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文史 | 錢政——三國兩晉南北朝:大分裂大動亂時期的九江先民

2024-01-17     馮曉暉

原標題:九江文史 | 錢政——三國兩晉南北朝:大分裂大動亂時期的九江先民

作者:錢政

「九江文史」發布研究九江的文史類文章。本系列在「潯陽敘話」「馮曉暉」兩個公眾號上發布,並在國內主流自媒體網站(今日頭條、百度、搜狐、新浪、網易、微博、豆瓣等)上同步轉載。歡迎原創作者投稿,聯繫方式見本公眾號自動回復。

公元220年東漢滅亡,我國出現了秦漢統一後的第一次大分裂時期:魏蜀吳三國鼎立,經西晉(公元265—316年)短暫的統一,很快又處於東晉十六國並存和南、北朝對峙的局面。其中:東晉(公元317—420年)、十六國(公元304—439年)、南朝(公元420—589年)、北朝(公元386—581年)。在這幾百年間政權分裂、戰爭頻繁,中國大地處於大動亂之中。

三國時期,古九江所在地柴桑縣已不屬揚州的豫章郡而歸屬荊州的江夏郡(治所武昌,今湖北鄂州)管轄,是在吳國的統治範圍內。當時柴桑是軍事重鎮先後在此與魏、蜀兩國有過戰爭謀劃和實戰。「關公走麥城」的故事就源於東吳大將呂蒙乘關羽率軍出荊州全力攻曹之時,從柴桑出發偷襲荊州成功的史籍內容而流傳的。為築固城池,《三國志·陸抗傳》講,吳國大將陸抗在柴桑「繕完城圍,茸其牆屋」這是出於打仗的需要。小說「三國演義」中不少情節都是在柴桑地域內演義的,雖說是小說,但當時九江先民的民風、民俗、服飾、政治經濟、城邑建築……仍可窺見一斑,基本上與當時實際情況相符。

西晉統一圖

西晉時晉武帝司馬炎統一中國,柴桑縣屬荊州武昌郡,直到西晉後期才有了江州的行政區劃。到西晉惠帝永興元年(公元304年),將武昌郡柴桑縣設為尋陽郡屬江州,治所在尋陽(今湖北境內),轄境相當於今九江以西,湖北廣濟以東的長江兩岸地區。後尋陽郡遷至柴桑,尋陽縣遷至今七里湖鶴問寨一帶。由於北方「五胡鬧中原」社會大動亂,大批北方移民遷入尋陽境內。在西晉懷帝永嘉期間(公元309—311年),柴桑、湓口、江州多次發生戰事。西晉(265—316年)四帝四傳,僅52年。

317—420年是歷史上的東晉時期,共11帝11傳歷104年,兩晉均為司馬氏家族統治。

東晉都城在建康(今江蘇南京)當時尋陽初治豫章。成帝咸和元年(公元326年),當時江州刺史溫嶠將古尋陽從長江北岸遷至今九江七里湖一帶。《地理通釋》有「漢尋陽在江北,晉溫嶠移至江州」的記載,《太平寰宇記》中也有同樣的敘述。

查史料可知東晉時期僅江州刺史就有25位以上,大家熟悉的陶侃、庾亮、王羲之……都先後擔任過江州刺史。當時在這一帶,僅曾是江州刺史的就先後在此發生過華軼與衛展、周訪,郭默與劉胤,陶侃與郭默,王允之奏殺庾懌,叛將張駿殺趙毗,桓衝殺張駿,桓玄殺司馬元顯並廢晉安帝僭越帝位改國號楚(第二年被平叛),桓亮與劉敬宜,何元忌與盧循(廣州刺史)之間的戰爭,這反映當時政局不穩社會動亂,干戈相尋,在這種社會背景下九江先民是過不到國泰民安的正常生活的。由於對社會和仕途的失望,於是出現了「尋陽三隱」:陶淵明、周續之、劉遺民,廬山的「翟家四隱」(翟湯祖孫)為代表的一批晉時隱逸之士。

東晉後燕後秦圖

兩晉時,佛教、道教在江州及全國各地開始盛行,古九江出現以東林寺、西林寺為代表的一批寺院,湧現出慧遠、慧永等18位佛教高賢,東林寺不僅成為凈土宗的祖庭也成為我國南方的佛教活動中心。陸修靜創建的廬山簡寂觀為道教發展作出了極大貢獻,它成為我國南方最重要的道場和全國最完備的道家藏書之地。魏晉南北朝時道教已深入統治階層和民眾之中,著名書法家、江州刺史王羲之就是道教忠實信徒。當時在思想信仰上已由早期極端崇儒轉為並述老莊,再轉為信奉老子,故當時道教特盛行。

那個時代亂世裂變、漢胡交融、民族大遷徙,整個中華文化領域出現較大規模整合運動。源於東林寺的所謂陶淵明、慧遠、陸修靜三人友好交往的「虎溪三笑」傳說,本質上是把儒、佛、道「三教」相提並論;顯現三教有共同社會基礎和發揮的社會作用是相同或一致的;反映出士大夫階層在思想上希望「三教同歸」逐漸趨於一體的願望而已。

魏晉時期古九江先民使用的是以銅質為主的「記重」錢幣,諸如五銖、四銖、豐貨之類金屬方孔園形幣,九江七里湖古尋陽遺址中就出土過不少這類貨幣。

九江一帶出土的古墓保存完好的絕大多數是晉墓,這是由於晉代九江先民採用「厚葬」習俗有關,加上墓磚質量上乘、墓穴建造合理……所致。九江市郊玉兔山一帶大量保存完好的晉墓出土就是明顯的例子。這給我們研究晉代先民喪葬習俗的細節提供了不少實物依據。

南北朝宋魏圖

南北朝時古九江在南朝地域內,屬江州、尋陽郡,治所在江州,後來才移治尋陽。南朝的宋、齊、梁、陳是先後統治九江先民的四個小王朝,都城均在建康(今江蘇南京)其中:宋(420—479年)、齊(479—502年)、梁(502—557年)、陳(557—589年)。它們的改朝換代都是在內部反叛戰爭中完成的。歸宗寺題刻「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與南梁昭明天子蕭統常詠左思《招隱詩》有關,陶淵明(365—427年)、陸修靜(406—477年)都是在南宋時去世的,南宋時江州刺史劉義慶所著《世語新說》在古代文學史上占有重要一席,廬山棲賢寺的前身寶庵寺就是在南齊時(489年)修建的。

魏晉南北朝時對婦女有一種極為不公平不人道的刑法,即「劫身皆斬,妻子補兵」,就是說丈夫犯死罪則其妻要「補兵」(參軍),這在《歷代刑法考》、《隋書》中都有記載。她們「補兵」參軍後除少數做軍中雜役外,大多被迫做「軍妓」,由此可見中國古代軍營中已流行「軍妓」的勾當。在那個動亂年代不知有多少古九江的良家婦女受牽連成為這種罪惡株連刑法下的犧牲品。

錢政(作者像)

【讀後記】本文為錢政老師近撰寫的《九江先民》系列的第三篇。該系列包括《淺析夏商周時期的九江先民》《九江先民的秦皇漢武歲月》《三國兩晉南北朝:大分裂大動亂時期的九江先民》《隋唐時期的九江》《探尋五代十國的九江遺夢》共五篇。編者配圖採用台灣文化大學出版的《中國歷史地圖》(1980年版),均為局部圖。

潯陽敘話:展示九江文化,講述潯城故事,品鑑風俗滋味,漫記百態眾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e2e71322dba17e35e1a4fa436c32cbe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