重新回到長安的唐代宗「改邪歸正」了,改得太徹底了,他從「左」飄到了「右」,從此縱容藩鎮勢力的瘋長,導致河朔三鎮成了地方割據勢力。

河朔三鎮是指范陽、成德、魏博三鎮節度使,這地方是安史之亂的重災區,長期脫離唐廷的控制。

唐代宗吸取教訓,轉而採取懷柔政策,將這三鎮交給了安史降將田承嗣、李寶臣、李懷仙、薛嵩管理。

豈料田承嗣等人引為黨援,他們對朝廷不奉召、不納稅,形成事實上的獨立王國。唐代宗也曾經發兵征討,三鎮或聯結自保,或上書請罪,朝廷無法從軍事上將他們連根拔起,只好委曲遷就,導致三鎮「雖在中國名藩臣,而實如蠻貊異域焉」

唐朝亡於藩鎮割據,藩鎮割據始於河朔三鎮,唐代宗就是導致藩鎮割據的是直接責任人,從這一點說,他對大唐的滅亡罪責難逃。

從對藩鎮的強力打擊,轉為無原則的縱容,唐代宗已經被來瑱事件的惡果嚇破了膽!

這樣一位皇帝,你覺得他配得上「明君」的稱號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f16f59fbd695324f10add4f8f0b233b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