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愛心並不「輕鬆」

2023-09-26     青橙商業

原標題:你的愛心並不「輕鬆」

你參與過「輕鬆籌」嗎?大機率參與過。但你可能不知道,你的善款讓某些從業者瘋狂斂財,你付款時無意中填報的信息讓你成為平台的流量變現工具……一邊斂錢,一邊大肆宣傳「善舉」,一邊把愛心人士當做賺錢工具,輕鬆籌一系列的操作策略,可能讓你深陷其中——畢竟6年來再無融資消息的輕鬆籌,距上市目標出現似乎若隱若現。

01

「善良的「漏洞」」

其實作為最樸實的基層老百姓,我相信大多數人還是感謝輕鬆籌和水滴籌這樣的平台, 是他們的出現讓一些本來家境貧寒的家庭面臨家人得病沒錢醫治的時候看到了希望。畢竟在失去親人面前,很多成年人都深有體會,所以很多人都會伸出善良的雙手,去幫助有需要的人。

也正是這樣的平台,我們看到了很多有需要的人得到了必要的幫助,讓全社會有能力的人去自願幫助他們,從而讓一個家庭獲得了新生。這一點來說不管是上市已久的水滴籌還是考慮上市的輕鬆籌,他們都是值得我們認可的。

但是隨著該行業的蓬勃發展,我們發現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善款的思路開始瘋狂的斂財,這也會導致一些真實有需要的病人得不到相對公平的救助。

*來源於輕鬆官方截圖

無獨有偶,在本月23日我們看到一位自媒體老師因為自己的父親發起了輕鬆籌的救助,而捐助的款項卻只有8000餘元,而他發起的金額達到150000元,他這個情況反應來看,似乎「愛心」平台籌款並沒有那麼高效。但是我們為何能夠頻繁收到一些愛心籌款的求助呢,到底多少是自願的主動求助,還是背後又另有隱情呢,隨著一些媒體平台的曝光,我們發現還真的有人在利用大家的善心在吃「xue」饅頭。

其實這些機構及個人他們的玩法略有差異,但大同小異。在業內,已經有相對完整的「產業鏈」:有人專門在醫院盯著,只要看到有患者就會跟過去,以關注、關愛志願者的角色出現在患者或家屬眼前,以幫助籌款為名義獲得患者及家屬信任,同時收集他們的詳細個人信息,這些人的角色是「獵頭」;接著,「獵頭」會把患者信息進行「包裝」,然後發布到籌款平台上,後續的「推手」會在長期潛伏的業主群、校友群、家長群、購物群、廣場舞群等眾多社群中,或者在長期「養」好的抖音、視頻號、小紅書等社交平台上,以患者家屬的角色發布求助連結,尋求大家奉獻愛心。很多群友看到「校友」、「鄰居」等身邊人的求助信息,再看到文案中催人淚下的故事、孩子或老人的慘狀都會慷慨解囊,但這筆善款卻並不能全部進入真正的求助者口袋中。

「獵頭」會收取一定比例的佣金、勞務費,美其名曰「賺個辛苦錢」。事實上,大多數有籌款需求的患者或家屬急需救命款,所以在他們看來,支付「一定比例的勞務費」是心甘情願的。這也更加助長了這條吸血產業鏈的囂張氣焰。

但是我們回頭來看,像輕鬆籌和水滴籌這樣的企業他們是否有責任和義務去監督這樣的事兒發生或者降低發生呢,青橙財經認為是相當有必要的。

正因為「博同情騙愛心」的問題頻繁出現,讓本來的有捐贈想法的善良網友會開始質疑自己的行為,因為他們無法判斷哪一種才是真正有需要被救助的。而從病人及家屬來說,他們親眼目睹了「自身情況」被吃人血饅頭的現實,被「有心人」真正利用的自己的病痛賺到了錢。

今年初,浙江的陳先生就遇到了這樣的糟心事兒。

他的兒子被查出白血病,他已傾盡全家財力,但還是沒湊夠高額的手術費、治療費。入院陪床期間,有所謂「志願者」找到他稱,可以在輕鬆籌幫他籌款,但會收取一定比例的佣金。陳先生覺得,「志願者」好心幫忙,又搭功夫又搭人情,收取一定佣金也正常,於是在「志願者」的幫助下發布了求助信息。孰料籌款10180元後,對方竟然要8080元的佣金,「志願者」真實嘴臉此刻露出來了:他囂張的對陳先生說,只有他可以幫忙湊上救命錢,如果不答應他的條件,那陳先生一分錢得不到。陳先生這才意識到,他們一家人井掉入了由溫情和善意埋下的陷井中。最終,陳先生通過權威媒體維權以及報警等手段解決了這件事。

事件來源: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3566610538377557&wfr=spider&for=pc

陳先生的遭遇在網絡中持續發酵,不少網友們的評論、留言及業內人士的「指點」,最終讓大家明白其實輕鬆籌的背後還是存在漏洞,那麼這樣的漏洞到底平台方知不知道,暫且畫個問號!

