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這一年:供需失衡下價格屢創新高,2024年行情或出現分化

2023-12-20     時代財經

原標題:中藥材這一年:供需失衡下價格屢創新高,2024年行情或出現分化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漲價是中藥材2023年的關鍵詞。天地中藥材綜合200指數、康美中藥材價格總指數均在2023年8月前後創下歷史新高,中藥材正在經歷「幾十年一遇」的漲價潮。即使經過幾個月的回落,目前中藥材整體價格仍然居於歷史高位。

而在這波歷史性的行情之前,中藥材經歷了長達數年的低價期。

中康雲瓴中藥產業大數據中心首席分析師賈海彬在12月17日舉行的中醫藥生態大會暨中醫藥產業博覽會同期舉辦的「2024中藥材市場行情預測發布會」上指出:「截至2021年底,368種年消費量30噸以上的中藥材,有168種低於『地板價』運行,占比高達45.6%。直到今天,仍然有約10%的品種價格在成本以下。」

中藥材行業以散戶種植為主,組織化程度較低,價格的波動可能會對種植端的生產產生影響。甘肅隴萃源信息平台董事長趙志強在上述發布會上指出,長期看收益,短期看價值,這是中藥材行業不變的價值體系,如果一個品種的收益超出了它的價值,那麼就會被更大範圍地生產種植,從而影響到整個行情。

史無前例的行情之後,中藥材價格是會持續走高,還是會一路向下再次進入低價期?這是每個中藥材行業的從業者都在焦急等待的答案。

誰推動了史無前例的漲價潮

2023年的中藥材漲價潮並非毫無預兆。

從天地中藥材綜合200指數走勢來看,2020年後,中藥材價格整體進入上升通道,到2023年左右更是出現了大幅增長,屢創新高,直至2023年8月到達峰值後才出現回落。

賈海彬指出,中藥材價格出現普漲的首要原因是中藥材消費的正向增長,這其中有疫情的原因,也有工業端中成藥對原料的需求增長的原因。

中醫藥在過去3年的防疫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防疫措施調整後,隨著市場需求的提升,金銀花、連翹、防風、廣藿香、板藍根等防疫類中藥材價格出現了明顯增長。

從百度指數看,中藥材的關注熱度高峰分別出現在2020年2月17日、2022年12月12日和2023年7月10日,2023年關注冬病夏治的人群翻倍增長,甘遂、延胡索、白芥子、透骨草等品種銷售量在線上或線下階段性上漲。

「這說明中醫中藥已經成為民眾最後一道『心理防線』,使用中醫藥方法健康養生已經成為一種自覺行為。」賈海彬表示。

不過,薄弱的生產端卻無法支撐增長的市場需求,導致供需失衡,從而引發價格普漲。這是本次漲價最主要的原因。

華東區域信息專家史美強在上述發布會上表示,歷來天氣都深刻影響著中藥材的生產。2022年貴州大旱,茯苓主產地幾乎絕收。近3年連續的高溫大旱,淺根系的品種如砂仁、佛手、草果、八角茴香、覆盆子、五味子也大幅減產。

中藥材基地網的負責人封經緯此前則對時代財經指出,除了自然災害以外,中藥材漲價背後還隱藏著更深層次的產業結構原因。

「今年中藥材漲價,主要是供需失衡。種植藥材靠天吃飯,遇到極端天氣會減產,風調雨順增產不增收,藥商上門收藥砍價,製藥企業收購的回款期少則幾個月,多則一兩年。另外,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流,農村勞動力老化,用工成本逐年上漲,這些因素都大大打擊了種植戶的積極性。」封經緯指出。

未來行情或出現分化

12月18日,天地中藥材網綜合200指數為3330.86,較今年峰值約3600點下降了約8%,但與去年同期相比,仍然增長了18.75%。康美中藥網同樣顯示,中藥材價格整體有所回落,但整體平穩。近一個月來,約有71.84%品種價格持平,上漲品種占7.57%,下跌品種占20.58%。

目前已經進入了秋冬季藥材的播種期。對於種植戶來說,藥材的種植規劃往往會根據現下的市場價格決定,缺乏前瞻性。缺乏科學的種植規劃,又時常會引發供需失衡,導致價格波動。對於中藥材未來走勢的市場預測,或將為種植端提供可參考的風向標。

賈海彬認為,通過大數據模擬得出的結果顯示,近3年來,特別是2023年上半年,價格異常上漲提前釋放了壓力,導致短期內行情可能出現快速下跌。本輪下行有望在2024年上半年觸底,如果明年春季疫情反覆,反彈期有望提前;到2025年,隨著盲目擴張的新貨大規模上市、資本逃出等因素影響,市場行情將迎來新一波快速下行;但由於需求的長期增長與勞力成本上漲同時存在,未來3年,中藥材行情會反覆振蕩,整體仍將在相對高位運行。

安國市冀博洋藥材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子男則在上述發布會上指出,未來中藥材行情可能會出現兩極分化,有些品種價格可能會上漲,但有些會下跌。

「行情的變化主要是由行業供求關係決定的,受外部因素影響較小。從宏觀角度看,從2024年開始,中藥材的生產可能會從供給不足,逐漸轉變為供需平衡。一些生長周期短的品種,其生產可能會快速恢復,而多年生的品種恢復較慢,還有上漲空間。從需求端看,未來3-5年,甚至10年,中藥材的需求可能會逐年增加,這是由人口結構改變、政策利好,以及中藥大健康產品的研發等因素推動的。」李子男稱。

中藥材產業有其特殊性,一頭連接著傳統的農業種植,一頭關係著健康需求。加強信息交流,提高產銷信息透明度,制定科學的種植規劃和管理,打造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才能改善藥材產供銷鏈對接混亂的問題,從而穩定價格體系。

聚康中藥材信息網總經理商會普表示:「中藥材實施訂單控制至關重要。藥材每年的用量是可以預測的,我們可以在每個省份設立相關的產業協會,對醫院、產地和品種進行調控。這樣,農民能夠得到合理的指導,避免盲目種植,從而確保良好的銷售效果。其次,藥廠應注重基地建設。通過種植優質的中藥材,確保藥品的質量和效果。從種子選擇、農藥使用到化肥管理,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嚴格把控,優質的高質量藥材是實現全民健康的關鍵。」

雲南白藥集團中藥資源有限公司原總經理、雲南省中藥材種養殖協會會長蘇豹則指出,中醫藥產業鏈中,工業企業具有資金優勢、技術優勢、品牌優勢和需求優勢,基本占據主導權。工業企業對於戰略品種、拳頭品種、品牌品種,應當將產品質量和生命力延伸到資源端,通過自建基地、合作共建的方式強化對資源的掌控和質量保障,讓資源成為工業企業的支撐,讓資源成為品牌的競爭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dec431ab25aa68db54d65f948c385ca3.html