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親公主是不是漢朝送給匈奴的人質?史上有過幾位真正的和親公主

2024-01-10     尋根拜祖

原標題:和親公主是不是漢朝送給匈奴的人質?史上有過幾位真正的和親公主

漢朝從來就沒嫁過真公主,歷史上也沒有以女子為人質的案例,相反,後來匈奴人為了迎娶「公主」,還不得不將自己的兒子送到漢廷為質子。

漢朝的和親政策源於劉邦。

高祖七年(前200年),劉邦親率32萬大軍北伐匈奴,卻一不小心被圍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後來靠陳平的計謀買通了單于閼氏,才說服冒頓單于解了圍困。

白登山之圍讓劉邦意識到匈奴的強大,於是在婁敬的建議下,他決定實行「漢匈和親」,以避免匈奴人無休止的入侵。

劉邦一咬牙,同意將自己唯一的女兒魯元公主嫁給冒頓,然而,呂雉卻說什麼都不同意,她日夜啼哭,逼得劉邦不得不改由宗室之女冒充公主出嫁。

估計擔心劉邦再出么蛾子,呂雉出手很快,迅速將女兒嫁給了中年大叔趙王張敖。

呂雉沒想到,她的這次護犢子竟然成了慣例,此後兩漢若干次與匈奴、烏孫等草原民族和親,所有的公主的都是假冒的。

起先,和親的公主都是宗室女,好歹有皇家骨血,後來乾脆不裝了,隨便找個宮女賜以公主名號就嫁了。

漢民族政權什麼時候嫁過真公主呢?

說起來打破先例的第一人竟然是唐太宗李世民,他曾經為了救愛將契苾何力,答應用自己的第十五女新興公主和親,嫁給薛延陀首領真珠可汗。

契苾何力很內疚,在他的堅持下李世民決定悔婚。但公然悔婚有礙大唐的形象,於是在契苾何力等人的策划下,真珠可汗中套了。這夥計驅趕10萬頭牲畜為聘禮,在風雪交加中跋涉數千里到靈州迎親,結果牲畜死了大半,還誤了期,讓李世民扔掉了「第一個用真公主和親」的帽子。

歷史上第一個和親的真公主是唐肅宗的第二女寧國公主,乾元元年(758年),唐代宗將守寡的妹妹嫁給了回紇英武可汗。

從那以後唐朝「破戒」了,先後又有:唐德宗第八女咸安公主嫁回紇武義成功可汗、唐穆宗第四妹太和公主嫁回紇崇德可汗、唐懿宗第二女安化公主允嫁南詔王隆舜。

我們將話題拉回到漢朝,漢廷公然用假公主糊弄人,匈奴知不知道呢?他們是什麼態度呢?

一開始匈奴人確實被蒙蔽了,因為皇帝的兒女多,別說匈奴人,即便朝廷官員也沒幾個人能掌握詳情,甚至這些子女都不清楚自己有多少兄弟姐妹。

我們舉兩個例子:

漢武帝駕崩後,幼子劉弗陵即位。燕王劉旦(漢武帝第三子)很納悶,從來就沒聽說過自己還有這麼一個弟弟,因此他高度懷疑劉弗陵就不是父親的兒子,於是特地派人到長安打探消息。而長安那邊傳來的信息也很弔詭,官員們也說不大清楚咋回事,只能靠隻言片語猜測。

第二個例子,唐玄宗有個來自中亞的舞姬「曹野那」,給他生了個女兒叫「李蟲娘」。這孩子在宮中養了二三十年,就連太子李亨也不知道自己還有個混血妹妹。直到唐玄宗去世前將女兒託付給孫子李豫(唐代宗),李蟲娘的身份才為人所知。

所以,匈奴人不辨真偽太正常了。但這玩意兒騙得了初一,騙不了十五,早晚會露餡。

一來,假公主們畢竟沒有真公主的生活環境,時間久了難免露出馬腳。二來,匈奴生活著為數不少的漢人官員,他們或被迫、或自願背叛了大漢,這些人中有熟悉宮廷環境,甚至機密的人,可以幫匈奴人鑑別真偽。

但奇怪的是,匈奴人即便知道上當受騙了也不怒不慍,照單全收,這又是為什麼呢?

首先,這些和親公主不存在質子的功能,真假都一樣。

所謂「質子」,就是抵押給對方以保證己方不發動入侵戰爭,作為質子的人一般是己方最高領導人的血親,如兒子、侄子、兄弟。

有時候為了履約的嚴肅性,雙方甚至會拿嫡長子做人質,但從來不會在拿女子當人質,理由很簡單,女人不重要。況且按照中國傳統,和親公主已經出嫁,那就是匈奴人了,哪有用自家媳婦要挾外戚的?

在漢匈關係中,漢朝極少主動進攻匈奴,匈奴是入侵者,入侵者質押受害者的人質,搞反了嘛。所以,和親公主從來就沒有「質子」的功能,無論真假都一樣。

其次,和親只是匈奴人勒索的手段,無關乎公主的真假。

漢朝的皇帝希望通過和親阻止匈奴人的入侵,但事實上這個目的從來就沒有達到。匈奴人之所以願意配合漢廷「演戲」,理由很簡單,每次和親他們都要收到一筆很豐厚的嫁妝。

「嫁妝」是個絕妙的修飾詞,漢廷避免了「納貢」的尊嚴盡失,而匈奴人則省卻了劫掠的程序,坐著數錢數到手發軟,對他們來說,公主就是財神爺,至於身份的真假,誰在乎那玩意兒?又不影響下一次翻臉。

所以,歷史上從來沒有因為公主的身份問題而爆發衝突,匈奴人都懶得追問。後來匈奴衰敗,匈奴人居然紛紛自稱是和親公主的後代,身上有漢家血脈,很多都改姓「劉」,比如漢趙政權的創立者劉淵。

最後,漢匈和親中的質子,其實是匈奴人向漢廷送交人質。

匈奴人被漢武帝打殘,又被漢宣帝打得四分五裂,為了生存下去,呼韓邪單于主動向漢廷稱臣,並提出中斷了近百年的和親。

漢宣帝去世後,新即位的漢元帝滿足了呼韓邪單于的願望,冊封宮女王嬙為「昭君」,和親匈奴。

「昭君出塞」有幾點值得注意:

第一,漢廷毫不隱晦王昭君的宮女身份,連「公主」都懶得封,僅以封君身份出嫁,而呼韓邪單于也很懂事,一點都不挑剔。

第二,昭君和親沒有屈辱,而是漢廷對匈奴的恩賜,因此呼韓邪明知王昭君身份低賤,還是冊封她為「寧胡閼氏」,在他的五大閼氏中排第四位。

第三,此次和親確實有人質,但不是漢廷向匈奴提交,而是呼韓邪單于以長子銖婁渠堂為人質,留在長安「侍奉皇帝」。

從那以後,匈奴派宗室子弟入質就成了慣例,幾乎每一任可汗都要派兒子入朝侍奉皇帝。王昭君與第二任丈夫「復株累若鞮單于」的女兒「須卜居次雲」就曾經入朝侍奉王政君,後來還和王莽當了親家。

作為人質一定會有危險,事實上,漢廷確實處死過匈奴質子,比如「烏累若鞮單于」的兒子「順單于」就被王莽殺了,而漢朝卻沒有哪一位公主被當做人質而遇害的。

說白了,和親也好、質子也罷,比的是雙方的實力,誰強誰說了算,弱方只能乞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c6ab119fbfe2423f5b4f5a263325b3b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