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給弟媳一套學區房,結果被霸占」:千萬別用善良去供養白眼狼!

2020-10-04     端木婉清

原標題:「借給弟媳一套學區房,結果被霸占」:千萬別用善良去供養白眼狼!

作者 | 桌子

來源 | 桌子的生活觀(ID:zzdshg)

如果,你幫助了別人,還被人反咬一口,你生不生氣?

擱在古代,這叫農夫與蛇,也叫東郭先生與狼,擱現代,這叫養了一頭不知感恩的白眼狼。

近日,瀟湘晨報報道了這樣一起事件,堪稱現實版的農夫與蛇。

李女士在婚前買了一套房子,帶學區的。

她結婚後,小叔子的女兒當時小升初,想上的學校,正好在李女士房子的學區。

而小叔子夫婦為女兒上學的事情十分焦慮,他們沒有學區房,在這個城市紮根很難很難,一切都顯得那麼蒼白無力。

於是,他們希望藉助嫂子(李女士)的學區房,幫女兒圓一個上理想學校的夢想。

善良的李女士同意了,她覺得是弟弟弟媳,自然該幫就得幫。

於是他們就約定,將房屋過戶到小叔子夫婦名下,讓他們的女兒順利入學,但這套房子的產權還是屬於自己,這是已經講清楚的事情。

因為是親戚,李女士連字據之類的都沒有立,表示對他們的信任。

當時小叔子一家,自然是千恩萬謝。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房價水漲船高,小叔子一家人的心態漸漸起了變化,這套產權已經屬於自己,他們漸漸覺得這是「屬於自己」的東西。

後來哥哥不幸去世,剩下嫂子一個人,他們覺得他孤兒寡母好欺負,就萌生了「霸占」這套房子的想法。

這邊,李女士的丈夫意外離世,銀行的貸款還不上了,她覺得把房子賣掉,償還貸款。

結果,小叔子夫婦,不肯還了!

他們辯稱,這套房子是自己花了46萬買過來的,和嫂子沒有任何關係。

這潑皮無賴的嘴臉,讓李女士牙根都咬碎了,自己婚前買的房子,什麼時候成了別人的?自己當初覺得他們沒學上,在最困難的時候幫助他們,可是沒想到卻引來了一頭白眼狼。

丈夫去世了,本就悲痛,銀行貸款還不上,更是心力交瘁,可是沒想要,弟弟弟媳還要在背後捅刀子。

她萬萬沒想到,當初的善意,換來這樣的結果。

我為你雪中送炭,你願我家破人亡,真是讓人無比寒心。

他們心安理得地吸食著別人的血,變成供養自己的養分,他們回報對方善意的不是善意和感恩,而是激發出了人性最叵測和最惡的一面,

中國自古就有一句諺語:斗米養恩,擔米養仇。

你在他最需要幫助的時候稍微幫點小忙,對方感激不盡,可能過了很久還會記得你的恩情。

可是當這種恩情過於大的時候,他們反而把這個當成理所當然,在背後狠狠咬你一口。

  • 習慣是最可怕的東西,因為當你不再給予的時候,他不覺得你是停止幫助,而是覺得,你要從他這裡奪走什麼東西。你不但得不到對方的感激,反而多了一個仇人。

斗米養恩,擔米養仇這種現象,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經常看到。

有這樣一個故事。

在小區裡面,保安和清潔工的關係很好。

冬天很冷,但是清潔工每天凌晨5點就要出工,保安覺得他們實在冷得可憐,就讓他們來保安室取暖,有空調和取暖器,好茶好吃的招待。

一開始,清潔工千恩萬謝,十分感激。後來,他們漸漸習慣了,很自然推開保安室的門,拿起東西就吃。

保安也沒說什麼。

但是有一次,保安自己有點事情,就沒有開門,讓清潔工在外面呆了一天。

可是沒想到,此舉一下子惹怒了他們,他們和保安大吵了一架,然而更加惡毒的是,他們竟然偷偷搜集很多證據,到領導那裡投訴他,想要直接讓他下崗。

一個善舉,竟然得到了這樣的下場,讓人唏噓不已。

經濟學裡面有一個詞,叫做「邊際收益遞減」規律,這用來解釋這種現象非常合適。

當你開始投入善意,他們會收穫到感激,可是當這種善良變成了習慣,讓他們習以為常的時候,就會呈現下降的趨勢,並且,只要有一次矛盾產生,就會滋生出仇恨。

這個現象,在現實生活中,屢次被驗證。

他叫Mamoud Shavershyan,是一個在俄羅斯做生意的雜貨店店主,他不忍看到窮人受苦,於是決定幫助他們。

他想出一個辦法,既能保全窮人們的自尊,又達到幫助的目的。

就是發優惠券,這些窮人們都可以從他的店裡領取優惠券,用這些優惠券,就能從他的店免費換到麵包。

消息傳出去,越來越多人來他的店領優惠券換麵包,平均每個月,要免費送出幾千個。

然而他得到了什麼呢?

無盡的謾罵和不理解。

有的人說,這是政府給予的福利,而Mamoud中飽私囊了大部分,只拿出一小部分做假慈善。

有的人說,這是他應該做的,誰讓他賺了那麼多黑心錢。

Mamoud面對他們的誤解和汙衊,並沒有過多解釋,還是保持初心在那裡做免費發放麵包的活動。

然而,這種現象卻愈演愈烈。

有的人來遲了,麵包送完了,他們就會站在店門口破口大罵,認為是Mamoud在故意搗鬼,苛扣了本該給他們的麵包。

更氣憤的是,有一次送麵包的貨車出了故障,沒能及時送到店裡,幾個憤怒的人直接砸開了Mamoud的店門。

Mamoud的家人,也被這些惡意所影響,他的妻子和女兒們,甚至會被人當面辱罵和威脅。

在此之前,Mamoud從未想過,自己施恩於人,會有這樣的結果。

他並不想得到誰的回報,一切皆出於他的善良,但他更沒想過,他得到的,是滿滿的惡意。

這是在國外,在我們中國又何嘗不是如此?

