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發麟
從1938年10月廣州淪陷,廣東省政府遷至曲江縣城韶關(後期遷平遠大柘),至1945年9月抗日戰爭勝利結束。在近八年時間裡,許多穗、港、澳的公、私立大、中學校輾轉遷至粵北各地,於是一向文化教育落後的粵北山區,頓時呈現出一派教育繁榮的景象,成為抗戰時期的教育中心。
(一)
1938年夏,廣東當局成立「廣東省高中以上學生集中軍事訓練總隊」,規定全省大學生和高中二年級以上的學生,分別集中在廣州石牌的國立中山大學、廣州河南的康樂村私立嶺南大學、廣州市東北郊的雞頸坑進行軍事訓練。1938年10月12日,日本侵略軍在惠陽縣大亞灣登陸後,參加軍訓隊的學生紛紛疏散,不少大、中學校輾轉遷至粵北,其中大專院校有:
國立中山大學
廣州淪陷,國立中山大學大部分學生離開軍訓隊,部分學生無家可歸,隨軍訓隊轉移至連縣星子鎮。這是粵北山區有史以來第一次出現的一所最高學府。至1939年1月,該校一度遷往雲南省澄江縣。
1940年6月,中山大學從雲南省澄江縣又遷回粵北,許崇清再次出任校長。校本部和先修班設在樂昌縣坪石鎮,文理學院設在坪石鎮的鐵嶺,理學院設在坪石鎮的塘口,工學院設在坪石鎮的三星坪,醫學院設在樂昌縣城外河南水,法學院設在樂昌縣武陽司(後再遷至車田陂),師範學院設在乳源縣管埠。中山大學遷校坪石時,復設附屬中學,附屬於師範學院。由於校舍分散,設備極差,給教學上帶來很大因難,但師生艱苦奮鬥,克服種種困難,堅持教學,終於在遷校的當年就有415名學生畢業。
1945年1月22日,韶關淪陷,中山大學師生紛紛疏散,於是校本部和各院分別轉移到東江地區和連縣,至抗戰勝利後才遷回廣州。
省立文理學院
該學院前身是省立教育學院。廣州淪陷時,省立教育學院部分學生隨軍訓隊轉移至連縣星子鎮,部分學生疏散回家,那時學院已遷至廣西省。至1939年8月,學院及其附屬中學從廣西省融縣遷至乳源縣侯公渡,易名為「省立文理學院」,仍由林礪儒擔任院長,並附設體育專修科,將省立體育專科學校裁併。年底,再遷至連縣東陂。由於林院長聘任進步人士郭大力、張票源等任教,以民主方式辦學,平時引導學生看進步書報,引起國民黨反動派的不滿,以停撥經費作威脅,逼林辭職。因此,學院裡中共地下黨組織便領導進步師生掀起聲勢浩大的「挽林」運動,帶領學生由連縣東陂步行至韶關向省政府請願,要求林留任,未果。林卒於1941年冬離職,由省教育廳廳長黃麟書兼院長。
1942年春,文理學院從連縣東陂遷至曲江縣桂頭圩(今乳源縣桂頭鎮),翌年由黃希聲任院長。
1945年1月,曲江縣淪陷,師生倉皇疏散,學院遭受重大損失,最後才在連縣東陂舊院址收容師生,不久,便遷往羅定縣複課。
省立藝術專科學校
1940年春,在韶關西北郊塘灣創辦廣東省立藝術專科學校,初名為「廣東省藝術館」,設戲劇、美術、音樂三個部。館長由省教育廳廳長黃麟書兼任,副館長趙如琳兼戲劇部主任,教務主任胡根天兼美術部主任,黃友棣任音樂部主任。學生來源是由機關、團體、學校保送有一定基礎的藝術愛好者並經考試錄取,學習期限由三個月至半年。當時,曾組織學生演出抗敵戲劇、歌曲和舉行畫展。
1940年底遷至連縣,1941年初又遷回韶關,在北郊五里亭設校,建大棚七八座作校舍,易名為「廣東藝術院」,學制改為兩年畢業。一年後,由於院內科系尚未達到學院體制,仍復名「廣東省立藝術專科學校」。1942年底,再遷校於韶關西北郊上窯村。當時,師生組織「實驗劇團」,所演出的內容和演技方面不斷提高,頗負盛名。1944底因戰事又遷至連縣。1945年1月韶關淪陷後,再由連縣輾轉遷往連山、廣西等地,後至羅定縣複課。
省立法商學院
