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劉賀的「戲劇」人生 從漢廢帝到「寶藏之王」

2024-01-13     竹鶯說事

原標題:海昏侯劉賀的「戲劇」人生 從漢廢帝到「寶藏之王」

海昏侯墓內部展廳一隅。

金滿樓

自2011年被發現以來,海昏侯墓一直被外界高度關注。作為目前國內面積最大、保存最好、格局最完整、內涵最豐富的漢代列侯國都聚落遺址,海昏侯墓已於2021年入選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在考古發掘基本完成後,睽違已久的海昏侯劉賀主墓終於在2023年12月15日迎來了首批參觀遊客。

由王變皇,由皇變侯

海昏侯是西漢所封爵位,從漢宣帝時期開始算起,共傳4代,延至東漢而止。第一代海昏侯,即原昌邑王、後為漢廢帝的劉賀。從字面上看,海昏侯的「昏」字似有「昏聵不明」的意思,不過其原意實際上是地名,「海」指的是鄱陽湖,「昏」指的太陽落山,即「西邊」的意思。那麼,歷史上的「海昏侯」究竟昏與不昏?這要從劉賀的曲折人生說起。

劉賀是漢武帝劉徹之孫,其父劉髆為漢武帝第五子,其母孝武李皇后,貳師將軍李廣利是他的舅舅。公元前97年,劉髆封王昌邑(今山東巨野縣)。10年後,劉髆去世,年僅5歲的劉賀承嗣王位,為第二代昌邑王。

西漢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六月,21歲的漢昭帝劉弗陵突然駕崩且未留子嗣,19歲的劉賀在大將軍霍光的操縱下成為皇位繼承人。據《漢書》記載,當劉賀得知自己要繼承皇位後,高興得手舞足蹈,竟然連赴京主持昭帝喪禮的大事都給忘了。進京路上,劉賀又充分展示了其猴急的特徵,他一路急行軍,把不少侍從的馬都給累死了。

即位後,劉賀行事依舊荒唐怪異。據《漢書》中記載:劉賀「受璽以來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節詔諸官署徵發,凡千一百二十七事。」這話的意思是,劉賀在上位短短27天內,派各路使者拿著旄節向各官署徵調索取物資共達1127次(平均每天近40次)。如此看來,史書上說他「清狂童騃」「動作無節」也不全是汙衊。

劉賀不是當皇帝的料,原因還在於霍光的考察工作做得不夠細緻。對此,霍光也是深感不安,他與眾大臣們奏請上官皇太后下詔,隨後以「行昏亂,危社稷」的罪名將劉賀廢黜。就這樣,劉賀的皇帝還沒坐滿一個月就被踢回老家昌邑,史稱「漢廢帝」。

當然,以上只是《漢書》中的說法。也有人認為,劉賀在短短27天內不太可能做出如此多的荒唐事,所謂「廢立」風波不過是權臣霍光操縱朝政、玩弄權術的一場政治鬧劇罷了。如清代學者方濬頤即質疑說:「昌邑受璽才二十七日,而連名奏書所陳罪狀累累,信乎?」

劉賀從昌邑出發前,其老臣王吉再三叮囑他:大將軍霍光一手遮天,大王要養精蓄銳,暫時隱忍。但到長安後,劉賀將此諫言忘得一乾二淨,一即位就大肆提拔自己人,並著手調整宮廷禁衛兵馬。劉賀的舉動讓霍光感到問題嚴重,於是搶先下手,廢其皇位。事後,劉賀從昌邑帶到京城的舊臣二百餘人悉數被誅。據云,這批人臨刑前號呼「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這或許折射了那場「廢立」風波其實就是一場未遂的政變。

劉賀被廢後,漢武帝曾孫劉病已被霍光迎為漢宣帝。相比劉賀,劉病已就聰明多了,上位後韜光養晦,一直等到霍光病死,這才開始親政。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三月,漢宣帝下詔曰:「曾聞舜弟象有罪,舜為帝後封其於有鼻之國。骨肉至親,明而不絕,現封故昌邑王劉賀為海昏侯,食邑四千戶。」由此,劉賀移居豫章郡,成為第一代海昏侯。

海昏侯為何如此多金?

劉賀的故事已經久遠,當下為人津津樂道的是其墓葬中發現了大量的金器、金幣及眾多的寶貝。2015年11月,考古工作者在海昏侯墓中共發現金餅、馬蹄金、麟趾金、金板等大小金器370餘件。據正在考古發掘現場的記者描述,當時感到「金光晃眼」,考古工作人員也連稱「這批金器是中國漢墓考古史上保存最完整、數量最集中的一次發現」。

海昏侯墓葬的豐厚程度,遠遠超出了考古人員的預估。據介紹,漢代考古中很少發現如此大的「金堆」,即使是諸侯王的墓葬也不曾見過。此前最多的一次是1973年河北定州的中山懷王劉修墓,出土了大小馬蹄金各2件、麟趾金1件、大金餅2枚、小金餅40枚。河北滿城的中山靖王劉勝墓連真正的金餅都沒有發現,只有40枚金餅形狀的泥坯。唯一的例外是之前陝西西安曾出土過219枚金餅,但並非墓葬而是屬於臨時性存放的窖藏。

也許有人會問,劉賀被廢後非王非侯,過著被監視的生活,而南遷江西後所封的海昏侯也不過「食邑四千戶」,沒多久還進一步削減食邑至一千戶。海昏侯並非行政職位,其不能干涉海昏縣事務,只不過四千戶人家為其提供日常生活所需而已。論理,劉賀不該如此富裕,那他的墓葬中為何會有如此豐厚的陪葬呢?

