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高的人,多觀察腿部,如果沒有4個異樣,可能併發症離你很遠

2024-06-13     老荊知識科普

劉大爺患有糖尿病有10來年時間了,期間一直有一搭沒一搭地吃藥,血糖控制得非常差,甚至有過空腹血糖飆到18mmol/L的經歷,差點就因為併發症而醒不過來。

長期血糖控制不良導致劉大爺反覆出現皮膚癰腫,還有明顯的神經、血管病變,下肢麻木發涼等情況。就算是在炎熱的夏季,他都需要穿著秋褲、襪子,夜間睡覺經常因為下肢冰涼而冷醒。

經檢查發現,劉大爺下肢血管堵塞十分嚴重,最狹窄處的堵塞達到了67%,需要立即住院進行治療。

幸好經過系統性的治療下,劉大爺身上的下肢冰涼症狀得到了很大緩解,很快就出院了。醫生叮囑他回去後一定要按時服藥、定期複查,否則很可能會復發。

一、糖尿病去世的病人,大多「栽」在6個併發症

糖尿病是由於胰島素分泌、作用缺陷導致的以血糖升高為主要特徵的全身性、進展性、代謝型疾病,該症主要是糖、脂肪、蛋白質代謝紊亂,也可能有水、電解質、酸鹼平衡紊亂表現。

浙大二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曾文衡表示,糖尿病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併發症,而且隨著患糖尿病的時間越長,出現併發症的可能性越大。

臨床數據顯示,病程>3年的糖尿病患者出現併發症的幾率為46%以上;病程>5年的患者幾率則在61%以上;病程>10年的患者,比例則達到了98%。

糖尿病常見的6大併發症,不少糖友都「栽」在了這上面:

1、心血管病變

心血管併發症是2型糖尿病患者身上最為常見的,也是導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糖尿病患者罹患卒中的機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4倍。

主要可表現為胸悶、胸痛以及壓榨性沉重感,嚴重的會誘發心梗、心衰;並發腦血管疾病的症狀主要為頭暈、四肢麻木,嚴重的會導致腦血管堵塞、破裂,最終讓患者癱瘓乃至死亡。

2、腎病

糖尿病腎病是常見的微血管併發症,在我國糖尿病患者身上的發病率為20~40%,發展到後期會演變成腎功能衰竭。隨著糖尿病病程的延長,約有半數的患者會出現輕微蛋白尿症狀,後期則會有大量蛋白尿,最終演變成腎衰竭。

3、視網膜病變

視網膜病變是最為主要的微血管併發症之一,也是導致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約有20~40%的患者會出現視網膜病變,8%會視力喪失。該症會表現為視物模糊、視力減退、眼前黑影等,嚴重的會失明。

4、神經 病變

神經病變的發生與糖尿病病程以及血糖控制不佳相關,主要有中樞神經病變、周圍神經病變,其中周圍神經病變較為多見。周圍神經病變可分為遠端對稱性多發性以及自主神經病變,前者主要表現為感覺異常、疼痛、麻木;後者則表現為噁心、嘔吐、排尿困難以及出汗異常等等。

5、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最嚴重、治療費用最高的併發症之一,患者輕則出現足部潰瘍、壞疽,重則需要截肢。出現該症與神經病變、血管病變、下肢潰瘍形成/感染以及生物力學異常等相關。

6、酮症酸中毒

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較為常見的急性併發症,由於胰島素缺乏導致葡萄糖無法正常被利用、大量脂肪分解產生了大量酮體,讓體內出現高血糖、高酮血症、代謝性酸中毒等症狀。該症一旦發生要立即治療,否則會讓患者有生命危險。

二、腿腳發出以下4個信號,或說明血糖已經超標

北京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汪芳表示,腿部在臨床上有「血糖儀」的稱號。因此,糖尿病患者腿部出現以下4種異常時,千萬要當心,很可能是血糖超標所致。

