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跟剛入學孩子溝通?最珍貴的的操作,是「看見」

2019-10-14     親子溝通如何說

相距天南地北,卻真真切切看到孩子的點滴成長進步,給予熱烈的回應。

作者:皎潔的後青春時代


周六晚上,在大表姐家吃完飯,旁觀大表姐跟遠在北京的孫子視頻,這是他們祖孫約好的聊天時間,大表姐和孫子都很期待。目前,孫子冰兒已經在北京西城區實驗二小入學一個多月了。

一番親親熱熱的寒暄後,開始涉及冰兒在校生活。

奶奶問:「有什麼好消息嗎?」冰兒笑呵呵地說:「一共得了兩張獎狀了。每當表現好就會得到一張貼紙,攢夠六張可以換一張獎狀。」

奶奶驚喜地說:「就是說,我大孫子已經有十二次因為表現突出,得到老師的嘉獎了?」孫子用特有的語調回應:「對呀!」「對」和「呀」都用輕快的「一聲」,那是一種「說到我心裡去了」的得意。

奶奶說:「讓我猜猜,我大孫子哪些地方表現好吧?」

「上課用心聽講不說話……」冰兒大叫一聲:「對了!」

「作業寫得工整沒錯題……」冰兒點點頭:「下午託管時間做數學題,我一遍就做完了,全做對了。果果做了三遍才做對,嘿嘿!」

「上學按時到……」冰兒笑著說:「又猜對了,我每天都按時起床,從不讓媽媽催,老師說,我是個守紀律的好學生。」

「關心集體或者同學……」冰兒滿臉喜悅,又一次「對呀」,「那天我帶了三張圖畫紙,自己用一張,送給忘了帶的同桌一張,還給了班上一張用來畫表格。」

「站隊整齊……」冰兒哈哈大笑:「說對了一半,老師讓我做廣播體操示範呢。」奶奶驚喜地說:「我想像著,當時你一定很帥吧!」

祖孫倆一邊聊一邊笑,旁邊都感覺到激情振奮和融融暖意。

冰兒不解地問:「奶奶,你怎麼猜得這麼對呀,就像在身邊看著我一樣?」

奶奶深情地說:「我的大乖孫,又懂事又聽話,還很自覺,你的好,都在奶奶心裡裝著呢!」

冰兒也動情地說:「奶奶,我一定好好上學,爭取得更多的獎狀,等你來了,讓你看。」

奶奶興奮地說:「一言為定,奶奶等著我寶的好消息。」結束聊天時,祖孫二人皆意猶未盡,旁邊的兒媳向婆母豎起大拇指,她知道,婆母一番話,給了兒子無窮的能量和明確的方向,她一向崇拜深諳教育真諦的婆母。

一旁的我早已感慨萬千。

大表姐與孫子全部通話沒有一句說教,只有一個詞「看到」

看到了孩子在學校的努力和成績,看到了孫子興致勃勃的精神狀態,並給予積極熱烈的褒揚和鼓勵。

一個教科書級對話現場版。

孩子剛剛幼升小,肯定諸多不適應,反映在作息起居,聽課狀態,作業質量,夥伴相處以及集體意識等方面,難免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在家長群里常常看到寶媽的抱怨:

「我家孩子上學不催不走」啦;

「我家孩子上課搞小動作讓老師告狀」啦;

「我家孩子寫作業氣得我心臟病發作」啦……

家長們在怨天尤人的時候,想沒想過,孩子表現不如人意,除了學前準備不足,還跟家長的溝通有著直接的關係。

嫌棄,訓斥甚至打罵,帶給孩子的是恐懼,壓力和反感,家長越著急,孩子越笨越不稱心;

肯定,讚許,鼓勵,卻可以讓同樣表現的孩子,看到希望,鼓起勇氣,越做越好。

這裡面有一個行為特別重要

看見。

就像開頭的奶奶,相距天南地北,卻真真切切看到孩子的點滴成長進步,給予熱烈的回應。

關於家長「看見」孩子的意義,心理學家武志紅曾經舉過一個反面例子。那是一個皇帝的實驗,他把幾十個嬰兒放在一起,保證充足的營養,但不給情感的安撫和回應。結果幾十個嬰兒無一例外全部死亡。嬰兒不會說話,但他們會用生命發出渴望:「我要從你的眼睛裡看到我的存在,從你的眼睛和語言中看到驚喜和接納,我的生存才有意義。」

武志紅說,教養孩子最關鍵的一點是,看到和回應孩子。

看見的意義是什麼?

看見是一種情感的連接,你做我看,雙方產生親密聯繫,從此互相信任,互相依賴,互相聽從;

看見是一種感情的回應。武志紅說過:「沒有回應的關係就是絕境。」表現出你很在意、在乎他的情緒和感受,遠比你評判該不該、對不對重要得多。

看見是一種肯定認可。孩子的自我認知,對世界的觀察探索以及採取的行為方式,需要大人給予明確的認可和界定。即使錯了,也需要有人給予提示。家長的看到以及回應,對孩子明辨是非,提高認知能力很有必要。

如何「看到」孩子?

用心看到孩子動作行為的細節。心理學有一個詞叫「存在性焦慮」,是指當孩子無論說什麼做什麼,父母都是一種冷漠和敷衍的態度,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是沒有存在感的,是不被愛的。一次兩次或許沒關係,但次數多了,那種被無視、被遺棄的感覺,足以摧毀一個孩子。

用積極正面的眼光看到孩子。不是迫不及待的糾正,不是居高臨下的指導,而是跟孩子的眼光處在一條線上,像一個朋友同伴那樣去觀察,像粉絲那樣驚喜每一個細節。即使孩子做的不盡如人意,也要在滿地缺點中,找到那個閃光點。

用「看到」共情孩子。當孩子哭鬧或者耍脾氣,不要截斷孩子的情緒,那樣只能使孩子的情緒悶在心裡,時間長了會留下心理陰影。

用「看到」引領孩子。即使孩子犯了錯誤,也不要急著說教,而是先肯定孩子的感受和動機,然後慢慢引領孩子向著正確的方面潛移默化。

愛就是看見,就是回應。

面對剛剛踏入校門的孩子,我們要做的不是急吼吼指導糾正,而是耐心用心靜心,關注他們的表達和感受,適當導引,不疏忽、不鄙棄、不指責、不傳遞更糟的情緒,參與見證孩子的成長,讓孩子充分享受到愛的滋養,給予孩子獨立和勇敢的底氣。


作者:教育達人,頭條號簽約作者,青雲計劃獲獎者

本頭條號擁有30餘位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背景的專家學者,將與活動號(微信公眾號:親子溝通如何說)一起,致力於推動有品質的親子溝通,「你問我答」功能已經開啟。歡迎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doxyzG0BMH2_cNUgtJH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