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逢時的加強版斯維爾德洛夫級,被赫魯雪夫一刀砍掉,全部拆毀

2019-08-16     顧氏造船廠廠長

本文部分文字內容由施展/北方機械製造生產聯合體授權發表

參加#盤點退役裝備#活動

68-бис-ЗИФ型輕巡洋艦方案圖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航空技術的進步帶給海軍最大的變化就是海軍主力艦的變更。決勝於千里之外的航空母艦在二戰歷次海空廝殺中的表現使得世界各國海軍都意識到,艦艇防空能力已經上升為艦艇戰術技術性能的關鍵指標之一。隨著二戰的結束,美國和蘇聯這兩個大國在意識形態、軍事政治形成全面對峙的局面已不可避免,這也給剛剛走出戰火的蘇聯海軍帶來了更大的難題。就算是戰後最新建成的68К型和68-бис型輕巡洋艦,也根本無法撐過強大的美國航母艦載機隊的第一波空中打擊。

防空火力仍顯不足的68-бис型輕巡洋艦(本廠長繪製)

作為68К型和68-бис型輕巡洋艦上唯一的小口徑防空武器,代表戰前技術水平的В-11M型雙聯裝37毫米防空炮早已是落後於時代的產品了。其開放式的炮位不僅無法抵禦近失彈的傷害,也無法為炮手提供有效的核生化防護,低效的手動裝彈設計更是嚴重製約了防空火力的發揮。

手動裝彈的 В-11 型雙聯裝 37 毫米防空炮

其實在1946~1947 年,海軍軍械中央設計局就已經基於СМ-7型45毫米自動火炮衍生出了多種單裝、雙聯裝或四聯裝形式及炮塔樣式的火炮裝置。這當中採用雙聯裝穩定炮座的型號為СМ-16型,計劃配備於戰後新設計的魚雷-火炮驅逐艦;而四聯裝的СМ-20型則計劃用於24型戰列艦、82型重巡洋艦等一系列大型水面戰鬥艦艇。

СМ-16型雙聯裝45毫米防空炮的炮座穩定原理與СМ-5-1型雙聯裝100毫米炮相同,即通過水平安裝於火炮耳軸的「半徑」型陀螺穩定器,來達到以16°/秒的穩定速度在最大±20°的搖擺角度上實現火炮的穩定。但此設計除了構造複雜等弊端外,超重也是一個嚴重的問題,СМ-16型火炮僅穩定部位就重達7噸多。

不過,第17中央設計局還是在1948年5月根據海軍造艦總局安排的任務,對在68-бис型輕巡洋艦上配備СМ-16型防空炮的問題進行了研究,其工程編號為68-бис-СМ-16型。經過計算,在用СМ-16型雙聯裝45毫米防空炮及新的「錨鏈孔」型炮瞄雷達取代全部的В-11型防空炮後,68-бис-СМ-16型艦的排水量將增加300噸,船舶穩性也會下降14%。

41型驅逐艦「不懼」號

最終,除在41型驅逐艦「不懼」號上接受測試外,СМ-16型炮沒有實現批量裝備。而另一款採用非穩定炮座設計的 СМ-20型四聯裝45毫米防空炮的技術設計在1950年4月11日獲得批准,並在第7「伏龍芝」製造廠投入批量生產,定名為СМ-20-ЗИФ型。

1952年8月1日,蘇聯部長會議下發了第3574-1412號決議,要求設計裝備在68-бис型輕巡洋艦上的四聯裝45毫米炮。此外,68К型和26型巡洋艦也計劃在大修期間換裝這種防空炮。СМ-20-ЗИФ型四聯裝45毫米防空炮自然成了最佳候選,但它並不能直接搬用到這些艦上。其原因就是СМ-20-ЗИФ型炮的驅動電機採用的是電制為220伏(或380伏)、50赫茲的三相交流電,而68-бис型等艦上的發電機輸出的都是220伏的直流電,因此無法直接為這些艦換裝СМ-20-ЗИФ型炮,需要對火炮電力驅動裝置和部分系統的設計做出修改。

不過,這對蘇聯工程師來說並非是難事。他們的做法很簡單,就是為СМ-20-ЗИФ型火炮更換直流驅動電機以適配68-бис型艦上的直流配電系統。其設計工作被交給1949年從海軍軍械中央設計局獨立出來的列寧格勒第7中央設計局,設計人員將СМ-20-ЗИФ型炮上原本安裝的1台МАП-31-4型俯仰驅動電機(功率5千瓦,轉速1465轉/分鐘)和1台МАП-41-4型水平驅動電機(功率10千瓦,轉速1465轉/分鐘)交流電機分別換成了КПДМ-2Ш型(功率5.2千瓦,轉速1460 轉/分鐘)和КПДМ-2Ш型(功率11千瓦,轉速1410轉/分鐘)。1953年第三季度,首門直流電機版的СМ-20-ЗИФ型炮原型炮在第7製造廠完成生產,在通過了次年6月3日至12月的靶場試驗後,最終定名為ЗИФ-68型四聯裝45毫米防空炮。