當然備受詬病的還有捐款時「被綁定」的手續費,如輕鬆籌、水滴籌、愛心籌等平台,屢次遭到各地網友指責和媒體曝光——用戶捐款時,平台會默認附加3元的「手續費」,儘管可以通過不勾選等方式取消這筆費用或者申請退款,但這種行為不免會讓人產生捆綁捐款的厭惡情緒。

對於來自多方的輿論壓力,輕鬆籌方面多次予以回應:「凡是收佣金的都是個人行為」,「平台0手續費」,「平台搭建純屬獻愛心」,「公司不靠這個賺錢」……但看似無辜的回應都會令明眼人覺得越描越黑。

其實,大大方方收手續費也未嘗不可。早年間,比輕鬆籌晚2年起步的水滴籌也遭遇過類似的輿論風波,或許是從長遠考慮,或許是為了透明化運營,2022年4月開始,水滴籌宣布試行收取服務費,用於維持平台正常運營,收費標準為籌款金額的3%,單個籌款項目收費最高不超過5000元,此外用戶還需要支付0.6%的第三方支付通道手續費。同年底開始,水滴籌透明運營委員會按月公布已完結籌款案例的資金情況,旨在正面回應「高抽成」的網絡輿論。

是否還有其他貓膩暫不得而知,但從態度來說,正視手續費、正面回應、歡迎網友監督這些行為來說水滴籌似乎更早已看清了現實,只有打消大眾的疑慮才可能將愛心公益行為傳遞下去。

但是面對不法分子的藉機斂財行為,這些愛心平台方有必要加大宣傳力度,告知病人及家屬凡是在醫院出現這樣冒充官方平台的人可以直接報警,平台如果無法鑑別投機分子,是否要禁止自己平台的工作人員進入醫院去引導做捐贈的行為,如果無法保證真實的公益愛心行為,那可能真的是在作惡。

02

「「輕鬆」的算盤」

作為行業的兩個領跑者,輕鬆籌和水滴籌的戰場遠不止在網絡中的口水戰,地面戰也是常有的事兒,且雙方的吃相都不怎麼好看。影響最大的一次輿論風波發生於2020年4月,據北京商報報道,兩家公司的員工發生肢體衝突,水滴籌毆打他人者被行政拘留14天。

兩個公司員工打架的根源在於市場的爭奪——在醫院搶「客戶」,但只有深入行業才能了解到,這些「客戶」是這兩家公司乃至全行業權力爭奪的核心。這是為什麼呢?

今年9月,輕鬆集團執行副總裁馬孝武在「數據驅動醫療大健康」閉門會上公開表示,輕鬆集團旗下有四大業務板塊,其中,輕鬆籌、輕鬆公益立足於個人救助和公益幫扶,另外還有輕鬆保嚴選、輕鬆健康,各業務板塊通過聯動,形成閉環,可以為用戶提供一站式健康解決方案。馬孝武說,輕鬆集團並不通過輕鬆籌這條業務線賺錢,而是通過保險和健康業務營收。「輕鬆籌這條業務單線其實是賠錢的,我們成立 9 周,輕鬆籌賠了 9 年。」

既然項目不賺錢,還有前文所述的風險,那麼輕鬆集團為什麼還要堅持輕鬆籌的業務呢?其實背後大有文章。

馬孝武說,輕鬆集團體系中,大健康用戶和保險用戶可以相互轉化。這句話往深一點理解就是,輕鬆4大產品中的所有用戶數據都可以打通,都可以相互轉化。

黑貓消費者平台上關於輕鬆籌的投訴眾多,比如2月的一條投訴中,用戶表示:我是第一次輕鬆籌上捐錢,然後捐款後就收到一條簡訊,說我已經成功投保,但我沒有投保過啊,這不是泄露我的個人信息嗎!

*來源於黑貓投訴截圖

仔細想一下就明白了,在輕鬆籌平台上捐款時,捐款者留下的個人信息,日後就成了輕鬆保險產品的獲客手段,而獲得這些客戶的成本就是大家的慈善和愛心,平台的獲客成本幾乎為0!

