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精英教育的本質,被這部豆瓣9.2分的紀錄片說透了

2019-09-23     護眼世家

最近教育圈和家長圈都被一部紀錄片刷屏了——《他鄉的童年》,導演是周軼君,如果你是《圓桌派》的觀眾,對她一定不陌生。


周軼君畢業於北二外阿拉伯語文學專業,劍橋大學國際關係碩士,歷任新華社駐巴以地區記者,鳳凰衛視資深國際記者,多次深入中東戰地一線。現在的她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女兒六歲,上小學一年級,兒子三歲還在幼兒園。



在這部豆瓣9.2分的6集紀錄片中,周軼君以一個中國母親的視角,走訪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國等五個國家,探尋各地不同的教育之道。



今天剛剛更新的第4集講的是英國,我迫不及待的打開了。


片子剛開始就來到倫敦的一所幼兒園,正值假期,很多中國家長帶著孩子來這裡體驗英國教育。


在被問到為什麼要帶孩子來英國幼兒園體驗,在場的幾位中國媽媽是這樣說的:

「我曾在英國念書,喜歡這裡的氛圍文化。」「喜歡紳士文化,希望孩子學到英國口音。」「(想了解)在什麼場合穿什麼衣服。」「英國人注重禮儀禮節。」



這幾種看法可以說是典型的中國家長對英國教育的 「stereotype」(刻板印象)。

那麼英國教育的精髓到底是什麼?

紀錄片首先來到了英國著名私立學校——威斯敏斯特公學。

畫面中的學生正在操場上進行著網球、板球、飛盤等體育運動。


在資深英國研究員李爽看來,英國的精英教育和我們一般概念中最大的不同在於:體育


她講了一個故事。

在有些英國私校里,大冬天早晨7點半,學生們會去學校參加俱樂部,在零下好幾度的室外環境中,女孩們穿著運動短裙,光著腿,開始熱身。運動完,8點15,直接去上課。


在很多中國家長的概念中,英國精英教育給人更直觀的感受是穿著打扮、禮儀等等。

李爽卻認為,所有的禮儀教育更多的是一種外在,體育帶來的精神面貌是一種內在的禮儀,你要守規則,你要有團隊意識。


而在英國「社會圈層」內部,體育是把人連接起來的一種重要方式。

甚至有人認為,在英國私校中,如果你沒有喜歡的運動,你就沒有朋友。

雖然對於這些孩子來說,他們中極少人將來會成為職業運動員,但這不妨礙他們在小學和中學的時候打很多年板球/橄欖球/網球,而這是他們非常喜歡的時刻。


說到英式貴族運動,我們首先聯想到一定是——馬術。

紀錄片來到了位於英國納茨福德的華天馬房。



華天,馬術運動員,出生在貴族家庭,成長於伊頓公學,2008年起代表中國參加奧運會。

他這樣描述自己的家庭和馬的淵源。



華天說,很多人喜愛馬術是因為它能展示財富,他能將你歸為某一階層的人群中。

但中國家庭對學習馬術有很多誤區。

很多孩子每周固定一天,由司機送到馬場,馬場的工人把馬準備好,孩子直接騎上馬,甚至不與馬進行對視,然後在馬背上非常不舒服的「顛簸」半個小時。這樣的馬術課程事實上不會讓孩子體會騎馬的意義。

華天認為,身體的運動只是馬術的一小部分,重要的是你與馬的關係,你要「教育」它,管理它,安慰它...這是一個非常複雜、需要知識和耐心的過程。



在華天看來,體育是英國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環,身體健壯會給人帶來很多自信。而英國教育非常重視對學生「自信心」的培養。

他提到自己的母校伊頓公學,有很多有趣的傳統來增強學生的自信。

華天說自己非常幸運,在伊頓公學接受教育,有機會上藝術課,參加體育運動,讓他知道除了學習,生活中還有很多其他的東西。


除了體育,英國私校還有一門為之自豪的科目:戲劇

在倫敦德威公學的戲劇課上,一群男孩正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如何「倒下」。



這些11、12歲的男孩,正處在對自己的身體很敏感的年齡,他們通過戲劇課學習使用自己的身體,通過身體語言與同伴進行接觸和溝通。


德威公學戲劇老師維多利亞表示,無論學生將來要做什麼,他都需要學會溝通,學會使用身體語言,學會團隊合作,需要培養自信,這無關他將來是不是要成為一個導演、一個演員,都需要這些技巧。戲劇課可以培養這些。