在技術性能上,ЗИФ-68與其母型СМ-20-ЗИФ型炮基本相同。每座火炮的備彈數為800發,可通過遠距離遙控、在炮塔內根據射擊指揮儀或準直儀的數據進行發射控制,也可以手動進行操控。火炮身管的俯仰範圍為-13°~+85°,垂直瞄準速度25°/秒(手動模式為2.4°/秒);炮塔的水平射界為±200°,水平瞄準速度30°/秒(手動模式為2.28°/秒),不含彈藥在內的火炮裝置全重在16200~16500千克。火炮從艦載「俄尺-Б」型炮瞄雷達那裡獲得射擊諸元,並由「俄尺」型射擊指揮儀實現控制,總射速高達640發/分鐘(4×160 發/分鐘)。

СМ-20-ЗИФ 型四聯裝 45 毫米防空炮

ЗИФ-68型炮配備了兩種彈重均為1.41千克的45毫米彈藥:裝藥量50克的Ф-75型高爆彈和裝藥量60克的ОР-75型曳光破片殺傷彈,都採用МД-45或МД-45М型引信。發射藥量為4.52千克,藥包長度530~535毫米,套筒長387毫米,重2千克。炮彈初速為1080米/秒,對水面和岸上目標的最大射程為9150米,對0~300米/秒飛行速度的空中目標的斜距射程則為5500米。

為了搭載ЗИФ-68型四聯裝45毫米防空炮,第17中央設計局也在總設計師薩維切夫的領導下開始了編號為68-бис-ЗИФ型工程的技術設計工作。68-бис-ЗИФ型輕巡洋艦用6座ЗИФ-68型火炮取代了68-бис型艦上16座 В-11М型炮,提高了艦的生命力,還加裝了新型雷達和成套通信設備,艦員編制數量減少到1224人。

出於改善適航性能的考量,設計局曾在68-бис-ЗИФ型的技術設計中提出將艏部拉長6米,但在1954年7月被海軍和造船工業部否決。也就是說,68-бис-ЗИФ型輕巡洋艦的主尺度與正在船台上批量建造的68-бис型完全相同,只不過標準排水量稍稍增加到13720噸,滿載排水量為16780噸(滿載吃水7.4米)。而為了補償排水量增加帶來的船體穩性降低,船舷的6個燃油艙會在燃料用盡後灌入海水作為壓艙水。

艦上其它的裝甲防護、主動力裝置、主副炮以及水魚雷武器配置還有備彈數基本不作變動,僅СМ-5-1型雙聯裝100毫米炮的炮瞄雷達統一換為更為完善的「錨-М」型。無線電電子設備方面,艦上新配備了「珊瑚-11А」型和「珊瑚-14А」型電子對抗設備,「暗礁」型對海搜索雷達換為升級型號「暗礁-А」,「俄尺-Н」型對空搜索雷達和「俄尺-Б」型炮瞄雷達則成為標準裝備。

本廠長繪製的68-бис-ЗИФ型輕巡洋艦方案圖

68-бис-ЗИФ型輕巡洋艦的批量建造工作依舊被安排給了第189造船廠、第194造船廠、第444造船廠和第402造船廠,總建造數量是11艘(整個68-бис系列的建造數量應為25艘)。68-бис系列的第15艘,同時也是68-бис-ЗИФ型的首制艦是1951年6月在列寧格勒的第194造船廠開工的「謝爾巴科夫」號(建造編號№627)。從開工時間上看,這艦是緊接在同廠建造的第2艘68-бис型輕巡洋艦「亞歷山大·涅夫斯基」號(建造編號№625)下水後的當月鋪設龍骨的,這也展現了蘇聯時代造船工業高效的船台利用率。

下水後的「瓦良格」號艦體

配套武器的生產進度也很快。第7製造廠在1955年就完成了30座ЗИФ-68型火炮裝置的批量生產,其中12座被送往列寧格勒的第189造船廠,餘下18座被平分給了第194造船廠、第402造船廠和第444造船廠。這30座火炮將首先裝備在完工率最高的「謝爾巴科夫」號、「塔林」號、「喀琅施塔得」號、「庫濟馬·米寧」號(後改名為「阿爾漢格爾斯克」號)和「科爾尼洛夫海軍上將」號這五艘68-бис-ЗИФ型艦上。而就在50年代初蘇聯海軍與造船工業大發展的繁榮景象背後,一場震驚蘇聯全軍、大刀闊斧的軍事改革正在醞釀當中!