再仔細想一下,最需要保險的用戶發生的場景在哪裡?最需要保險的人群是哪個人群?答案顯而易見,場景在醫院,在急診,在病房!所以,這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輕鬆籌和水滴籌的員工會在醫院大打出手,而且不止發生在一個城市。

可以說,醫院是包括輕鬆籌、水滴籌等愛心籌款平台中最核心的獲客場景,無論是急診還是病房,只要是患者,都可能成為平台的「客戶」。患者的親朋好友、愛心捐款者、醫院的醫生等,則很快能夠吸納為平台的另一種「客戶」。

不同的是,急需捐款的患者可以「幫助」平台帶來直接的流量,讓更多的愛心人士進入「流量池」,並在捐款留下個人信息。後續,平台方可以輕易通過捐款者的信息,觸達甚至轉化為保險產品或健康產品的客戶。受捐者本人,未來也可能轉化為保險產品的客戶。醫生這一人群,既符合保險產品定位,又符合介紹患者進入平台流量池的角色,可謂機關算盡,一舉多得。

電影《讓子彈飛》中有這麼一句台詞:老子不掙窮鬼的錢!

愛心籌款平台看起來也是如此,不掙患者的錢,但患者是平台流量的根本,是平台獲客的根本,是平台盈利的根本。所以馬孝武的那句話也就更好理解為:「左手是引流的,右手才是賺錢的」

03

「不「輕鬆」的目標」

一直以來,輕鬆集團始終對外宣稱「擁有3000萬家庭信賴的健康保障科技平台,已在網際網路健康保障領域深耕9年」。

但有趣的是,近年來,輕鬆集團及輕鬆籌從未在正式場合及權威媒體公開過營業收入、盈利狀況等。只有馬孝武在今年閉門會上公開表示:整個集團是盈利的狀態

企查查顯示,2014年至2017年,輕鬆籌先後4輪融資,攬收近6,000萬美元。參與投資的機構不乏知名機構,其中2014年12月,獲得IDG的100萬美元A輪投資;2015年12月,獲1,000萬美元B輪融資,德同資本加入;2016年再獲2,000萬美元的B+輪投資,新增騰訊投資和同道資本;2017年1月,得2,800萬美元的C輪投資,IDG旗下成長基金、德同資本、騰訊投資、同道資本繼續跟投。

但是,2017年融資後,再未出現輕鬆籌融資消息。2020年,一則招聘信息再次引發市場猜想。據報道,輕鬆籌招聘公關負責人崗位,並在崗位職責中明確寫到:需全面參與上市籌備公關工作,參與制定整體方案,並負責推進實施。不過,隨後再未傳出任何上市消息。反而是在2022年,有媒體曝出輕鬆籌估值20億元,擬整體出售的消息。但輕鬆籌方面很快予以否認。

相比之下,比輕鬆籌成立晚了2年的競品水滴公司實現彎道超車,並在2021年赴美上市。只是水滴的日子並不光鮮,據《金融投資報》報道,2018-2021年間,持續虧損、逐年遞增,4年時間虧損額超過30億元。2022年,首次扭虧為盈,全年營業收入28.02億元,同比下滑12.6%;凈利潤6.08億元,同比增長138.61%。但盈利靠的不是經營能力,而是「節衣縮食」。

二者的經營模式如出一轍,即靠籌款產品產生流量用於獲客,沉澱和教育客戶後,再通過保險實現商業變現。看似完美的商業閉環,多年來始終被各界詬病:我在平台上付出關愛,平台卻在變著花樣割我韭菜

直至今日,誰也沒有把握好「公益」與「生意」間的尺度。

值得關注的是,持續遭遇上游無法輸血,中游政策收緊,下游盈利能力備受質疑,備受「夾板氣」的輕鬆籌於2021年被爆出在沒有任何徵兆的情況下,將人力外包方58魔方簽下的數千名員工優化調整。

瘦身或許是為了騰籠換鳥和尋找其他賽道,輕鬆集團在疫情期間布局「網際網路+醫療健康」業務。據悉,其收購的朵爾網際網路醫院重點發展「網際網路醫療診後+醫藥服務」模式。但業內認為,其始終逃不開「賣保險」的影子。而且,這一步跨得並不「輕鬆」,該領域的巨頭京東、阿里,平安早在戰場已經殺紅了眼,儘管營收和股價遭遇斷崖式下跌,但背靠大樹的老三位依然玩得興起。

*來源於網絡

而整整6年沒有融資收入的輕鬆集團,恐怕連賽場都進不去。剛剛度過的9歲生日,輕鬆集團也沒玩出新意,除了找幾個明星站台助威外,既沒有發布顛覆性的、令人眼前一亮的產品,也沒有發布相關的營業數據,只是把所謂公益的故事又講了一遍。

只是我們發現我們的愛心並不輕鬆,僅此而已。

- END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e36b4d86fdd4b97faa3fad192d5df9e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