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綁架的明星們

2019-09-19   悅己SELF

對周杰倫阿信「周五組合」新歌的評價,熱度居高不下。

眼看著這首新歌的風評,從上線當晚的「QQ音樂崩了」、「這才是頂流」,到「新MV的梗你看懂多少個」、「周杰倫最懂青春」,再到「真的好聽嗎別尬吹了」、「說真的不好聽情懷罷了」,到現在的「40歲的周杰倫格局是不是越來越小了」。

梨突然覺得,好嚴格喔。

現代人真的活得太難了,除了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要綁手綁腳瞻前顧後,還有一大堆「應該做的事」正在排隊等候。

公眾人物尤甚,生活在放大鏡下的他們,約定俗成地承擔了「模範」的指責。他們的一言一行容錯率皆為0,必須接受每一個人觀念里的道德標準的束縛——

1

藝人的輝煌事業,必須按照每一個「我」的規劃來,否則可以說是沒有藝德了。

許多時候,大多數人對某一個或者某一群人要求高,往往說明TA(們)是被看好的,畢竟多得是大家「討都不想討」的人。

但這樣的要求,對方並不是一定要接受的,終歸他也只會按照自己想要的軌跡走下去。

這頭,多得是人為周杰倫想好了將來新歌應該加入的元素和題材,想要早日把他拉出「奶茶小公舉」的夢境,那頭兩年前他就在Instagram寫過:「孩子們,我的歌名已經說了#不愛我就拉倒」。

類似的「事業發展綁架案」中,最近牽涉的還有楊冪和佟麗婭,但跟周杰倫不同,她們似乎選擇了「妥協」。

佟麗婭粉絲因為她可能參演新劇《三十而已》鬧過一次脫粉,最終以藝人工作室發微博宣布不會參演該劇告終。

楊冪粉絲抵制她繼續參演所在公司「嘉行」的自製劇,認為她應該多接好劇、好電影,跟不同的、優秀演員、團隊合作,而不是永遠跟嘉行自製劇里的「熟面孔」演員一起,出演「假大空」的自製劇本。

據說,楊冪也不會出演瘋傳的「假大空」偶像劇《許你暖暖的晨光》了。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除了被合約、團隊約束,藝人的事業發展還需要接受「粉絲」、「路好」的規劃。

每個人都可以表達,但不代表你所在的人群都必須認同,不代表當事人必須接受。

演藝事業、歌唱事業或是自己的人生,最終能夠決定並且過下去的,不過本人罷了。

2

性別決定了你必須做的事。

夫妻或者情侶出遊,似乎大家都默認了男人必須推行李車、拿行李。

「劉詩詩產後首現身」的新聞里特地強調「自推行李」,不禁想起當年她坐在行李箱上,吳奇隆在機場推著她和行李箱一起走的視頻出來後,吳奇隆瘋狂被誇「好甜」「好男人」。

如果像郎朗這樣讓新婚妻子拿行李、推行李車的,那就會被「不是男人」淹沒。有沒有受傷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趕緊採購背包和拉杆箱,防槓。

類似「性別綁架案」的,還有梨之前寫過的袁姍姍,她在節目中被告誡:女孩子就應該要會做家務,應該要給將來的男友、老公整理行李。

袁姍姍回答了一句「我為什麼要給他弄啊?我自己都沒整明白。」

加上鏡頭裡她的家比較亂,「女孩子再怎麼樣家務起碼也要弄弄的」成為了那兩天許多人對她的建議。

3

身為公眾人物,有人拍你,你就應該配合。

關於明星私生飯的抵制和爭執從沒有停息過,最近愈演愈烈。

但哪怕是「大好人」魏大勛,在機場被「正規粉絲」站姐圍著追著拍,也遭遇了「你能慢點走嗎?你走那麼快乾啥?」的要求。

拍攝不順、被拒絕拍攝的私生飯們更是什麼都能喊,李現被質問:「幾十萬雜誌誰給你買的?」范丞丞被喊話:「糊成這樣你不知道嗎?」

明星尤其流量明星們,似乎被釘在了一個公開展示的舞台上,走到哪裡都必須是透明的。

4

女明星必須要讓每個「我」都覺得白瘦美,否則可以說是胖得可怕了。

熱依扎因為喜歡穿弔帶,加上身材不符合許多網友對「瘦」的理解,被指「肉多」。

一時間她被「沒身材就別這麼穿了吧」的言論,逼到發微博說:「不好意思礙眼了,我努力練回馬甲線。」

此外牽扯出關於「穿衣自由」的討論持續了好幾天,「弔帶短褲在公共場合有傷風化吧」、「這不就是引人犯罪嗎」等等言論,在女明星之外,綁架了幾乎所有喜歡穿弔帶的女孩兒。

5

有錢就應該捐出來。

這應該是各種公眾人物遭遇到最多的「綁架類型」。

前幾年天津爆炸案時,馬雲的微博就被逼捐大隊攻陷了——

「賺那麼多錢,不捐給個一億說不過去」「你不給天津捐款我就再也不淘寶了」「捐一個億,你應該的」......

憑藉《戰狼》系列爆紅的吳京在九寨溝地震時,也有和馬雲一樣的遭遇。

就連常年低調蓋了上百所希望小學的古天樂,也沒能逃過逼捐。

之前在香港某慈善活動上,有女子舉著「求恩」紅牌現場請古天樂捐款100萬給她,因為她身患重病,古仔不給錢她就要死在香港。

古天樂雖然當時表示會讓工作室核實,如果是真的會盡力幫忙。

前兩天我們提到過,女藝人在各種公開活動中對自己外表要求之高,甚至到了給每一次戴的假睫毛建檔案的極致程度。

後來我們也聽到了一種聲音,「折騰這些有什麼用,這些錢捐了不好嗎?」

大概沒有人會覺得,在自己有能力的情況下,支持公益、慈善事業有什麼不對。

但這該是每個個體主動的付出,主動承擔的社會責任。

不管是否捐了、捐了多少錢、捐了自己財產的百分之多少,都是自我選擇的結果,而不是圍觀群眾的「強烈要求」。

網速和媒介的快速發展,讓本來就可以自由發言的每個人有了發聲的渠道和方式,並且是實時的。

只是這些不同的自由聲音,卻反而在法律和基本道德共識之外,愈發增加了許多「規矩」。

甚至大多數狀況下,這樣的「規矩」形成的基礎,是對部分事實的放大和曲解。比如,當有一個人問道:「這兩隻狗,買哪只好?」那麼他收穫的回答可能一多半都會是:領養代替購買哦。

為了不被狙,很多人可能發朋友圈之前都要互相提醒,小心點,再小心點。

條條框框多了起來,實時監督的眼睛多了起來,依然沒有誰能夠討好每一個人。

哪怕冒著被「綁架」的危險,我們終究無法兼顧,只能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那一樣。

監製:Roro

編輯:Tsing

撰文:Tsing/孟孟/Jiao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