它的前身是省立勷勤大學的商學院,由陸嗣曾任院長。學院曾先後從廣州遷至遂溪、信宜等縣。1941年秋,遷至曲江縣桂頭圩(今乳源縣桂頭鎮),把當地原有的數座糧倉,稍加改建,並添建簡易平房多座,於當年10月底正式上課。仍設立會計、銀行、工商管理等學系,也曾一度增設統計學系(只招了一年級新生一班便停辦,學生約50人,於升上二年級時分別轉入其他學系)。學院還開設適應戰時需要的戰時經濟、戰時財政兩門講座,並為廣東銀行培訓行員,並辦過銀行訓練班一期,兩年畢業,屬大學專科程度。學院學生約200餘人。當時由於師資奇缺,只得聘請遷來韶關的中央、省機關單位的一些專業人員兼課,同時還聘請一些專家如秦元邦、蔡世英、曾仲謀、彭塵舜、陳南山、吳勝己、丁景堪、區萃侖等來院上課。1943年1月,陸辭職,由遷至桂頭之省立文理學院的院長黃希聲兼任。1944年1月,黃辭職,由黃典元教授接任。1945年1月,曲江縣淪陷後,再遷至信宜縣。
私立嶺南大學
1941年底,香港淪陷,私立嶺南大學校本部從香港遷校於曲江縣仙人廟大村,農學院(二年級以上)則遷至樂昌縣水牛灣,醫學院分散在韶關河西醫院及江西中正醫院上課。校長是李應林。1945年初,農學院部分師生在李沛文院長的帶領下,從樂昌縣水牛灣轉移到梅縣。抗戰勝利後,全校遷回廣州。現任美國總統府出口委員會副主席、美國共和黨少數民族事務委員會主席、飛虎國際航空公司總裁、國際人民交流協會執委的陳香梅女土,曾於仙人廟私立嶺南大學文學系就讀。
私立廣州大學
廣州淪陷後,私立廣州大學遷校於香港。香港淪陷後,又遷校於韶關西北郊上窯村,將文,法兩學院合併為文法學院,停辦教育學系和社會學系。增設商學院,內設會計學系、銀行學系和工商管理學系。計政班增設銀行班和新聞班。計政分班則設在曲江縣桂頭圩(今乳源縣桂頭鎮)。
1943年8月,校長陳炳權赴美考察兼為廣州大學募捐,由王志遠接任校長。1944年冬,粵北戰局緊張,部分師生疏散至羅定縣複課。1945年1月曲江縣淪陷,全體師生輾轉疏散至連平、興寧等地設校。
私立中華文化學院
私立中華文化學院的前身是中華文化學院國文專科學校,創辦於1942年秋。院長吳康。當時設校於樂昌縣坪石鎮。1944年秋,增設大學部,設置中國文學系、史地學系、新聞學系,並設置文哲學部、史地學部、生物學部等三個研究部,共有學生一千多人。1945年1月,坪石一度陷落,學院遂東遷梅縣。
私立廣東國民大學
香港淪陷後,私立廣東國民大學遷於曲江縣,校長為吳鼎新,1944年遷至羅定縣。
私立南方商業學校
該校屬大專院校,創辦於1944年1月,校址在韶關北郊黃崗小學內,以張導民為學校董事會董事長,許崇清為校長。設財務、會計、銀行三科。同年夏,戰局緊張,韶關進行緊急疏散,乃遷校於連縣。1945年1月,又遷往梅縣與分校合併。
(二)
抗戰時期,從穗、港、澳輾轉遷至粵北各地的中等學校為數也不少。有普通中學、中等師範、職業中專。國立、省立、私立的都有,在私立中有教會辦的學校。抗戰勝利後,絕大多數學校遷回原址,但亦有極少數學校仍留在粵北,成為粵北地區的學校。
一、國立學校
國立中山大學附屬中學
創辦於1909年,原為兩廣優級師範附屬中學。廣州淪陷後停辦。1941年,中山大學遷校樂昌坪石,復設附屬中學,校長司徒漢賢。
國立華伊第二師範學校
1942年8月創辦,10月開學,學制三年畢業,學生公費待遇,第一屆招生240人。該校歸教育部和僑務委員會領導,校長為鄭伯豪(國民黨中央調查統計局成員),校址在樂昌縣武陽司。1944年底,戰局緊張,邀遷校於江西省安遠。
國立華僑第三中學
1942年春,設校於樂昌縣安口村。1944年下半年,遷往連縣三江(今連南瑤族自治縣縣城三江鎮),設高中、初中,校長周元告。
二、省立學校
省立粵秀中學
它的前身是省立文理學院附屬中學。1939年8月遷校於乳源縣侯公渡,由丁景堪任校主任。同年底,遷校縣東陂區塘頭坪村。1944年改名為「省立粵秀中學」,獨立設校,校址從東陂區塘頭坪村遷至學院舊址江夏村。
省立執信女子中學
香港淪陷後,於194年11月從澳門遷至樂昌縣,當時金曾澄任校長。1943年,改名為「省立執信中學」,招收男女生。同年2月,由林寶權任校長。1944底,遷校於仁化縣恩村。
省立仲元中學