核武器的出現,代表著軍事技術的一次新革命。蘇聯儘管在1949年也擁有了自己的核武器,但就核武器以及投送平台的質量、數量而言都遠遠不及美國。在這一背景下,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即尼基塔·赫魯雪夫執政時期,蘇聯決心在短時間內完善自己的核武器和運載工具,並制定了一系列在假想敵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條件下遂行作戰任務的戰鬥條令。在科技進步推動和軍事技術革命影響下,一場涉及武器裝備、編制體制、軍事學說、部隊教育訓練等諸多方面的蘇聯武裝力量改革悄然拉開帷幕。

這次軍事改革的實質在於向飛彈核武器及與之相適應的達成戰爭戰略目標的新方法飛躍過渡,核武器與火箭飛彈武器得到了大力的發展。而在這場改革之中,赫魯雪夫對各軍兵種的發展規劃做出了非專業性的干預,蘇聯海軍以及在史達林時期由庫茲涅佐夫等人所制定的水面艦艇發展計劃很快成為了首批犧牲品。

停工後的「瓦良格」號和「喀琅施塔德」號

1955年10月,赫魯雪夫在黑海之濱的塞瓦斯托波爾主持了制定新的十年造艦計劃的政府成員會議。這場會議是在「海軍作戰裝備已形成的經驗不適應新的形勢」的基調下進行的, 赫魯雪夫在會議一開始就亮明了自己的觀點:「……在有了現代化探測和通信手段並配之以大規模殺傷性飛彈武器的情況下,那些笨拙的大型水面艦艇是否可以結束自己的歷史使命了呢?水面艦艇將要成為累贅……在發展了飛彈武器的情況下,繼續發展艦載火炮和海岸炮是不適宜的……水面艦艇的那層裝甲都抵擋不了飛彈武器,更不要說核武器了。」

主導蘇聯軍事改革的赫魯雪夫

時任國防部長的蘇聯元帥朱可夫也附和赫魯雪夫發表了如下見解:「在未來的戰爭中,我們在海上將要面對的是強大敵人……海軍航空兵和強大的飛彈武器的作用在海上戰場將有決定性的意義……我們不必與假想敵在水面艦艇數量上展開競賽。」 言下之意就是,裝備火炮武器的傳統巡洋艦在新的技術條件下,已經完全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前來參加此次會議還有以蘇聯海軍元帥庫茲涅佐夫為首的海軍代表,不過他們顯然沒有自己的發言權。

因為在軍事思想上和赫魯雪夫相左而第二次被降職的庫茲涅佐夫

當年10月,隸屬於黑海艦隊的戰列艦「新羅西斯克」號在其錨地爆炸沉沒,造成611名艦員喪生。當年12月,在赫魯雪夫的默許下,國防部長朱可夫解除了庫茲涅佐夫海軍總司令兼國防部第一副部長的職務,而接替他的便是之後執掌蘇聯海軍30年的原海軍副總司令、海軍上將軍銜的戈爾什科夫。

繼庫茲涅佐夫擔任蘇聯海軍總司令的戈爾什科夫

在赫魯雪夫後來出版的回憶錄中,曾就他任蘇聯最高領導人時期有關海軍改革及他對火炮巡洋艦的一些觀點專門進行了闡述:「在史達林去世前,我們新添了一些軍艦(指批量建造的68-бис型輕巡洋艦)。它們的建造幾乎占用了蘇聯(造船)工業的全部生產能力。但一旦爆發戰爭,這些軍艦並不能起到明顯的作用。這些軍艦隻有在列寧格勒、塞瓦斯托波爾和符拉迪沃斯托克舉行海軍閱艦式時才是好東西,它們氣勢不凡,令人賞心悅目。然而,花在海軍身上的錢並不是為了讓他們來參加檢閱的。」

停工後的「謝爾巴科夫」號

經過國防部和總參謀部的討論後,赫魯雪夫下令放棄68-бис-ЗИФ型輕巡洋艦的建造計劃。在新任海軍總司令戈爾什科夫的配合下,所有正在建造中的68-бис-ЗИФ型艦陸續停工,隨後完全中止。此時,建造進度最快的「喀琅施塔得」號已經開始進行系泊試驗,其技術準備程度已達84.2%;其餘的「謝爾巴科夫」號、「科爾尼洛夫海軍上將」號、「塔林」號、「阿爾漢格爾斯克」號、「瓦良格」號還有「符拉迪沃斯托克」號的完工率分別為80.6%、75.1%、70.3%、68.1%、40.0%和 28.8%,有些艦已經完成了艦員編制的組建,並開始上艦訓練和熟悉設備。此外,原計劃在第189造船廠和第444造船廠開工的同型艦也直接取消了建造計劃,船廠富餘的產能轉為建造563型大型油船。

