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前,在《王牌對王牌》第五季的後半程,有不少觀眾表示,沈騰和賈玲在節目中的狀態沒有以前飽滿了,時不時會流露出疲憊的神態。在這些「抱怨」中不難看到,綜藝節目即便人數眾多,也吸引了唱、演甚至其他行業的各路神仙加入,但真正能夠承擔核心功能的人非常有限。何炅說,「綜藝變得誰都可以來做,但是卻又不見得每個人都做得好。」
怎樣才算是做得好呢?這是一個非常專業的問題。「搞笑」本來就很難了,要在不同類型的綜藝中恰如其分、恰逢其時地「搞笑」更是難上加難。最近騰訊視頻推出了一檔選拔綜藝新人的節目《認真的嘎嘎們》,按照創作者最開始的意圖,節目就是想要生產一批能夠穩定持續地幫助綜藝產生效果的人。
這檔節目選拔綜藝新人時的考核結果,分別是代表有趣的「嘎」和代表無趣的「尬」。這兩個字本來也是努力搞笑時的一體兩面,做得好能夠化解尷尬場面,成為輸出笑點的契機,謝依霖在十年前《大學生了沒》中的「一秒變格格」頗為經典,現在看來依然讓人捧腹不止;而做得不好則有可能讓環境瞬間凝固,在《認真的嘎嘎們》中有一位學員把同一個段子連著表演了兩遍,在導師集體給出「尬」之後,又嘟嘴賣萌解釋這是「重複」表演手法。
好在《認真的嘎嘎們》從本質上不是一個喜劇類節目,而是一檔專業探討節目,讓人捧腹大笑只是選人過程中的附加品。這個設定讓觀眾能夠與節目達成某種程度的和解,不至於用「好不好笑」來給節目蓋棺定論。
近年來喜劇類綜藝越來越多,光是《歡樂喜劇人》就已經做到了第六季,再加上各大衛視和視頻網站層出不窮的節目,觀眾一方面感嘆「越來越不好笑了」,兩個小時的小品合集似乎看起來寡淡無味,一方面又對各種段子趨之若鶩,這個春天光是一句「淡黃的長裙」就引發全民改編熱潮。
視聽媒介一個重要功能便在於提供娛樂,讓觀眾沉浸到那種完全放鬆的場景中。從《正大綜藝》到《快樂大本營》,再到這兩年的《喜劇總動員》《笑聲傳奇》等,「讓觀眾笑」變成一個創作越來越顯性且重要的標準了。從某種程度上講,誰能製造笑點,便能贏得一大半收視率。但喜劇類綜藝越做越內卷,也越疲憊,導師們都是熟面孔來回串場跑,選手們一周一個劇本內在消耗實在嚴重,更重要的是這些表演雖然完整,但大多是一次性的,創意變成了一錘子買賣。所以電視上的喜劇之路何去何從?網際網路時代的娛樂姿態該是什麼樣的?社會情緒又該如何撫慰?這些問題都懸而未決。
《認真的嘎嘎們》最讓人驚喜的地方在於,它關注表演,更關注人。把「選秀」邏輯放在綜藝咖身上,其實不只是一種創作模式的挪用,更代表了行業和社會開始正視「綜藝咖」作為一種職業所帶來的價值。
雖然說學逗唱樣樣都會,但這些綜藝咖卻長期處於配角的位置,常常需要在節目中不斷惡搞自己、取悅觀眾,甚至也因此被冠上「丑角」「諧星」之名。例如《康熙來了》中的陳漢典就十幾年受困在這種身份中,劉維也一直苦惱大眾只知他插科打諢的一面,而不識其曾歌手出道。從內在認知到外部環境,綜藝咖好像都不是一個足夠體面的存在,而《認真的嘎嘎們》的誕生似乎就是對這種貶義理解的反駁,名字加上「認真的」前綴,就有讓觀眾重新注意到這些綜藝咖們的努力:原來他們不是譁眾取寵,每一個意外的梗,可能都是他們現場表演力、創意生產力和即興反應力等的組合。也正是這樣的邏輯,讓這些以搞笑為生的人能夠重拾職業尊嚴。
至於這些選出來的綜藝新人是否能夠真的在以後的節目中嶄露頭角,我們不得而知,但肯定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在看綜藝時注意到,那些信手拈來的搞笑背後,有常人不能想像的艱辛,以及遇到尷尬直面挑戰的勇氣。
事實上,要在綜藝節目中製造笑點,比傳統的喜劇表演更難。在相聲小品或是脫口秀中,表演者往往會在相對程式化的路子中去抖包袱,而嘎嘎們面臨的是完全不同的語言環境,或許「出其不意」才是綜藝咖們被看見的關鍵所在。所以在《認真的嘎嘎們》中我們既能看到把「諧音梗」用在肢體上的雙人舞,又能看到從未見過的「真人版海獅」。浮誇造型、腦洞大開的場景,加上簡單道具和戲劇性肢體動作的配合——除了這些表面能看到的東西,節目也在試圖構建和傳遞專屬於綜藝咖的基本理論體系,比如李誕教學員們放低對綜藝中的廣告的牴觸,不經意間將廣告效果開發到最大也是基本能力;陳偉霆認為嘎嘎們雖然不是偶像,但也要利用在舞台上的機會對自己進行表情管理、身材管理……這也是節目珍貴的地方,不去消耗創意,而是培訓打造能直接輸出到綜藝節目裡的人才。
但是,我們也擔心綜藝咖是否是一個偽命題,因為如果接下來沒有足夠的綜藝節目承接這些有造梗才華的人,《認真的嘎嘎們》就容易成為一個孤島,前不見古人,後也不見來者。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檔節目更需要長期地做下去才有價值,當它能夠真正成為國內各大綜藝的後備基地,成為綜藝新人國民度養成的第一站時,它便是一個開拓者的存在。
近年來,跟隨短視頻創作的浪潮,似乎全民都擁有了製造段子和審視段子的能力,人們對「搞笑」的要求越來越嚴格,對「尷尬」的耐受度越來越低。但回到綜藝節目的本質上,歡樂自始至終都是大眾的情感剛需,正視當下創作的人才困境、類型困境,或許這檔節目也才是第一步。
文|張榆澤
編輯|於靜
圖片來源|《認真的嘎嘎們》官方微博
本文刊載於北京青年報2020年7月24日B4版《青綜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eCQEj3MBnkjnB-0z_K1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