1、腿腳麻木

高血糖會對血管內壁帶來不良刺激,導致其變得僵硬,正常的血液循環也會因此而受阻,容易引起腿腳麻木症狀。這種麻木會隨著病程的發展越來越嚴重,麻木的範圍也會越來越大。

2、皮膚異常

血糖過高的人體內會分泌大量的炎症因子,進而導致周圍神經末梢受到損傷,會出現手腳等部位的皮膚瘙癢症狀,感覺有螞蟻爬過一般,夜間症狀更為明顯。除了瘙癢症狀外,高血糖還會讓患者的皮膚異常皸裂、乾燥,因血糖過高會讓滲透壓上升,皮膚血管長期處於擴張狀態水分會慢慢向血液內流失,皮膚會因此而乾燥、脫水。

3、下肢水腫

長期血糖過高還會導致腎功能損傷,而腎功能受損會讓大量的蛋白隨著尿液排出,這樣一來血漿內的白蛋白濃度會異常下降。在滲透壓變化時,血液內的水分會不斷滲透到組織間隙內,讓身體異常的水腫。其腎功能異常時也會讓腎小球濾過率下降、尿量減少,大量的水分蓄積在體內同樣會讓身體水腫。

4、小腿長斑

該症多出現在男性糖尿病患者身上,表現為小腿前側出現異常的褐色斑塊,但不痛不癢。這是持續高血壓導致血管內皮功能紊亂、毛細血管高壓、蛋白質代謝不暢所致,這些因素會讓皮膚營養不良、血液循環不暢,一旦肢體受到外傷刺激,就容易有紅斑、水皰、糜爛症狀出現。

三、血糖值高到多少時,需要用藥物來「降糖」?

很多患者在查出血糖過高後都不願意吃藥,害怕藥一吃就斷不了了。且擔心長期服藥給腎臟功能帶來損傷,但是不吃血糖又控制不了,一時間陷入了兩難的境地。到底血糖達到什麼程度時需要吃藥呢?

正常情況下,空腹血糖應保持在3.9~6.1mmol/L、餐後2小時血糖<7.8mmol/L。

如果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後2小時血糖≥11.1mmol/L,就需要考慮可能是糖尿病了。

在正常血糖和糖尿病之前還留有區間,如果空腹血糖值處於6.1~6.9mmol/L或餐後2小時血糖7.8~11.0mmol/L,被稱之為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前期要不要吃藥,很多人都想知道這個答案?對此,北京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汪芳刊文表示,這時候還沒到糖尿病這一部,大多數時候沒有必要立刻吃藥,但要積極改善生活習慣。

糖尿病前期雖然不是病,但有極大風險會變成糖尿病,在這個時候如果實行積極的干預,就很有可能逆轉。目前,糖尿病前期的干預措施主要有以下兩種:

一是生活方式干預,包括適當運動、戒煙限酒、控制飲食等。

飲食上要注意膳食均衡,多吃穀類,配合高膳食纖維、低糖低鹽低脂肪的食物,超重和肥胖的人群要注意控制總熱量攝入,建議將日均熱量攝入減少400~500大卡。每日攝入的熱量有45~60%來自於碳水化合物、25~35%來自脂肪、15~20%來自蛋白質;

運動也是逆轉血糖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超重、肥胖人群至少要在3~6個月內讓體重下降至少5%,並維持在健康水平下。

建議有氧、抗阻力運動聯合進行,有氧運動包括有慢跑、游泳、騎自行車等,每周建議至少進行3次,每次20~60分鐘;

抗阻運動則包括器械、啞鈴等,建議在進行有氧的同時每周至少進行2次,每次2~3組,每組8~10個。

二是藥物干預,二甲雙胍、胰高糖素樣肽-1(GLP-1)受體激動劑、奧利司他以及噻唑烷二酮類等藥物可逆轉、預防糖尿病前期進展,具體的用藥要諮詢醫生。

糖尿病是無法治癒的慢性疾病,對此一定要引起足夠的重視,日常多關注身體表現,發現異常及時就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e6e55defd67276bde584b7b769baa1b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