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日常沖泡的認知誤區,快出湯清爽甘甜,坐杯後茶湯有稠感?

2023-09-26     小陳茶事

原標題:白茶日常沖泡的認知誤區,快出湯清爽甘甜,坐杯後茶湯有稠感?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秋分的時候,上山去。

喝了很多老白。

把17的,18的,19的.....好多久已不見的老朋友,都翻出來喝了個遍。

為什麼突然這樣有激情呢,原因自然是,那天采秋分採到中午,下雨了。

下雨天,留客天,正好把老茶翻出來喝喝看有沒有存好。

於是我們一邊吃著S師嫂專門給我們炸的清明粿,一邊等著老S和李麻花搬梯子爬到倉庫最頂上去拿茶。

而老S也最喜歡我上山去的時候把老茶或者新做好的茶拿出來喝。

因為他覺得我泡得比他好喝。

嗯,確實,同一泡茶,同一套茶具,每個人泡出來的香氣,滋味,口感,都是不一樣的。

老S覺得我泡得更鮮,而他泡得更濃。

我從小飲食清淡,喜歡吃食物的原味;而他嗜煙,口味偏厚。

是以,他老喜歡喝我泡的茶,想嘗一下自己做的茶在別人的手中,是何種滋味。

有了這些「臨床經驗」,樣才方便他以後有針對性的做茶。

迎合市場的需求。

《2》

我和老S泡茶的手法是完全不同的。

我喜歡快出水。他喜歡坐杯悶一小會兒。

我注水之後立馬出湯,茶葉與水的接觸時間,最短7秒,最長不超過10秒。

通常散茶易於歸置,出湯時間相對較短。

而若是遇上餅茶,尤其是壓得較緊的餅茶,撬下來碎片較多,沖泡的時候又不能讓這些碎茶葉泥沙俱下地跟湯水一起衝進公道杯里,一來影響美觀,二來影響湯感,故而餅茶的出湯時間,會因為歸置碎茶而略微延長一些。

但也不會太長,至多十秒。

太長了,茶葉與湯水的接觸時間過久,內質釋放過多,茶湯就苦澀了。

從鮮香醇爽,變得濃稠艱澀。

但老S自己,並不喜歡過於清淡的茶湯。

他抽煙,遂,需要味道重一點的茶湯,才能讓他的味覺有感。

所以,茶湯入蓋碗之後,稍微悶一下,茶與水接觸大約15秒之後再出湯,是他的多年習慣。

這樣泡出來的茶湯,滋味感會略強一點,湯感會略重一點,喝起來才能充分激活他那厚重的不靈敏的味蕾。

但奇怪的是,老S用「茶水接觸15秒」方式坐杯泡出來的茶湯,並不苦澀。

初時我們尚以為,是坐杯的時間並不長,只比我的速度多了7秒-8秒,還達不到苦澀的效果。

但某次我們一時興起,測試了一下他的這種15秒出湯的方式,結果悲傷地發現,還是會苦的。

最後只能歸結於他泡茶用的水。

高山上的井水,自帶純凈效果,能中和苦味,即使悶泡,也並不太苦。

《3》

那麼,村姑陳快出水與老S稍微悶泡,兩種方式泡出來的茶湯,在口感上,有什麼不同麼?

當然是有的。

以新白茶為例:

村姑陳快出水泡出來的茶湯,鮮爽,甘和,清純似清冽的山泉,有著透心涼的本真。

喝後似仙露滌心,唇齒留香。

而老S15秒出湯悶出來的茶湯,略鮮爽,滋味厚重,入口刺激感略強,回甘快速而生猛,生津里還蕩漾著濃郁的鮮香與花香。

這就是同一杯茶湯中,內含物質數量的不同而形成的迥異口感。

快出水,內含物質釋放少,故而清盈;悶泡,內含物質釋放多,故而重口。

兩種口感,就是五層提拉米蘇,與五層餅乾的區別。

就是五床絲棉被與五床棉被的區別。

其實,快出水的茶湯,更加透氣,反倒是滋味濃重的悶泡茶湯,厚厚地粘在舌面上,分外不透氣。

仿佛一個現代版的別里科夫,五感皆被封閉住了。

《4》

至於湯水的稠度滑度與漿感,這些極其重要的評判茶湯的指標,兩種沖泡方式泡出來的茶湯,又有何差別呢?

是不是悶泡後的茶湯更稠滑呢?

非也。

濃郁,和稠滑,是兩個概念。

濃郁指的是滋味,是一口茶湯入口時,給舌面的觸動。

就像酸,甜,苦,辣,咸...它們都是一種滋味。

稠滑指的是一種感受。

是茶湯含在口中時,用舌頭去攪動它,推動它時,感覺到的那種包漿的感覺——仿佛有一層水膜,包裹在了舌頭上,但這層水膜又不是塑料膜那般的不透氣,它是通透的,晶瑩的,潤澤的,無數細小水珠子凝結而成的,柔軟的一層水珠膜。

它只會讓舌頭很舒適,卻不會悶氣。

同時,它還是香香的,在包裹住舌面的同時,還持續不停地釋放著芳香分子、各種氣味迥異的芳香分子——仿佛有靈魂一般。

這才是稠度。

這才是大多數好茶的稠度。

這才是內含物質豐富的、年紀蒼老的、年份不短的白茶,在其茶湯里,所應該具備的一種「高級感」。

跟那些粗製濫造的、做舊的白茶所完全不一樣的,稠糯感。

《5》

單獨拋開鮮爽度,去談白茶湯的稠度,是在耍流氓。

只要是好白茶,它一定是鮮的。

鮮香醇爽,鮮占第一,可見好白茶的硬性指標里,鮮是居於首位的。

無論它是新白茶還是老白茶,無論它是快出水還是坐杯悶泡,都不能影響鮮的存在。

鮮,只會在不同的年份狀態下,在不同的沖泡方式里,呈現出濃與淡的差異。

卻並不會消失。

完全沒有鮮度的白茶,它還是白茶嗎?已經全發酵了,以後,請喚它紅茶。

只要是好白茶,坐杯之後的茶湯,亦會有鮮味,只是不濃罷了,只是被掩蓋在濃郁的滋味里、不易辨別罷了。

只要這款白茶品質到位,是不可能讓鮮度消失不見的。

坐杯也不能。

《6》

悶泡會讓茶湯的滋味變濃,變重,卻不會讓茶湯的湯感變稠滑。

稠滑度,是由茶樹的樹齡,茶葉的儲存年限,以及茶青葉的產區和工藝共同決定的。

有的茶很稠滑,有的茶一般稠滑,這都是先天條件與後天條件相結合的產物。

一款白茶的稠滑與否,並不由該茶的沖泡方式來決定。

坐杯泡茶,內含物質釋放過量,卻並不會稠滑——至少你只會被刺激的滋味給侵襲,而感受不到稠滑度。

就像一碗湯里既放了大量鹽又放了少量糖,你首先肯定是先感受到鹽的咸,而到了尾巴上才會微微感受到甜。

在坐杯界,刺激易得,而稠滑難覓。

好茶才會稠滑。

劣茶只會煞口。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e25a75a08d8df04a5988534eba6a29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