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勇醫生瘦了,圓圓的娃娃臉明顯清減了,但精神看起來很好,沒有一點受傷後的陰鬱。看到他帶著微笑的臉龐,反倒讓人覺得格外心疼。
被砍傷後兩個月零10天,陶勇醫生以一個患者的身份做了直播,跟大家聊了些掏心窩子的話。
陶醫生是國內頂尖的眼科專家,一把手術刀在他手中猶如普羅米修斯的茴香稈,為無數病患偷回了光明的火種。憑他的醫術完全可以拿私立醫院的百萬年薪,可他卻堅持留在公立醫院,為每一個普通人兢兢業業地排憂解難。
他所鑽研的眼科葡萄膜炎領域,是唯一能通過手術讓糖尿病人重見光明的醫術。這是一個極小眾的眼科分支,大多數糖尿病人為了治療慢性病,手頭並不寬裕,生活質量極差,治療眼睛又要花一大筆錢。
陶勇醫生從沒放棄過病患。遇到一些家境不好的病患,他總是積極地想辦法,給他們申請醫學援助,有時甚至自掏腰包給他們治病。
可他做夢也沒想到,自己有一天會被病人砍中數刀。那個病人本不是他的病人,給他做手術的醫生另有其人。病人手術後出現了併發症,陶醫生作為會診的醫生參與了治療,竭盡所能讓他恢復了部分視力。可誰知道眼盲能治,心盲難醫。病人覺得結果不如預期,懷揣菜刀來到醫院,無辜的陶醫生成了出氣筒。
在直播中,陶醫生說,他的一些同事看到他受傷倒地的樣子,看到他頭上包著紗布,比平時腫了2圈的樣子,都接受不了,有個眼科的同事甚至得了PTSD(創傷後壓力心理障礙症),需要服用藥物治療。
可陶醫生本人卻還能雲淡風輕地談論自己的傷勢。他說,有一刀差一點,就要擊碎枕骨,那樣腦子會流出來,他也就沒機會跟大家再見面了;砍在脖子上的一刀,差半公分就會傷到脊髓,那他將大機率高位截癱;還有一刀離頸部大動脈還差一點點……
「老天爺給我留了一條命是有目的的,想讓我有繼續給大家服務的機會,繼續從事我的臨床工作」。
不知道砍傷陶醫生的患者看到這些話會不會懺悔,反正作為旁觀者的我已經濕潤了眼睛。陶勇人如其名,真勇士也!
作為患者,陶醫生覺得自己的傷能好得這麼快,主要因為兩點:
其一、他很樂觀。
陶勇說自己見多了患者的苦難,相比之下,自己的痛苦也沒那麼嚴重。是病人的積極樂觀也影響了他。
有一個來自河南農村的小白血病人,家裡很窮,爺兒倆在北京沒地兒住,他爸爸白天去火車站賣報紙賺點錢貼補家用,晚上就在火車站的躺椅上睡。
這個孩子後來病情惡化,兩隻眼睛都看不見了,但臉上還是帶著發自內心的微笑。同病房的孩子欺負他,說他連個家都沒有。他卻帶著笑容,自豪地回應:我有我爸爸,我爸爸在哪,我的家就在哪!
這個孩子幾個月來經歷了顛沛流離、打針、醫治、化療,命運對他如此吝嗇,他卻永遠微笑以對。他真的不覺得自己可憐,那種從心底里散發出的陽光,不帶半點偽裝,溫暖了周圍的人。
這種樂觀讓陶醫生感動,內化成了屬於他的精神力量。在遭到如此重大的打擊時,他才能有力量去面對本不該他承受的飛來橫禍。
剛剛從打擊中走出來的陶醫生,還牽掛著自己的病患們。他說看著親手治療過的孩子過得好,就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這樣一個內心如同水晶一般的人,命運無論如何也不能將其打倒。
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報之以歌!
其二、他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
陶勇受傷後,很多朋友給他推薦各種專家,他都不為所動。作為醫生,他太清楚信任的重要性了。他曾遇到過一些病患,嘴上說著,「陶醫生,我是專門為你而來的。」結果轉身又去找了別的專家。
看病如同上學,信任永遠是第一位的。既要老師把你的孩子教好,又怕人家水平不行,總是在心裡嘀咕。找了這個老師,又覺得另一個老師比較好,最好把每個老師的絕活集中到一起,都來教孩子才好。其實越是這樣,每一個老師都沒辦法充分施展開來,反而會讓孩子覺得不適應。
求醫也是一樣,找越多醫生,醫生反而會覺得治得好就算了,萬一治不好,該算誰的?每個醫生都只能保守治療,效果反而更差。
陶醫生受傷後就一心一意地在同一個醫生那裡治療,醫生需要他做什麼,他都積極配合。所以他的病好得很快,淤血已經被吸收,頭疼也好了很多。
新冠疫情在國內剛剛平息,我們都在為白衣天使的付出而感動,他們大概是最有職業理想的群體了:
他們是拼盡全力從死神手中搶人的人;
他們是會為患者落淚的人;
他們不是戰士,可他們同樣信奉「若有戰,招必回」;
他們會為了每一個病人的治癒而綻放笑顏,覺得一切辛苦都值得了;
他們中,也有像陶勇一樣,受到患者不公平對待後,仍然不予計較,繼續竭盡全力治病救人的。
可是我很擔心,人類都是健忘的。疫情終會過去,也許1年,也許5年,也許10年,人們又會忘記今時今日的恩情和感動。又會對醫生百般挑剔,治療效果稍不如意就怪罪醫生。
看到陶勇醫生這樣樂觀積極地一心想著重回崗位,令我又是敬佩,又是慚愧,這樣好的一個人,這樣一個仁心仁術的醫生,卻讓他受到了這麼大的傷害。
白岩松說過:「今天你罵醫生,殺醫生,表面上吃虧的是醫生,誰又敢說你不是明天的病人呢?」
這次新冠這麼快控制下來,多虧了我們有4萬醫護人員,逆行而上,治病救人。那麼,下一次呢?
我們需要做點實事,來提高醫護人員的待遇,切實保護好他們。
別讓陶醫生的悲劇重演,別讓醫生護士們都寒了心,別等將來生了病,都找不到人給看!
不要只在嘴上說謝謝,而要在每一次看病時,認真地配合醫生,給予他們尊重和理解。
亦君說:這是我第二次寫關於陶醫生的文章了。看到他剛剛痊癒就急著回到臨床的樣子,真的覺得世上怎麼能有這樣好的人。
我很擔心,人類太健忘了。也許醫患關係能有那麼一段時間的「蜜月期」,可是之後,也許還會有把命運的不公歸咎於醫生頭上的人。
我們所能做的,唯有儘量銘記在心,儘量提醒世人,今日之恩,不可或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eFVfLXEBnkjnB-0zvh24.html我是亦君,80後媽媽,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擅長認知心理學,多平台作者。謝謝你的關注和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