2018年2月22日,海南海口,因為天氣惡劣導致交通堵塞,很多車困在高速沒法移動。

熱心的志願者們,冒著惡劣的惡劣的天氣,筋疲力盡地在路上免費給他們發放食物。

因為人太多,食物有限,所以每人只能領取一份。

一名男子開口就要4份,志願者拒絕他的要求之後,這名男子竟然蠻橫地將粥潑到志願者身上。

這一幕,極其讓人寒心。

有網友憤怒地點評,別潑滅了一個志願者做愛心的熱情。

還有,2014年4月河南鄭州一家饅頭店給環衛工人免費發放饅頭,已經發了一個多月。

有人說,饅頭8毛錢一個,你們發的三個免費饅頭我不要了,你把兩塊四毛錢退給我吧。

甚至還有人沒有領到免費饅頭,竟然對店主李女士當街破口大罵,什麼難聽的話都說出來了。

他們還非常不要臉地說:這是環衛公司發錢給李女士,所以李女士才做的,這是公司的錢,這是環衛工人本來就該得的,李女士不給他們,就是把這筆愛心款獨吞了!

罵人的時候,他們忘了自己之前在這裡足足免費領了一個多月的饅頭。

一場好好的熱心行動,卻變成了白眼狼們無休止的「吸血」,實在讓人憤怒不已。

說著說著,李女士的眼淚就出來了,她不斷用手擦眼淚,這些人的行為讓她徹底寒了心,最後終止了這場愛心活動。

這個世界上,真的有很多這樣的人,受了別人的恩之後,他們逐漸忘記了感激,把別人對他們的好,當成理所當然。

為了讓自己的自私「合理化」,為了讓自己的身份從「被幫助者」變成「被利用者」,他們往往會加入人性「壞」的部分,認為別人對自己的幫助都是別有用心。

叢飛資助的那些學生是這樣,孫儷資助的大學生是這樣,愛心饅頭店幫助的某些環衛工也是這樣。

英國作家薩克雷說:

如果一個人,身受大恩之後又和恩人反目的話,一定比不相干的陌路人更加惡毒,他要證實對方罪過,才能解釋自己的無情無義。

所以,古人說 「大恩如大仇」,是有它的道理的。

之前看過一個笑話,一個小伙看一個乞丐可憐,每次都會給他10塊錢。

一開始,乞丐十分感激,後來慢慢習慣了這份善心。

一次,小伙看見乞丐,沒有再給他錢,乞丐大怒,質問小伙原因。

原來小伙交了女朋友,要省吃儉用為將來考慮了。乞丐聽完大怒,說:你竟然拿我的錢去養別人!

這說明什麼?

說明你長期對一個人付出,他就慢慢接受並且當成自然,一旦你停止付出,他不但不感念你從前的恩情,反而像是被侵占了利益,要跟你反目成仇。

馬雲說過一個「100-1=0」的公式。

意思就是,你對一個人,做了100件好事,只要做1件他覺得對不起他的事,之前的好就全部抵消,甚至他還會來詆毀你,憎恨你。

仔細想一想,生活中,這個公式被驗證得還少嗎?

在辦公室,你對同事們的要求有求必應,某天你拒絕了他們的請求,不但從前的好一筆勾銷,你也成了他們嘴裡小氣又不近人情的人。

和親戚相處,每次有什麼事,你都儘量幫忙,一旦面露難色,就有指責你一點小事都不肯幫忙,有錢就眼高於頂。

人都是慾壑難填的,一個人的善意永遠填不滿人性的貪婪。

孟非說:

有人請你幫忙,原指望你幫十分,結果你只幫了七分,對方便覺得你不仗義,非但不感謝你,反而覺得你欠他三分。很多人間恩怨,皆出於此。

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要善良,用一顆善意的心看待世間的事。

可越長大,越發現不是這麼一回事,沒有稜角的善良,不但不能傳達出你的善意,反而助長了惡。

人性中有貪婪的部分。你退一尺,他進一丈。你的善良若沒有長出牙齒,就變成了軟弱,變成了別人欺壓的對象。

  • 你要是好得毫無底線,對方就能壞的肆無忌憚。最後成全了別人,委屈了自己,卻還被人當作傻子。

所以,我漸漸明白: 幫人的時候,一定記得保護自己,一定要防止自己被白眼狼咬傷。

生而為人,務必善良,這仍是我至今奉為真理的一句話,可我更相信,你寶貴的善良,應該給予更需要的人。

不要讓自己毫無原則的善心,養出了一群嗜血的白眼狼。

百般縱容,最終只會演變成理所應當。

正如西方諺語說:通往地獄的道路,往往是善意的石頭鋪成的。

  • 別再讓自己的善意,變成指向自己的利刃。

作者簡介

桌子,身高1.85米,有八塊腹肌的兼職男模。前南方航空公司職員,三觀比五官更正,思想比套路更深。新浪微博@桌子的生活觀 ,個人微信公眾號:桌子的生活觀(ID:zzdshg)。

端木婉清,十點讀書邀約作者,你的情感閨蜜,一個熱愛生活且率真的女子,信奉說真誠的話,做善良的事,一支筆寫盡生活百態,一顆心傾盡所有,去生活。個人微信公號:端木婉清 ID:ziqingting19,已出版暢銷書《懂,是塵世最美的情話》。配圖來源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e1cw_nQBLq-Ct6CZUpU_.html


除夕小記

202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