2018年,由仲元中學師生主創的大型原創校史音樂劇《那年那月的仲元人》在廣州上演,兩天內連演四場,引人矚目。這是廣州首部由一所中學自編自導自演的大型音樂劇,演繹的是該校校史上振聾發聵的真實一幕:1945年1月24日,仲元中學第四任校長梁鏡堯率領師生與日寇打響正面遭遇戰,直至英勇殉國。(仲元中學供圖)
廣州淪陷後,於1939年秋遷至韶關南郊二公里鶴沖鄉,學生約300人。當時的校長為鄧仕采(北伐戰爭前,國民黨粵軍將領鄧仲元之弟)。不久鄧去了惠陽當縣長,由黃敏余代校長。是年冬,韶關戰局緊張,遂遷至連縣星子。1940年1月遷回韶關。1941年夏,由梁鏡堯任校長。1944年冬,日寇緊迫韶關,師生紛紛疏散。1945年1月24日,當日寇侵犯韶關時,校長梁鏡堯率領留校師生員工30多人進行抗擊,不幸中彈犧牲。同時犧性的有梁校長的長子梁鐵、教師梁冠球、學生張國常,鄧煥燎、張永濤、梁加林等,受傷的師生有五六人,其中教師許家寶(中共地下黨員,現名許克)和梁校長的次子梁元博(現是廣州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水聲學學會理事,中共黨員)身負重傷(後致殘廢)。除許家寶就地掩蔽護理外,其餘師生用擔架抬著傷員向東轉移至興寧等地。1986年8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追認梁鏡堯、梁鐵為革命烈士,發給證明書,同時發給梁元博特級殘廢證。
省立志銳中學
它的前身是廣州建國中學,於1937年8月改為志銳中學,校址在當時的廣州德宜西路中山紀念堂之右側。1938年10月,廣州淪陷後停辦。1939年12月在始興縣學宮(今始興中學),復校,校長仍為張天爵。當時在四戰區難童中挑選80餘人為基本學生,加上一部分由四軍送來之先烈遺裔,共約百人。由於年齡、程度關係,編為初中一年級兩班,複式小學三班。
1941年7月,由於粵北戰事緊張,遂迂校於廣西省柳州大橋。同時,在韶關筆峰山簏(今韶關市北郊十里亭)著手興建新校舍。1942年春,遷至十里亭新校舍,有教室及學生宿舍五座,教職員住宅六座,秋季辦高中部。在此期間,日本飛機襲韶,兩度濫炸該校,落彈數十枚,以致全校建築暨圖書、衣服等遭受重大損失。四戰區司令長官、學校名譽董事長張發奎電至,謂「敵人毀之,我必復之」,並一面收拾頹垣,繼續上課,一面撥款修茸,歷時三月,又恢復舊觀。1943年冬,耗資110萬元,建大膳堂、寢室、課塞、總辦公廳等五座,並辟周徑400米之運動場一個。1944年春雨季之前,趕築廣達百尺之天然游泳池,至夏季,全校建築大致完成。同年9月,由於韶關戰事吃緊,又再遷校於始興縣城。
韶關淪陷後的1945年6月29目,該校學生暴動,將反動校長楊瑜、事務主任李哲、軍訓教官李子述槍斃。迨後全校師生被迫離校,從始興縣東行旅次連平、梅縣、龍川、廣州到番禺縣,暫借市橋鄉輔群中學為臨時校址,於11月開始複課。次年8月遷回韶關互勵路復辦(校址在今市委大院內)。抗戰勝利後留在韶關,幾經變遷,途成為今天之省立北江中學。
省立廣州女子范學校
該校創辦於1908年,廣州淪陷後停辦。1940年6月在韶關北郊黃塱壩復校,設師範科、筒易師範班及初中,後再增設附屬小學。校長仍由李雪英擔任。當時有學生373人,教職員26人。1942年6月,遷校連縣城西鷺鶿嘴,兼辦國民教育師資短期訓練班,學習期限半年畢業。
省立江村師範學校
該校創辦於1929年3月。廣州淪陷後,遷至解關北郊黃塱壩,校長戚煥堯。
省立廣州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它的前身是省立第一農工職業學校。不久,該校易名為省立廣州農工職業學校。廣州淪陷後,於1938年12月21日迂校於樂昌縣北鄉,1944年又易名為「省立工業專科學校」,校長為黃巽。
省立仲愷農業職業學校
