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的性格測評是錯的 |世保64型MBTI性格測試

2022-03-22     世保MBTI

原標題:國外的性格測評是錯的 |世保64型MBTI性格測試

所有性格測評中,大五人格是實證科學,為何是實證科學呢?是基於一些不同的研究群體,從許多不同的人格資料中,不斷地發現五個人格維度的證據,這五個因素在大量不同的方法研究中,都有非常驚人、並且相當一致的發現,以致研究者們稱之為「大五」,突然,有一個來自英國的大五學者在自己所著的《個性》一書中,戳穿了實證科學存在的問題,他說,「孩子一旦降臨人世,就成為一個屬於自己的個體,基因可以幫助孩子呈現隱藏在生命中的變異,但是覺察這股力量絕非易事,我們之所以抗拒這個想法,不但是因為我們並沒有尋找這股力量,也是我們對子女懷有強烈的社會期望」。

這段話中有兩個關鍵詞,「這股力量」、「社會期望」,既然孩子是屬於自己的生命個體,基因可以幫助孩子呈現隱藏在生命的變異,明眼人就知道了,「這股力量」指的是什麼,當然是不同生命個體的潛能,毫不誇張地說,這種潛能就是性格,我們不是不願意去尋找每個孩子的性格,而是因為我們不了解性格,也沒有好的方法幫助我們去識別性格,正如這個英國人所說的,「覺察這股力量絕非易事」。

人不可能做一些做不到的事情,面對未知,做一些已知的事情更穩妥,「社會期望」是已知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沒有錯的,社會需要龍和鳳,那麼是何種龍、又是何種鳳呢?

當然是通過全面發展塑造接近神的存在,也就是塑造孩子的健康人格,至於孩子的個性化發展,老百姓不懂,專家不懂,我們也不知道如何使孩子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如果懂的話,中國的教育改革早就成功了,專家也不是徒有虛名的人,而是名副其實,老百姓也不是那麼無知和愚昧,專家可以為他們做點什麼。

現在我們再來了解一下一個人在社會期待的背景下,是如何走向健康人格這條不歸路的,所有成年人都明白一個道理,孩子的關鍵期是在童年,有幸福的童年,這個孩子的心理和人格是健康的,可是,有多少孩子有幸福的童年呢?首先,父母因不了解孩子的性格潛能,會根據社會期待的標準和自己的性格、價值觀選擇不適合的育兒方式,導致孩子心理受傷;其次,心理受傷的孩子為了得到父母的關注和愛,就會啟動防禦機制,討父母歡心,有的孩子會說一套、做一套,也有的孩子明一套、暗一套,久而久之,這些孩子就帶上了人格面具,與父母相處;然後,這種不良的親子互動使孩子變成了生活習慣,什麼叫習慣,習慣就是類本能,類本能的意思就是接近本能了,也就是說,類似於本能,習慣不是意識的東西,而是內化成了無意識的東西,在這個時候,性格潛能被淹沒;最後,習慣把性格取而代之。

青春期的孩子被視為叛逆期,在叛逆期之前是潛伏期,潛伏期的孩子被父母認為是好孩子,因為孩子一切都好,是按社會期望走,到了青春期,孩子叛逆的時候,父母就看到了孩子不好,這種現象絕非少數。為何孩子變了?父母看不懂,專家也看不懂,實際上禍根早已埋下,只是在青春期爆發,為何會有這種火山爆發,我想是孩子心理有兩股勢力的鬥爭,性格潛能PK習慣潛能,個性潛能PK共性潛能,鹿死誰手,成年人又不是傻子,怎麼看不清呢?到底是與生俱來的力量大,還是外來的滲透力量大,不是見分曉了嗎?專家說話了,「這些孩子進入了叛逆期,孩子叛逆是走向獨立的必經之路」,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真的是叛逆,認可專家說的有道理,專家畢竟是專家,一言九鼎,他們怎麼會有錯呢,於是孩子有情況,家長相信專家。

孩子有心理問題,先做性格測評,孩子被診斷為人格障礙,需要心理疏導,結果好,是專家的功勞,結果不好,是孩子和家長的執行能力有問題,真正好的性格測評,為何結果不好,人本主義心理學不把人視為患者,而是說成當事人,堅持非指導性原則,什麼是非指導性原則呢?除了與當事人共情、無條件地積極關注、接納,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相信當事人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問題,人本主義心理學也不知道當事人的性格是什麼,至少它還是以人為本。

現在市面上的測評洪水泛濫,淹沒了很多城市,對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構成了威脅,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客觀現實,人已經不了解自己了,卻讓想了解自己的人去做性格測評,難道某些機構和個人真的不了解受測人的無意識中只有習慣性認知嗎?習慣性認知得到的測評結果,跟人的性格認知有何關係呢?不了解人的性格,要研發什麼性格測評呢?如果我們知道孩子是怎麼過來的,先加強性格研究,搞通了什麼叫性格?再研發性格測評,在此基礎上,培養人的健康人格不就有結果了嗎?做性格測評的目的,是針對不同的生命個體,識別人的性格是什麼?進一步的工作是針對個體差異,通過挖掘孩子的性格潛能,培養孩子的適應性人格,人與環境都和諧,不就水到渠成了嗎?

世保六十四型MBTI性格測評,可關注公號:世保教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e680ea2b7f9a8dc4cd08f76b6c14b72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