陳列在尼古拉耶夫造船與海軍博物館中的563型大型海上油船模型。

68-бис-ЗИФ型輕巡洋艦各艦建造情況

「喀琅施塔得」號

1953年4月在列寧格勒的第189造船廠開工(建造編號№453),同年9月25日列編海軍艦艇名錄,艦名繼承自未建成的69型重巡洋艦「喀琅施塔得」號。1954年9月11日下水,至停工時完工率已達84.2%。該艦於1959年9月2日除名,並在列寧格勒被拆解。

本廠長繪製的停工時的「喀琅施塔德」號推想圖

「塔林」號

1953年8月25日列編海軍艦艇名錄,艦名繼承自未建成的83К型重巡洋艦「塔林」號(原名「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原德制重巡洋艦「呂厝夫」號)。同年9月28日在列寧格勒的第189造船廠開工(建造編號№454),1955年5月28日下水,停工時完工率為70.3%。1959年9月2日從海軍除名,在列寧格勒被拆解。

本廠長繪製的停工時的「塔林」號推想圖

「瓦良格」號

1954年2月5日列編海軍艦艇名錄,同日在列寧格勒的第189造船廠開工(建造編號№460),艦名繼承自沙俄海軍的「瓦良格」號一等防護巡洋艦。1956年6月5日下水,停工時完工率為40.0%。1959年9月2日從海軍除名,在列寧格勒被拆毀解體。

本廠長繪製的停工時的「瓦良格」號推想圖

「謝爾巴科夫」號

1951年6月在列寧格勒的第194造船廠開工(建造編號№627),同年8月31日列編海軍艦艇名錄,以蘇聯國務和黨的活動家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謝爾巴科夫命名。1954年3月17日下水,停工時完工率80.6%。1959年9月2日從蘇聯海軍艦艇名錄中除名,在列寧格勒被拆毀解體。

本廠長繪製的停工時的「謝爾巴科夫」號推想圖

「科濟馬·米寧」號(「阿爾漢格爾斯克」號)

1951年8月31日列編海軍艦艇名錄,以在1612年俄波戰爭中率領軍隊擊敗波蘭的俄國商人科濟馬·米寧命名,此艦名繼承自1878年建成的帝俄海軍一等巡洋艦「米寧」號。1952年6月在列寧格勒的第194造船廠開工(建造編號№628),1953年秋季下水後,由浮箱通過白海-波羅的海運河運往莫洛托夫斯克第402造船廠繼續建造。1953年9月25日,「科濟馬·米寧」號更名為「阿爾漢格爾斯克」號,建造編號改為№303,其艦名繼承自衛國戰爭時期從英國租借使用的原「君權」號戰列艦。停工時完工率68.1%,1959年9月2日從蘇聯海軍艦艇名錄中除名後在阿爾漢格爾斯克被拆毀解體。

本廠長繪製的停工時的「阿爾漢格爾斯克」號推想圖

「德米特里·頓斯科伊」號(「符拉迪沃斯托克」號)

1951年8月31日列編海軍艦艇名錄,以領導羅斯人民反對蒙古韃靼軍隊的弗拉基米爾和莫斯科大公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頓斯科伊命名,艦名繼承自1905年5月16日在對馬海戰中為避免被俘獲而自沉的帝俄海軍一等巡洋艦「德米特里·頓斯科伊」號。1953 年 4 月在列寧格勒的第194造船廠開工(建造編號№629),1954年秋季下水後,由浮箱通過白海-波羅的海運河運往莫洛托夫斯克第402造船廠繼續建造。1953年9月25日,「德米特里·頓斯科伊」號更名為「符拉迪沃斯托克」號,建造編號改為№304。停工時完工率28.8%,1959年9月2日從蘇聯海軍艦艇名錄中除名,在阿爾漢格爾斯克被拆毀解體。

本廠長繪製的停工時的「符拉迪沃斯托克」號推想圖

「科爾尼洛夫海軍上將」號

1951年8月31日列編海軍艦艇名錄,以在克里米亞戰爭中陣亡的塞瓦斯托波爾城防指揮官科爾尼洛夫海軍上將命名。同年11月16日在尼古拉耶夫的第444造船廠開工(建造編號№395),1954年3月17日下水。停工時完工率75.1%,1959年9月2日從蘇聯海軍艦艇名錄中除名,1960年在英克曼被拆毀解體。

本廠長繪製的停工時的「科爾尼洛夫海軍上將」號推想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eO2x_20BMH2_cNUgZoM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