1940年2月遷校於澳門,不久,遷至樂昌縣桂花村,由金曾澄、陳頌碩先後繼任校長。當時停辦初級農蠶科,改設為高級農業職業學校。1943年1月改為省立學校。1944年6月,遷校於新興縣。
三、私立學校
私立知用中學
1942年秋,從澳門遷校至乳源縣,不久,又遷校湖南省宜章縣白石渡。翌年夏再遷至廣東省鬱南縣。當時的校長為張瑞權。
私立南武中學
廣州淪陷後遷校於香港,香港淪陷後停辦。不久,該校粵北校友復在韶關籌辦南武中學,設高中、初中。校長由該校早期畢業生范公超、郭蔭棠先後繼任,校址在韶關市北郊河邊廠。
私立培正培道聯合中學
該校為美國浸信會辦,原為廣州培正中學和培道女子中學。廣州淪陷前夕,均遷往香港,後因香港戰局緊張,於1941年11月先後遷至樂昌縣坪石設分校。當時,因培道女中沒有能力單獨辦分校,遂以培正中學分校教職員為主,成立「私立廣州培正培道聯合中學」,以培正中學事前建好的一批臨時校舍(計九十大幢)作校舍,校長為趙恩賜。1945年初,坪石淪陷,聯校遷於湖南省桂東縣。
私立真光中學
該校為美國長老會辦。廣州淪陷後遷至韶關西北郊上窯村,設高中、初中,校長何蔭棠。
私立培莢中學
該校為美國長老會辦。廣州淪陷後遷至韶關東河壩,設高中,初中,校長傅世仕。
私立青年會中學
該校為廣州基督教背年會辦。在廣州淪陷後遷至韶關。
私立嶺南大學附屬中學
美國基督教會學校。香港淪陷後,隨嶺南大學大學部遷至曲江縣仙人廟。嶺大校長李應林兼校主任。
私立基督教聯合中學
該校是在1941年9月,由遷至粵北各地的私立嶺南大學附中、培正、培英、真光、美華、協和、真中和香港的嶺英、協恩、澳門欺廣中等10間中學合併而成。1942年7月立案,校長簡國銓。校址在連縣城西雙喜山(今連州鎮一中校址)。抗戰勝利後,各校均遷回原地復辦,基聯中學則留在連縣,改由連縣基督教會接辦。解放後,縣政府接收,改為連縣第一中學。
私立中德中學
該校為留德同學會所辦。廣州淪陷後遷至韶關西河。設高中、初中,外語課只教德語。校長潘尹,校址在令沙湖公園路口附近。1945年1月,韶關淪陷,師生疏散至曲江大塘、楓灣,然後轉移到東江地區。
私立黃埔中正中學(廣州市第六中學)
圖為廣州市第六中學遷至陽山縣的辦學舊址:學發公祠。(資料圖)
圖為廣州市第六中學原校長蔡定基先生為陽山學發公祠授辦學舊址紀念牌。
廣州淪陷後,遷至韶關東河壩,設高中、初中,校長鄧振亞。1945年春,從韶關遷至陽山縣七拱,同年遷廣州改為省立學校。
私立廣州大學附屬中學
廣州淪陷後隨大學部遷校於香港。香港淪陷後,又隨大學部遷至韶關西北郊上窯村,設高中初中。
私立華英中學
美國基督教循道公會主辦。1941年底從香港遷至韶關河西,以英光小學校舍為校址。1942年複課,有學生300人,教職員20餘人。當時楊景循校長辭職後,由校會主席司徒衛兼任校長。在此期間,中山大學師範學院各科教授亦先後來校輔導教學。1943年底,在粵北運動會上獲女子總錦標。
1943年度下學期,謝志理任校長。1945年5月,粵北戰局緊張,學校組織未能疏散回家的員工學生80多人分水陸兩路去連縣,借雙喜山基聯中學宿舍暫住。9月返韶在原址複課,學生增至400多人。1945年1月又疏散至曲江縣龍歸多田村租民房上課。抗戰勝利後遷回佛山原址。
私立力行中學
廣州淪陷時停辦。1942年8月在曲江縣犁市設校,只開設初中。校長黎英。
此外,在抗戰期間,曾一度遷至粵北的學校還有欽州師範學校(址設連縣東陂)、瓊崖中學粵北分校(在韶關西河,今北江中學後山)等。
(原文節選於由政協韶關市委員會1989年出版的《韶關文史13》一書,南粵古驛道網采編整理。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南粵古驛道網聯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ef91om4BMH2_cNUgzst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