據研究,劉賀墓葬豐厚可能有以下三方面原因:首先,劉賀被廢黜帝位時,仍繼續保有「故王家財物」。海昏侯墓中出土的那件印有「昌邑九年造」的漆器,即為證明。另外,據《漢書》所載,劉賀被廢回昌邑後,上官皇太后曾「賜湯沐邑二千戶,故王家財物皆與賀。」漢宣帝登基後,曾派山陽太守張敞去察看劉賀的動向,後者在報告中提到劉賀仍「居故宮」,這說明劉賀之前的財產仍得以保留,並未有損失。

其次,劉賀厚葬與當時的風氣有關。從秦朝起,王侯下葬豪華奢侈,秦始皇墓即為典型例證。漢朝以後,厚葬之風較秦朝有過之而無不及。如漢武帝生前營建茂陵,其中「多藏金錢財物,鳥獸魚鱉,牛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即使以「節儉」著稱的漢文帝,其霸陵也有大量的金銀珍寶。漢朝皇帝如此,王侯重臣也有樣學樣。如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就出土了絲織品、帛書、帛畫、漆器等遺物3000餘件,可謂豪侈。實際上,漢代墓葬的豐厚也與當時的倫理有關,這就是所謂的「事死如事生」原則。從目前已發掘的漢代王侯墓葬看,其墓葬形制的宅第化與陪葬品的生活化十分明顯,死者生前享受的東西似乎都帶進了墓中。

其三,據史料記載,漢代是一個重金、多金的時代。在《史記》《漢書》等史籍中,皇帝賞賜臣屬黃金的記載比比皆是,其中少則數十斤,多則數百斤。最厲害的,如漢武帝賜衛青、霍去病至數萬斤乃至「二十餘萬斤」,這些都足以反映當時的賞金之風。再如王莽代漢立新朝後,其不僅繼承六代西漢帝王的積蓄,而且還下令「列侯以下不得挾黃金」,實行「黃金國有」政策。王莽被殺後,國庫中的黃金曾大量散失民間,長安及三輔地區甚至出現「黃金一斤,易豆五升」的行情,這也從側面反映了西漢的「多金」。

劉賀墓葬群的真面目

金器之外,海昏侯墓葬群中還出土了青銅器、鐵器、玉器、漆木器、陶瓷器、紡織品和竹簡等各類珍貴文物共計一萬餘件(套),其中包括數以千計的竹簡和近百版木牘,整套樂器包括兩架編鐘、一架編磬、琴、瑟、排簫、笙和眾多的伎樂俑,還有5輛安車、大量偶車馬及諸多帶有文字銘記的漆器和銅器等。這些發現,創下秦漢考古史多個「第一」,其中絕大多數來自墓園的核心部分——劉賀主墓。

經過近10年的考古發掘,海昏侯墓葬群已經基本清理完畢。整體上看,該墓園以海昏侯劉賀墓和侯夫人墓為中心,周圍七座祔葬墓埋葬的是劉賀的未成年子女及姬妾。加上配套的祭祀建築(祠堂、寢)、吏舍、門闕、園牆、水井等,整個墓園占地約4.6萬平方米。它不僅是目前保存最好的漢代列侯墓園,同時也是長江以南唯一帶有真車馬陪葬坑的墓葬。

據考古人員介紹,海昏侯墓本體規模宏大,上有高達7米的覆斗形封土,下有坐北朝南的甲字形墓穴,墓穴內建有面積達400平方米的方形木結構槨室。槨室由主槨室、過道、迴廊形藏槨、甬道和甬道東、西兩側的車馬庫構成。藏槨按功能區分,北藏槨自西向東分為錢庫、糧庫、樂器庫;西藏槨從北往南分為衣笥庫、武庫、文書檔案庫、娛樂用器庫;東藏槨主要為「食官」庫,包括酒具庫和廚具庫。甬道主要為樂器庫,其東西兩側為車馬庫。

目前,海昏侯墓園的展陳現場分為墓園規制、考古歷程、保護展示、劉賀主墓、外藏車馬坑五個展示部分,圍繞劉賀墓主墓遺址、墓前祭祀建築遺蹟、車馬坑遺址三大展示核心,全景式、全方位、全過程展現劉賀墓現場遺蹟和劉賀墓的考古發掘、保護展示工作及成果。對於觀眾最為關心的劉賀主墓,其墓室深約8米,南北向長約16米,東西向寬約17米,由一條長長的墓道斜向從南邊連入墓室。為了保護遺址本體,遊客將從墓室上方另外建好的通道進入主墓,在觀景台上俯瞰整個墓室的布局。

作為目前發現的唯一一座漢制列侯「標本墓」,劉賀主墓之前一直處於保護施工狀態,人們只能在外圍看到相關禮儀性建築的夯土基址以及水井、道路和排水遺存。如今,新開放的劉賀主墓將通過原貌展示、考古復原、數字演繹等多種手段演繹介紹各分區及藏品的基本情況,觀眾也可以在現場運用裸眼3D等技術沉浸式地與考古遺蹟面對面,感受文化遺產的本真魅力。未來,遺址公園還將繼續推進館藏金屬器、漆器及竹簡等文物的保護、修復和展示,以活化文物利用,提升遊客文化體驗,切實將海昏侯國遺址公園打造成為大遺址保護的「江西樣本」和江西文化新名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f050335e01539a6b8b2dfb2d63bbeda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