而對於私立學校的學生來說,他們最幸運的是可以在真正的劇院裡上課(私校都有自己的劇場)。老師可以用燈光、霧氣、音樂來製造氣氛。

「這裡不是你一年來一次演出的地方,這裡是你學習的地方。」


遺憾的是,戲劇課已經從英國國家課程設置中移除了。所以英國的公立學校不一定會提供戲劇課程。

好在私立學校保留了這些,正如英國考試和證書檢委會懂事克里斯廷女爵說的那樣:「英國的私立學校無需實行國家提供的課程大綱,因此私校在課程設置上有更大的自由,這也是英國私立學校和公立學校最大的不同。」


在德威公學的美術教室里,周軼君問美術老師:如果有學生想要非常奢侈非常昂貴的材料怎麼辦?

老師說:100英鎊以下的基本都會批准



在這裡,學生可以be yourself,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要做什麼,而學校會盡力支持你。

德威公學每天中午有一個半小時午休,放學後還有一個半小時,在這些時間,學生可以從事自己喜歡的課外活動。德威副校長說:「從早晨7點開始,會有學生在泳池游泳,在健身房裡鍛鍊,在琴房練琴。」


但英國精英教育的精髓,並不僅僅在於課程設置的用心。

作為英國最著名的九大公學之一,威斯敏斯特公學位於倫敦市中心,英國議會大廈的隔壁,該校學生考入牛津、劍橋的平均比例超過50%,其餘多數學生進入哈佛、史丹福等世界名校。



當周軼君問該校校長派屈克:「您認為英國教育最好的部分是什麼?」

這位家族第一個大學生、靠自己努力考上劍橋大學的校長回答說:



倫敦德威公學的校長也說:「我希望德威的學生不屈從於任何人,也不自覺高於任何人。我不希望他們因為有些人地位比他們高,他們就不能發聲。」

在過去幾年,德威公學甚至讓學生參與招聘老師的面試討論。目的就是希望學生有他們的想法,希望他們參加學校的一切事物。



英國私校要培養的,不是外表穿著燕尾服,彬彬有禮的走在街上,用很時髦的英語打招呼的人,英國的精英教育希望培養一股推動社會改革的力量,而不是獨善其身的個體。



片中還對精英教育的弊端進行了簡單討論,教育資本化導致不平等的資源配置,英國社會階層固化的隱憂,都是英國教育正在面臨的問題。


在紀錄片的最後,周軼君給出了自己對英國教育的理解:

「英國教育哲學,整體上追求卓越,相信社會進步依靠精英的力量,『做那個最好的!』不同於北歐國家信奉平等和公平,信奉『不讓一個掉隊』。即便如此,英國精英教育的精華,在於專業課程之外,廣泛的興趣愛好,在於讓學生變成一個有趣的人,充滿好奇的人,做一個體魄強健,富有社會責任感的個體。


在談到中英兩國教育的異同時,周軼君說:「中國和英國某種程度上是相同的。英國特別注重學科成績,這是剛性的。英國補課行業也是幾十億英鎊的一個大‌‌行業,但‌‌補數理化這種學科的主要是中國和中東家庭,英國人在外面補的就是彈鋼琴畫畫這類偏藝術的學科。」



片子還花了很大的篇幅來記錄英國私校里的文學課、戲劇課、社會課、歷史課的上課過程,在這些課堂教學中,我們能感受到英國的文化厚度。


除了英國篇,其他國家拍的也很有意思,例如「個人服從集體」的日本教育,例如「避免任何競爭」的芬蘭教育...相信會讓你有所思考和感動。




裡面很多細節在文章中沒辦法一一展現,大家有空可以去看一下這部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本文為英國留學中心獨家撰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dhjcb20BJleJMoPM5IS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